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的轮动

2012-04-29 00:44浩然
新经济导刊 2012年9期
关键词:中西部省份经济

浩然

增长西渐过程中也暗藏着更大的衰退风险,中西部能否负担起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中国经济增长是波浪式的,下一浪还会往上去,但可能下一浪的高度赶不上前一浪。1998年,东部出现了高峰;2008年,中部出现了高峰,但西部的高峰还没有出现。”国家发展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接受本刊采访时称,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投入高峰没有过去。

宋立说,“日本、德国等经济增长都是台阶式下滑,因为它们国家比较小,工业化城市化一次性就推过去了。而中国不同,我们有沿海中国和内部中国,城市中国和农村中国。过去,我们把框架(省会城市之间)建立起来,而网络化(市与市、县与县之间)还没建立起来。”

在宋立的话语间,正暗示中国经济增长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要加快区域结构的调整,建立全国的统一市场,让各个地方公平竞争。

增长西渐

风水轮流转。以前东部省份是增长的绝对主力军,现在中西部地区接下了增长大旗。

地区社会用电量可见一斑。今年上半年西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0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成为全国惟一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区域。据西北电网有限公司介绍,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今年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当地电力工业的持续增长。6月份,西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3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55%,增幅位居国家电网五大区域之首。

7月27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2》,报告对中国省区市GDP质量指数排名结果显示,北京、上海、浙江位列前三。报告首次公布了前10位GDP质量增速最快的省份,值得玩味的是GDP质量增速最快的省份绝大部分来自中西部。前十的省份分别是宁夏、海南、重庆、陕西、辽宁、新疆、安徽、河北、天津、江西。据悉,中科院的这一测算采用了“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环境质量、生活质量、管理质量”五大系统指标。

中西部崛起在各省的经济半年报中也得以体现。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全国经济数据之后,各省也纷纷发布了经济“半年报”。截至7月22日,已有20个省市的“半年报”亮相。在经济总量方面,广东继续领跑;在增速方面,贵州以14.5%的增速领跑,而北京则以7.2%的增速垫底。有意思的是,GDP增长率10%几乎成为东西部的分野。在已公布数据的省份中,中西部地区GDP增长率普遍高于10%,而东部地区大部分在10%以下。只有天津14.1% 和福建11.4% 超过了此线。而以往排名靠前的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的数据则显示,三地的增长率分别为7.4%、9.9%和7.4%。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徐逢贤对媒体表示,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必然的,而且下降还将是一个过程。不过,他同时强调,今年东部地区经济增速下降则又受到两个特殊情况的影响,一是房地产调控,二是虚拟经济。他对媒体表示,东部地区的传统产业已经饱和,受国际市场影响进出口贸易下滑,增速下降将是一个过程。

在稳增长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投资驱动依然成为东西部地区共同的做法。西部地区最近几年的高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投资的增长。其实,中部地区的崛起早在往年的GDP数据中已经显现。2011年的GDP数据显示,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继续排名靠前,但是,全国GDP总量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中西部地区的河南、四川、湖南和湖北等已占4席。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表示,把主攻方向放在坚决有力地促进工业回升、稳定投资增长上。贵州省则提出,要着力在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中培育新增长点,下半年该省计划全社会固投达4000亿元以上,增长60%。数据显示,上半年该省固投达3463.8亿元,同比增长60%,拉动经济增长9.6个百分点。陕西的策略也是加快投资。今年6月,在稳增长的目标下,陕西也出台了十条“稳增长”的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暗藏风险

俗话说,“举得越高,摔得越痛”。值得担心的是:中西部是否走上东部的老路?更严重的是,沿海省份的固投和经济增长衔接较好,亦即固投创造需求,需求进一步促进新的投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中西部的固投并不一定能创造出需求,尤其是一些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省份,虽然在投资中迅速做大当地经济总量,但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诸多不足,如与民生、民富相关的民营经济和相关制造业未能得以壮大。

而当投资收缩时,西部的增速降低也最明显。今年前五个月,东部、中部、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9.3%,24.9%和24.1%,较去年分别回落2个、3.9个和5.1个百分点;5月东部、中部、西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则较去年底分别回落1.6个、6.4个和4.2个百分点。

研究机构莫尼塔宏观分析师认为,“更合理的解释是经济下滑时期,相对稀缺的资源会以更快的速度向优势地区集中,使得无论是生产、市场还是资金都倾向于流入相对略有优势的东部地区。考虑到本次放缓以内需增长放缓为主,中西部增速放缓的可能性及危险性都可能会更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一份报告指出,中西部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会明显地大于整体经济的波动幅度,“中西部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和能源资源相关产业支撑,这决定了中西部的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周期性和波动性。在当前整体经济缓慢减速的情形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有可能会突然快速下滑”。

在李佐军看来,现在经济增长最慢的都是原来几个增长最快的地方,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而以前那些增长不快的中西部部分地区,如内蒙古、重庆、陕西、贵州等,现在都是增长最快的地区。所以,从增长速度来看,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

但他同时也发现,在东西部差距缩小过程中出现了新问题。“中西部地区的节能减排压力在增加。去年我国部分节能减排指标任务没有如期完成,没有完成任务的主要是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现在都在高速发展,主要依靠资源优势在发展那些高耗能工业。但现在必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这对中西部地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指出,经济增速普遍出现趋势性下滑过程中,各地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更多表现为各省区市的经济结构差异。“外向型较强的省市受外部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较大;资源输出性强的省市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制造业、重工业比重较大的省市,受到影响比较大;近几年主动转型调结构的省市,增长速度虽然下降了,但总体受到的冲击和影响不太大,并为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省份,比如安徽、河南、四川等,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新一轮增长的动力。”

寻找新引擎

在经济增速下行时,政府提出“稳增长”举措,并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这样,中国就迫切需要稳增长的新增长极。谁能成为中国的新引擎?中三角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而参照中三角主要城市比如武汉、南昌、长沙等地的主要经济指标,第一季度GDP都超过10%,而长三角的几个地区如江苏、上海、浙江都在7%,所以中三角有望成为稳增长的新引擎。

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要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来“稳增长”,把后发地区培育成新的增长极,使中西部地区成为稳增长的新引擎。在他看来,中三角有五大优势:一是得水独厚;二是,得科独厚;三是,农业独厚;四是,具备成本优势,五是,对房地产的依赖不那么强,中三角面临城镇化、产业化机遇。但劣势也非常明显:外向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高新化、集群化偏低,金融体系建设滞后,企业家人才匮乏,创新创业文化观念落后。

在演讲中,辜胜阻指出,要利用后发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把后发地区培育成新的增长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经济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但是我们也面临着结构失衡的困惑。在结构失衡方面,特别是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板块的失衡。中三角的发展不仅可以使它成为稳增长的新引擎,而且可以使它成为调整这种失衡的重要抓手。”

而从中国历史看,从珠三角、长三角到中三角,也是逐步形成的过程。从世界历史来看,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风光轮流转”。18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保持100多年的独霸地位,后来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掀起制造业发展的高潮,20世纪60~80年代,日本的产业向亚洲四小龙转移,20世纪80年代之后,亚洲四小龙产业,向中国的东南沿海转移。现在我们中部中三角正面临产业的第五次转移。

辜胜阻指出,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数以万亿计,中西部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文章,以“东慢西快”和“东慢中快”来平衡“稳增长”。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面临几个选择: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向内地、海外(如越南、泰国)转移,或被垄断。他认为,这一轮的产业转移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是,广东和福建的相关产业,向湖南、广西、江西、河南等地转移;二是,长三角地区相关产业,向江西、安徽、湖北等地转移。富士康就是产业转移的一个典型。今年1~5月,河南以106%的出口增长速度成为最快的省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富士康。

相关人士亦认为,中小企业要转型升级和实施产业转移,推进二次创业。面对当前的高成本,广大中小企业既可以通过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消化高成本,也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外部拓展。“伴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成本优势开始显露,产业转移的条件日趋成熟。”该人士说。

猜你喜欢
中西部省份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河北平原中西部中更新世非海相沉积体系魏县组的建立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