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之道 为学之方

2012-04-29 00:44马力华、肖娟
中关村 2012年9期
关键词:立志书院教育

马力华、肖娟

今人如果能从内涵丰富的书院文化之中,提炼与现代教育接轨的精神品质,显然大有裨益。

教育根本在立志

书院见于唐代末年,在唐代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中央政府设立的藏书、校书之所;还有一种是民间设立的供人们读书治学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变迁,皇权的更替,政治上新兴的科举制度取代六朝以来的门阀世族。书院文化逐渐兴盛,逐步具有讲学、祭祀、藏书之功能。以秉承师道尊严,知行合一,传承儒家思想,完善人伦道德教育为己任,无论官办、民办,皆为社会、为家国培养经世栋梁之才。今日研究与借鉴书院文化可以为当代教育提供一种有益的参照。

孔子广收弟子,创办私学,一生志在传道、弘道,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他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对象不分长幼、贵贱、尊卑。后世的书院对学生门徒也大多没有身份、地域限制,甚至能突破地域界限,成为士人、儒生之间切磋学问、相互砥砺的学术平台。一些名师、大儒主持的书院往往会吸引全国各地学子前来问学、论辩,形成了一批以书院为枢纽的文化学术中心,保持着清高的学术品质。

古代书院多建造在环境清幽的佳处,教育内容上以传道育人为目的,名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其学规就是完全秉承封建伦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孔孟之道奠定了儒家学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书院文化继往开来的多是“与天地合德”的仁爱之道。仁、义、礼、智、信、忠、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维系着封建王朝世世代代的伦常纲理。

翻阅《中国书院学规集成》(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主编),纵览各大学院学规,无一不是“立志第一”。 中国几千年的儒学传统教育其根本在立志。立志的根本是志于道,天地之道、圣贤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志向远大,将来其成就必定广博。

传统书院追求的是自身修养和自我道德完善,书院对学生、门徒言传身教的是家庭孝悌之道、见利思义之理,口传心授的是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及笃行,循序渐进的书香之气熏习和温养的是温、良、恭、俭、让的儒雅气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一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治世栋梁之才。

北大哲学系著名国学大师楼宇烈教授认为,传统书院精神首推为人之道,强调一个人如何立志。他说他自己是上个世纪50年代就进入北大,他记得第一次进入哲学系时被老师励志要成为哲学家,教育系的学生被励志要成为教育家。那个时候不论中学、大学,师长们谆谆教导学生们是立志当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非今日之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人生修养道德第一课为立志,立志做一个人格独立、捍卫人性尊严、追求自我完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谦谦君子。

从心所欲不逾矩

书院发展至今,继承发扬古圣先贤的智慧,传承与创新书院文化,对为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楼宇烈教授言简意赅总结书院教育之“为人之道、为学之方”的主旨,成为儒家精神的符号与载体。书院精神与儒家精神是同质的,不论官办、民办书院,抑或是私塾学堂,大多沿袭儒家经典为核心教材,经史子集依次研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主体教学内容(后传说《乐》经被秦始皇烧毁,流 传下来只有剩下的五经)。到了宋代,朱熹又将《礼记》、《中庸》与《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规定为书院必读的经史读本。孔子提倡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学为本、自由讲学、问难与论辩,充分体现了以学为本位的书院精神,“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观点的提出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动性。

“重师友、立课程、读经典、正文体”,这些治学之道、为学之方今天听起来仍然亲切,古代的儒生、士人们多追求的修身齐家,温良恭俭的仁厚品质,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读书人家都希望自己家庭或家族能成为书香门第、文化世家。结合眼下的时髦词汇,书院在理念上应该是相当先进的产物,它有着务本、创新、和谐、自由、的元素。

朱熹是承载书院兴衰的关键人物,他曾先后恢复了白鹿洞、岳麓、湘西精舍三所著名的书院,并创办了寒泉精舍、云谷晖庵草堂、竹林精舍四所书院。朱熹往来60多所学院讲学,他指导学生读书的原则、方法有6项: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急用力。倘若一介儒生能够循序渐进、不温不火将《四书》、《五经》、《六艺》斟字酌句、细细品读,那么他将终生受益,且散发着恢弘正道、高山仰止的大家风范。

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的吴国富教授,特别针对传统书院的“祭祀”功能发表精彩演讲:“天地决定了人间的道,而先圣先贤得到了天地间的道,以之统率人间,祭祀先圣先贤,就是尊重道,尊重天地。”敬先贤、敬典籍、敬师长、敬学业、敬学友为一切道德之根本。“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只有尊重天地、尊重凝结人类智慧的“道”,才能认真去读圣贤之书。“天命”与“道”的本质内涵就在这里得到延伸。

“观古以鉴今,无古不成金”,今人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能把历史当成一面镜子来反观、反省自己。如果能从内涵丰富的书院文化之中,提炼与现代教育接轨的精神品质,显然大有裨益。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希望呈现在世人面前是一种温良恭俭、仁义忠厚的道德人格,面对逆境,能够安贫乐道、宠辱不惊,用生命实践着儒家文化精神,表现出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铮铮风骨。

作者题记

中国古代的“民办教育”曾以“书院”的形式兴盛。古代书院始于唐代,兴盛于北宋,它是中国传统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1000多年的发展史中,书院教育成为私学教育最高形态,影响和培养了一批“学而优则仕”的经世栋梁之才。经史子集,天下莘莘学子会聚一堂,研读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武韬略。白鹿洞、岳麓、鹅湖、嵩阳四大书院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仍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在耳畔回响。朱熹、陆九渊、吕祖谦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与人格魅力的大学者,以生命实践了“仁义礼智信”的自修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书院文化倡导天下学士“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合德”,千古芳名,荡漾江海。

今年8月7日---8日两天,第二届书院传统及未来发展论坛在北京顺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家(含官办、民办)书院负责人汇聚一堂,就书院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传统书院的教育与当代教育有何联系等热门话题进行了热烈探讨。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高水平的论坛,获益颇多,录得此文,以飨读者。

猜你喜欢
立志书院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朵云书院黄岩店
立志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姚立志绘画作品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苏梦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白鹿洞书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