李桢
今年夏日热得一如既往,但中国经济似乎少了些“热度”。这里面有“速度情结”降温的理性,也有欧债危机等冲击的因素。而稳增长成为重要任务。在这个“冷风”吹向全球经济的夏日,6月28-30日举办的陆家嘴金融论坛,尤具吸引全球金融界目光的热度:金融业如何通过改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来自世界各地800多名政界、业界、学界精英,围绕“金融治理改革与实体经济”各施所长,热议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上海市市长韩正担任本次论坛的轮值主席。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改革改革
实际上,自去年起中国经济这趟高速行驶的列车就已经开始放慢脚步。宏观经济下行,出口企业生存环境持续恶化,消费需求增长未达预期。周小川明确指出: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并认为有必要改革现有的金融治理架构。金融业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可开发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的金融衍生品,但一定要与金融机构自身发展阶段相匹配。同时,周小川也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与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认为,金融体系的深入改革势在必行。郭树清坦言:“首先是坚定不移地深化发行退出制度的改革;第二是加快发展多层次、多产品的资本市场体系;第三狠抓上市公司治理完善;第四是以更大的决心、更细致的服务培育机构投资者;第五是不断提高效率;第六是坚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是我们的任务。”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也表明态度,认为要深化保险基金利用专业化的市场改革,引导保险资金在风险可控、收益合理、依法合规的前提下,以债券、股权等方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
怎样通过金融监管和治理效率的提升来释放出被压抑的实体经济?这是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更为关注的问题。他说,我国银行业新资本监管标准已正式发布,新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也将择期出台。银行业新资本监管标准的实施将有力推动银行业发展转型,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何处着力:探求经济下行中的支撑点
各方专家围绕中国经济下一步向何处展开热烈探讨。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表示将维持今年中国GDP增速8.5%的预测,不过二季度中国经济逊于预期,经济下行和通胀缓解明显,仅凭目前的中国经济内生因素无法达到这一增长速度,必须采取充分足够的政策反应,包括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投资政策等多个方面。“今年中国新增信贷规模预计仍在8万亿到8.5万亿元,才能支持实体经济反弹。”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目前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除了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和为控制通胀实施的紧缩政策以外,控制房地产的泡沫对投资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不过彭文生指出,尽管经济下行产生了市场对放松房地产政策的预期,但对房地产调控不能放松,否则前功尽弃,“要看得更远一点,看得更全面一点,很明显的,继续调控房地产市场,控制房地产泡沫,是我们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一块。”
跟房地产政策不同,出于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一些金融业者呼吁地方融资平台应该松绑。在交通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钱文挥看来,经济增速如果低于7.5%,就会非常危险:“经济放缓,就业减少;商务(用房)也好,住宅也好,土地价值下降、土地批量减少,只要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速度,住房的刚性需求、商业用房、工业用地的增加始终会保持一个比较合理的速度。这样土地财政不会一下子失去。现在卖地的收入,成为了地方财政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柱性资金来源,如果这个垮了,整个经济形势会发生变化。经济要保持相对合理、不能太低的增长速度,这是最最根本的,我觉得这是关键。经济下来,(融资)平台出事,制造业出事,服务业也出事,消费、投资都(会)有问题,从中央宏观调控来看,还是要把经济增速放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
多位金融业者在接受采访时都认为,事实上银行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放款已有所放宽,但银行家和学者都担忧经济放缓带来的风险。渣打银行大中华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警示说,融资平台真正坏账率将在3到5年之后显现,而其中大多数应该是在没有国开行参加的贷款。王志浩认为,最可能出现的坏账是在地方政府和地方银行,坏账率不是看项目的质量,是看地方政府财政是否健康。“不知道3到5年之后地方政府的税收会怎样、土地情况会怎样。我估计(坏账率)是30%以下吧。如果地方可以发一部分债,就可以把一部分的钱还给银行。”
由于资本大腕云集,监管政要荟萃,证券市场是每一届陆家嘴论坛头脑风暴的中心议题之一。尽管中国证券市场在规模和深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性融资需求,2012年初排队等候IPO的企业达500多家,与此同时,证券市场层次的缺乏也增加了实施退市制度的难度,不利于建立“能上能下”的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机制,会场上针对这些现象探讨激烈。A股大盘近期的节节下跌,则让曾经著名的“看多派”摩根大通亚太董事总经理龚方雄向记者大呼市场目前弥漫的悲观情绪极不理性,A股估值已跌破历史低点,并呼吁政府应推出平稳基金救市,而一直看空的另一位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政府救市既无必要也没有可能,并向记者强调A股下半年难有转机。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老话题觅新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论坛传统议题。年初国务院下文正式确立上海作为人民币产品创新、定价、清算和交易中心的地位,让这一议题更加成为焦点。
据统计,2011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突破400万亿元,各类金融机构累计超过1000家,当年上海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240.47亿元,比2010年增长8.2%,形成了包括证券市场、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在内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尽管如此,在论坛上,一些国外参会嘉宾认为上海真正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关键还要在“国际化”上下更多功夫。伦敦金融城政府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包墨凯说:“到现在为止,尽管上海已经拥有许多世界级的金融机构,但多半还是本国的,要成为一个全球金融中心,需要更多的来自其他国家的机构,以及更多和其他国家的活动。”
郭树清在讲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具备的条件时举出了出租车的例子。“上海的出租车经营规范,很少带着乘客绕路,这是很好的。”台下传来善意的笑声,郭树清继续说:“大家不要笑,这很关键。诚信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很关键,至关重要。”郭树清认为上海国际金融设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归结于金融机构。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认为,要抓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的历史机遇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同时需要在与香港等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方星海说:“香港是中国天然的离岸金融中心,上海呢,中国的在岸中心,离岸和在岸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这样既有利于中国的总体金融体系做得更大,在全球赢得更多的发言权,又不会导致金融风险。我是非常鼓励香港先行先试,然后,上海渐渐跟上。”
论坛上众嘉宾为中国经济的走势,尤其是如何通过金融改革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等重大问题描绘出多层次多相面的图景,并“论剑”支招。接下来,则是政府和企业等考虑如何更好地“亮剑”,直指经济下行压力和困难,实现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作者系第一财经电视频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