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梅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质疑情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注重实践等方面对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化学;创新;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86-02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发明创造史。不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不管是科学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没有发明创造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创造的时代,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而创造力同其他多种能力一样,是一种自然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培养而得以增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把创新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创新教育的培养。
“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正成为广大化学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新课程标准提倡创新教育,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拙见: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兴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要让学生对化学课产生浓厚兴趣,老师必须在每堂课上下功夫,尤其是上好第一节课及化学实验课。刚上实验课的学生具有广泛的好奇心,这种渴望知识的好奇心是创造的源动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因此有必要顺藤摸瓜,循循善诱,把学生从原始的、本能的“好奇心”引向化学知识的追根求源、创新猎奇上来。这就必然要求老师具有广泛的“热点”,如萃取技术、基因工程等。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发展前景,介绍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实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在此,老师要充分利用一些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演示“空气中O2含量的测定”实验时,学生对产生大量的白烟极感兴趣,往往易忽略水面上升上这一现象。于是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水面的变化,并问:“水面为什么上升?若实验中水面没上升1/5,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老师略加点拨:从药品用量、装置气密性方面加以考虑。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教学能否促进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恰如其分地营造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人们探究新知识的源泉和动力,有疑才可能有创新,所以“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问往往是学生持续探寻新知识的好方法,也正因如此,学生才会去思考疑问,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例如,在教“O2的实验室制法”时,有的学生提出“KClO3、KMnO4、HgO、H2O分解都可以制得O2,为什么不用HgO或H2O来制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予以表扬,然后称量等质量的上述四种药品加以实验,结果学生发现,HgO产生的O2最少,还得到有毒的液体汞;水通电虽能制得O2,但需消耗大量的电能。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后,教师给予点拨:“实验室制取物质以经济、简便、实用、安全和环保为原则。”学生释疑,脸上绽开喜悦的笑容。
三、动手操作,引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所以,“青少年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优势,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真正让学生“动手动脑,心灵手巧”,通过实验,使之在探索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并进而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细铁丝在O2中燃烧”实验时,由于学生收集O2所用的集气瓶较小,用一瓶O2现象不明显,我引导学生将它改进,用两瓶O2来做实验,先将细铁丝在第一瓶O2燃烧后,马上放入第二瓶O2燃烧,效果显著。学生通过这样亲自动手动脑,使善后知识融会贯通,思维不只停止在书本上,而是不断探索,寻求成功,养成敢于创新的好习惯。
四、自主探究,引导创新思维
霍姆林斯基讲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根据青少年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要学的东西去探索、去发现。
例如在教学H2的性质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开发性探究题:将金属钠投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发现反应很强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和分析,从而得出生成物NaOH和H2。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还促使其学得更为主动活泼,促进了其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创新。
五、注重实践,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服务于人类,使其认识到:“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例如,要进行CO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充分讨论CO还原CuO的尾气处理和实验装置的改进方法。让学生明白其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并安排学生调查校园周围空气污染有哪些途径,并写出可行性方案。又如,随着改革的深入,淮河的污染日趋严重,对此,我鼓励学生知难而进,对淮河的污染进行实地考察,同学们冒着严寒酷暑,先后对淮河沿岸的化工厂、造纸厂进行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记录,在环境监测站的指导下,进行水质检测,包括水生物、水体污染、污染源调查及绘图。实践出真知,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并提出淮河污染治理的可行性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学们也深切感觉到自己为家乡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了贡献。
实践证明,以社会为课堂,以自然为宗师,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开拓视野,注意实践和应用,使学生在认识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我们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探索创新,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