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背景、传承過程是藏品的重要附加值,尤其在文化价值认识让位于真实性认识的投资社会里,甚至成为第一决定因素。
采访:彭晓阳
受访:甘学军(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
彭晓阳:今年华辰春拍以6888.5万的高价拍出了元青花鱼藻纹大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您觉得这预示着什么?甘学军:元青花鱼藻纹大盘以6888.5万元成交,是华辰春拍瓷器专场的最高价拍品,这个价位在我们的预期之内。自从2005年元代“鬼谷子下山图”青花瓷罐拍出约2.3亿元,并创下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之后,元青花几乎成了中国瓷器新的代名词。我们在业务中发现,元青花在市面上多了起来,对元青花的鉴赏、收藏、交易等也很热闹,这都促进了元青花地位的提升。
彭晓阳:现在看来,元青花的存量并没有想象中多。不過,听说在藏品征集過程中,还是有藏家宣称存有大量元青花,当您遇到这样的送拍人时,一般通過什么方式鉴定其藏品?
甘学军:正如您所说,我们通過研究、搜索能够确认元青花存世,但全世界存量很少,特别是在中国大陆更少。这是由元青花的生产、销量等因素决定的。元青花在元代是对外贸易的重要门类,如若按照当今的说法,更准确一点是来样、来料的加工门类。
“来样”,指的是外来的样式。元青花在中国传统样式中是没有的,它来源于波斯地区,由当地生活方式决定。波斯人多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与此相应,他们就需要大盘子、大罐子。而元青花多蓝色,也是波斯、伊斯兰地区的重要色调。可以得出,元青花的样式、色调是一种定制。
“来料”,指的是外来的原料。元青花的原料是从波斯地区进口的回青料,比较鲜艳和纯净,比当时国产回青料清亮。波斯地区是回教的信奉地,因而原料叫回青料。
元青花作为出口商品,国内皇家和民间是不会使用的。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传统收藏大家,比如明清时期收藏家的收藏清单里没有出现元青花呢?是因为彼时,元青花还没有进入收藏、研究的范围。真正出现“元青花”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50年代。1950年初,美国学者波普以英国大卫德基金会所藏的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标准,联系伊朗阿特别尔寺及土耳其托普卡比宫所藏的元青花瓷,首先提出了“至正型”元青花的概念。近些年来,随着江西南昌至元四年(1338)纪年墓和江苏金坛、江西高安等几处元代窖藏的发现,学界对“至正型”元青花才有了进一步的研究。
彭晓阳:近年出土的元青花引发了藏友广泛的兴趣,也让坚定自己所藏是元青花的藏友们,形成了一种说法,即他们的元青花也是出土的。
甘学军: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正如我刚才所讲的元青花的历史背景、产生工艺、造型目的等因素,决定元青花在国内的传世是极少的,发掘出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彭晓阳:元青花大部分都出口了,在国内传世较少,而挖掘出土的可能性也很小。如此,真把很多人想靠元青花发财致富的路断了。那么在拍卖行出现的元青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市场价位又如何确认?
甘学军: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很纠结的。很多主张存有元青花的朋友,都会通過各种方式联系我们,想要求证、合作、拍卖等。最后,我都是很委婉地告诉他们,这不是元青花。无论人们是满怀文化传承的梦还是发财致富的梦,这样的结果都是残酷的。但是如果不说出真相,长此以往的“蒙骗”,则是更残酷的。说到这,我想再次重申,作为一个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工作20年的参与者,我用我的责任心告诉大家,做元青花的梦比中六合彩还难。一般爱好者,应该把热请倾注在学习、鉴赏上,而不是做发财致富的梦。
拍卖行出现的元青花一是从海外征集,一是国内少量存世的国产料元青花。比如这次春拍,除元青花鱼藻纹大盘,还有一件“在望山庄”旧藏“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就是国产料元青花。相对来说,精旧、体量大的器件,在海外比较多。我们征集到的拍品都是能够掌握出处的,即传承有序。当下,元青花的专业成分分析,大多莫衷一是,而是否传承有序则毫无争议地成了确认元青花的很重要的辅助手段。
元青花的特点、形制是西方的,而纹饰、题材又很中国化。在形制一定的前提下,还能传达非常浓厚的中国文化,这是元青花非常可贵的地方。这种浸透性、传播性的中国文化,得益于先人们对文化传播的自觉性。他们仿佛是要告诉西域的人们,这是来自中国的产品。那个时候,只有西域贵族才可以使用,而他们也以使用来自中国的产品为荣耀。如今,元青花的价格很高,是基于对其历史背景、内在价值的不断探索和揭示。元青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市场价位高一点也是必然的。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曾于2006年在佳士得上拍,如今再次上拍,价格自然提升。价值得到认可,一是传承有序,一是上文提到的稀有性,一是元青花内在的中国元素不断得到认同和发掘。
彭晓阳:收藏一件东西,包含了对其传承脉络、内在价值的肯定,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填写的履历表,当中有出身成分一栏,也经常会提到“有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这一说法是否可以套用在现代收藏中?
矗:可以套用,甚至可以说您的比喻很好。在现代社会里,传承過程是收藏品的一个重要附加值,而传承记录对附加值的意义也越来越大。原因在于——现在是投资社会。投资首先要考虑的便是真假,只有确认了是真的以后,才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可言,否则便无从谈起。文化价值认同深浅让位于真实性认识深浅,传承脉络和藏品来源就成了非常重要,甚至是第一决定因素。这与传统社会的收藏形成了区分。传统收藏是眼力、智慧、远见等累积起来的学问,收藏一件东西可能就是为了研究、鉴定、定性。有可能一辈子只研究一件东西,最后得出赝品的结论,对传统收藏家来说也是欣慰的结果。
彭晓阳:谁来控制传承,谁又来制造传承?
甘学军:收藏家、投资家。
彭晓阳:那么新入行的投资人,是否要在更长远的时间段之后,才能在传承里起作用?而现在不起作用?
矗:那倒未必。拍卖在悄然改变这一形式。当今社会,拍卖逐渐成为传承信息发布的最好平台:一是发布拍卖纪录,一是发布传承延续過程。传承记录在这一次被公布,拍卖過程又在下一次交易被肯定。传承记录愈来愈频繁,不像以前大收藏家收藏某个东西达60年之久,历时三代人的家传。在投资社会里,我们经常会说,投资指标是衡量投资效率的工具。而在收藏市场,也就是易手率,易手率越高的藏品,前景越好。新入行的投资人,也就不用過分担心其藏品的传承能力。
彭晓阳:会不会形成一个现象:一段时间内,老是这一部分藏品在交易、传承,而新藏品打入市场比较难、认可度低?
甘学军:也有可能。毕竟投资陌生的东西存在风险,除非是特别稀有的、罕见的藏品。
彭晓阳:假如我也有一个类似的元青花鱼藻纹大盘,从未在拍场上现身,您怎样决定它能否第一步就走向拍场?
甘学军:这是由拍卖行等专业机构的表现决定的,包括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等。该能力的具备是在大量的从业经验累积上,运用对比学,在对照、认知過程中形成的。这是拍卖行职业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成熟的拍卖机构、艺术品机构这方面的能力是很强的,他们甚至可以在不唯成分论的观念下,发现和挖掘新的藏品。作为专业机构,遇到这种情形是最兴奋的,既能表现专业能力,对市场也是一种刺激。
彭晓阳:以前是高端藏品出入拍卖行,现如今,更大众的收藏群体是在其他市场,比如私人交易市场、古玩市场,买入低价位的藏品,靠鉴定发现价值,再送入拍卖行升值。这一思路和方式,您怎么看?
甘学军:是这样的。古玩,不管是收藏还是投资会有几个层面的需求:一个是文化心理需求;一个是投资升值需求。后一个需求,有些专家抨击,我倒觉得无可厚非。不同层面有不同层面的需求,同样有不同层面的经济利益平台和渠道。古玩城更贴近普通大众,西方也有跳蚤市场。传说在英国偷了东西,只要在日出前卖掉,就不算违法,如此才有了鬼市。类似的,北京也有潘家园的鬼市,名称起源大概与英国类似。不同的文化人群会参与不同的平台运作,但这些平台之间绝不是隔离的,很多大收藏家也会去逛潘家园的鬼市。
彭晓阳:收藏爱好者对拍卖行的态度有两方面:一是怕被拒绝,一是又离不开。他们经常困惑于自己的藏品以什么方式才能进入拍卖行?
甘学军:这里面存在误会。我经常跟藏友们谈天,他们常说的是,我的好东西不能送到拍卖行很遗憾,理由是我跟拍卖行不熟或者没有渠道点之类。借此机会,我想澄清一下,所有的拍卖行都不会拒绝好东西,除非是赝品。一个健全的拍卖行是不会以“托关系”、“打点人员”为渠道来获取藏品的。
彭晓阳:近年来,拍卖行经常会遇到“拍而不买”的买家,从而带来付款问题。一般情况下,一般拍品,需要多长周期可以把款收回来?
甘学军:一般情况下是一个月内,法定时间是一个星期。不過,老实讲,是因为整个大环境的不健全,所以才滋生了“拍而不买”的现象。在高端市场,更是容易出现迟付、延付、不付现象。这是中国拍卖市场的顽疾。
彭晓阳:高端市场为什么更容易出现“拍而不买”的情况,尤其是在艺术基金介入之后?
甘学军:高端藏品收款困难,是最让人头疼的。高端部分投机成分很大,包含快钱、杠杆等金融效应。一笔钱可同时用在几个地方,买卖成交之后,可再用买卖成交的结果去募集更多资金从事其他行业,从而造成迟付、延付、不付等现象。这属于技术层面的分析,而根本上还是法律体系、诚信体系的不健全,使其敢于碰触。
彭晓阳:高端产品一般被大买家收入囊中,他们有能力左右市场,也依靠能力强势违约,似乎诱导式、说教式的办法也不能制止。那么,在国际上,有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
甘学军:国外有保障机制和财务服务,一旦违约就要承担很大代价。成熟艺术机构的评估、鉴定机制会介入金融系统,违约者贷款率高达50%。金融工具在此充当第三方公正和鉴定角色,而国内艺术品市场则缺少这一角色,评估、金融保障机制不健全。现价段,个别机构若有能力可以去追款,或者将其拉入黑名单,同时在行业内部建立黑名单,或许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不過,老实讲,现在拍卖行竞争激烈,行业内部的黑名单也难以建立。
彭晓阳:也就是说,“道德”约束不能奏效时,可用“利益”来约束。或者,可以尝试规定买家来提供担保,但不能与藏品挂钩,比如银行担保、其他资产担保等。一旦他提供担保,拍卖行可以暂时允许少付款。若此类机制建立,或能反過来提升买家道德水准。您觉得呢?
甘学军:这个方案很好。之前,我们除了谴责、着急、无可奈何之外,似乎也没有一个有效的办法。而通過金融信用等机制限制不好的,发挥好的,使人向善,把无序变为有序,才是大家共同期待的。若有此思路的金融家或金融机构愿意提供担保,华辰愿意第一个做试验田。我们很乐意去创新,对新事物也抱有热情,愿意去配合和尝试。
彭晓阳:从拍卖行的角度要求买方提供金融担保,可能更具现实性?
甘学军:您的思考很理性,是这样的。
彭晓阳:国际贸易有多种付款方式,其中一个是银行信用证,即银行信誉担保买方和拍卖行的风险,而银行也可从中获取金融收益,这对三方都是有利的。
甘学军:新方式往往是从国外产生的,而国内更多依靠惯例、经验,我们也一直很苦恼。今天的谈话让我有点动心,似乎看到了光亮。希望是这样的,以后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彭晓阳:拍卖行现在有一个新风气:对艺术品进行铺张、乃至“奢靡”的包装。我承认这是很用心的,至少使其文化价值得到体现,但这对买家、对藏品本身价值的影响有多大?您有什么看法?
甘学军:有一个前提,作为拍卖机构,在对艺术品的内在价值确认之后,会形成市场价格的实现预期。假如一件艺术品预期实现价格为2亿元,那么花费几百万的宣传费,是不为過的;假如一件艺术品底价1000万,预期实现价格为其5倍、乃至10倍,那么花费更多精力去宣传,也是不为過的。这都有预期的心理保障。反之,如果一件艺术品价值1000万,但不能预期其将来的市场价格,而只是一厢情愿地希望拍到5000万,这就有很大的风险,很考验拍卖行的专业能力和对拍品价值认知的能力。一般来讲,跟客户谈底价,为了保证成功交割,一般都会压价,而当委托形成后,拍卖行的想象空间又会上扬,希望通過宣传、包装让更多人知道其价值,从而提升其价位。当我被委托一件价格为1000万的艺术品,而我经评估只能实现预期1500万的价格,那我会按照常规的宣传走向,而当我被委托一个重量级的,现在价位不高,而其价值却很大的艺术品,我会做一个豪华的设计。
彭晓阳:古代艺术品背后都有故事,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可以使其升值。那么,是否可以说,一件艺术品的价值与讲故事的能力有关?而表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拍卖行优劣的标准?
甘学军:有一个前提,故事一定是真实的,否则就是虚假宣传。真实的故事,不同的人讲,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否有“场合”意识,则是另一层意义上的考量了。比如,一件优雅的艺术品,如果在街头就能够将其价值和故事讲清楚,似乎也不一定非要做一个殿堂来展示。假若不这样,倒显得不专业了。说白了,对一件拍品的推介,不一定需要大排场。适当场合的选择、十分清晰的表达、恰当形式的展示,就能够达到目的时,何必非要隆重包装呢?说到底,所有包装、宣传、推介,都要建立在对艺术品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的实现上。
彭晓阳:假如跳出拍卖行业,我们能够看到,有些商品的宣传已超出了价值本身。
甘学军:我明白您的意思,但是用在艺术品宣传上是不可取的。
彭晓阳:我倒觉得,消费市场上,方法以有效而论,不以是否可取而论。我想到了一个例子,《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从传统出版层面,它不可能数次印刷这么多册。但它经過包装、宣传之后,印数几乎可与《圣经》相媲美,且产生了许多附加行业。通過包装打破原来思路,可能实现价值成倍、成百倍的增长,艺术品是否也有这种可能性?
甘学军:有一个误会,艺术品不是大众商品,而是小众的高端艺术,本身单体价格比较高,不是靠集约式、狂轰乱炸式的宣传,就能得到大众一致的好评,它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比如元青花鱼藻纹大盘,可能是小众中的小众,只有一小部分人感兴趣,更小一部分人能够消费得起。
彭晓阳:如今一些大型拍品的宣传,不单单指向特定人群,而且面向百万、千万的普罗大众。这可能与市场形势的变化有关,比如艺术机构出现后,使得拥有一件艺术品不再是个人行为,这些机构愿意通過艺术品收藏提升形象和品位,这是否是促成宣传形式变化的动因?
甘学军:实现艺术品从小众走向大众的风格化转变,是一个理论上的畅想,也面临各种各样的议论,如今依然在实践和探讨中。对传统艺术品推介行业,是一个新的课题。但从目前市场环境基础来看,艺术品收藏和投资还是小众行为。比方说,一个古籍的宣传,之所以大众会关注,或许更在于其符号意义——传统文化的传承,真懂其价值者恐怕还是小众。不過,类似的宣传却有很好的社会效应、文化延续的意义,一个拍卖机构为其做多么隆重的推介,都不過分。与此同时,无论是对藏品市场还是拍卖行自身品牌建设,也都有好处。如果我有机会接受这样的委托,一个国宝级的、文化符号的、且是批量的艺术品,无论出于市场推介还是文化传承的意义,我都愿意这样做。
同时呢,我想再次强调:个人、机构、收藏爱好者等都应该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这有助于其收藏价值的实现。我经常讲一个规律:收藏初期,人比物贵,要建立自我诚信形象;而收藏后期,当个人身份得到确认后,物就因人而贵。比方说“過云楼藏书”为什么可以拍到2.1亿元,就因为它“過云楼”的出身、几代人的相传,让人信服。再比如“石渠宝笈”之所以昂贵,是因为它曾经是皇帝的收藏,经過各方面的认可,可信度很高、历史积淀性强。自然而然的,人们对其收藏過程会产生膜拜和幻想,从而有了附加值。好的藏家,其藏品附加值就高,更能得到认可。如果收藏有规律的话,古往今来,不外乎这一条。一方面是劝人行善,一方面也是生产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