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藏佛像的传统与鉴识

2012-04-29 00:44何小龙
艺术品鉴 2012年9期
关键词:释迦牟尼佛像

何小龙

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到二世纪南北朝期间,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而以雕刻佛像作为宗教艺术的西藏,在公元九世纪朗达玛灭佛的后人在阿里建立古格王朝,从此佛教在西藏开始新的历程,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时期。早在吐蕃初期的大昭寺,就因荟萃西藏古老佛像艺术而闻名遐迩。据史记载,西藏佛教和佛像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传布则在元朝。

宋朝时,由于汉文化的发展,宋代佛像以写实为本,并根据世俗观念和需求来做佛像,最多的造像是各种观音和各种罗汉题材。其纹饰是小乘教的外斜披袈裟V型领式僧衣,这种僧衣实际上是吸收藏佛像中许多纹饰元素的结合和创新。此时的菩萨头戴花冠或不规则螺发、鬓冠中嵌宝珠,饰有繁复的蔓草纹。有的菩萨披网状璎珞珠饰,衣褶宽大、纹饰流畅、双目低垂、神态宁静等沿袭唐文化中小乘教的风格。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邀请西藏萨迦派祖师八思巴到北京(元大都)封他为国师,授以玉印,标志藏传佛教正式被奉为国教。元朝还专门设立“梵像提举司”(诸色人匠总管府)专门负责藏佛像的生产。从此具有西藏风格的藏教和藏佛像逐渐取代汉文化中的小乘教(即禅宗)的教仪和风格,也开创“汉造”佛像和“藏造”佛像的两大形象。此时元朝皇室贵族和富商庶民都供奉佛像,而铜佛造像作坊在西藏如同繁星。佛像在藏教思想理论和汉文化宗教实践的定义和作用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显得十分重要。大量具有尼泊尔和印度风格的藏传佛像在北京和开封等皇家寺庙中诞生出来。原来中原汉文化中的小乘教形象已逐渐藏化,藏汉佛教的理念和审美艺术以及佛家的表现技法的审美观点二者已完全相融。此时的藏传佛像,菩萨均袒上身下着裙、璎珞颗粒较大,面容饱满,眉宽胸阔,肢体突显,衣纹简洁,这种统一的造像是当时元代藏传佛像的风格。

到明朝时,宫廷设制作佛像机构“佛作”,来制造和管理藏佛像的生产和供奉,由于明朝汉佛像受到藏教的异化和冲击,造成江南和中原制作佛像的地方艺术和传播教派的理念不同。藏佛像在以永宣式铜佛造像为主的情况下,形成藏西和藏中,藏南和藏东传承和风格都不一样的藏佛造像。在“御用监”的管理下,大量生产的藏佛像主要作为帝王将相的宗教礼品,馈赠给西藏上层宗教人士和寺庙供奉。

这时的佛像有几个特点:

一是释迦牟尼铜佛很多,在传统佛像中出现了白度母、绿度母佛像。男女双身黄教中欢喜佛像也开始出现。

二是藏佛像制作采取内地青铜器失蜡方法铸造。胎底厚重,表面镀金处理,有的金质纯厚、亮丽悦目。

三是内地佛像一般都在背上有方盒以存藏有关信物或寄托,而藏佛像固定底座封盖为剁口方法,寄以封藏。这是明、清时北京等地藏传佛像的特点。与我国西藏以及印度、尼泊尔等用包底法不同。

四是此时许多藏佛像都带有莲座,富有印度、尼泊尔艺术特点,姿态优美、形象妩媚、气质高雅,莲花座上的莲花瓣细长饱满,劲健有力。而部分藏佛像受到内地汉佛像的影响,铜佛面相宽平,莲瓣宽肥,双目微闭,莲瓣头的卷草纹更加繁复,衣饰质感更加刺目,但明清时的藏佛像不论是佛是菩萨,其面目丰满端庄,宽额脸方,五官匀称,表情静穆柔和。整体造形优美,金色明亮胎底厚重,这是明代藏佛像的主要特征。

但藏佛像在明代随着丝绸之路和海上之路的发展,此时的藏佛像有4个特点:

1.藏西风格的佛像出现在阿里地区,菩萨比例贴切,肢体写实有力,身上配饰玲珑剔透,细部铸制精美,有浮雕之感。一般使用黄铜,镀金很少,喜在佛身嵌白银和绿宝石、深受克什米尔和东印度佛像影响。17世纪后,由于古格王朝灭亡,藏西佛像传世极少。

2.以拉萨为中心的藏中佛像主要吸纳藏西尼泊尔、克什米尔和印度的技巧,又融入内地汉佛像的艺术风格,写实风格成为定律。许多佛像以高僧形象来制作,佛像雕刻准确,五官端正,在像身开槽眼嵌松石、珊蝴等,造型生动一直影响至今。

3.因日喀则地区与尼泊尔毗邻,此地多受尼泊尔佛像影响,眉眼上挑,面开尖削,胸部高挺,形象自然生动,现在日喀则地区许多寺庙中仍有保存,属藏南风格。

4.在四川、甘肃、青海、内蒙古、北京等地区,明代时藏佛像制作十分兴盛,造型质朴,藏佛像大多像内蒙古佛像造型和内地禅宗造型,流传甚广,俗称藏东佛像。

到清朝时,康熙和乾隆对藏佛像十分重视,礼敬高僧,为藏传佛教大兴寺庙,康熙帝还册封一世章嘉为国师。一世哲布尊丹巴活佛和五世达赖喇嘛,并在宫廷中设中正殿,兴建玛哈噶拉庙、永慕寺等多处喇嘛庙。同时乾隆帝礼敬三世章嘉国师,六世班禅时,在河北承德兴建慧曜楼、宝相楼和梵华楼等喇嘛庙十余座,清政府还成立“造像处”专职处理造像事务。康熙乾隆多次下诏和指导佛像的设计和制作,并经常参与整个佛事过程。此时的藏佛像每个细节都做得一丝不苟,造型规范,铸胎厚重、脸型偏方、眼脸下垂呈俯视状,鼻子三角形,嘴唇短而厚,底座大多有大清款识,藏佛像奉供在北方占主流影响极大。

而南方制作的藏佛像由于受到汉佛教影响,大多佛像面相饱满,弯眉细长,鼻高挺直,宽肩细腰,身着汉式僧衣,衣服和纹饰大讲写实技法,现实性强,但艺术表现感染力差。随着藏传佛教的深入发展。在清朝民国时,南方制作的佛像造型中已含有较多藏佛像的元素,面相庄严,五官匀称,菩萨比例适中,富丽堂皇、形象生动、工艺精湛,这时制作的佛像多用薄铜板锤打而成,或采用铜皮锤揲,分段接合或采取压扣方法或折边互扣工艺,俗称铜打胎,这种材质的佛像质地轻盈,鎏金较薄。明朝前的佛像多是铸造或制范而成,所以铜打胎的发明在清朝时期使藏佛像进入鼎盛发展时期。尤其民国年间,铜打胎工艺的出现,让民间许多作坊也大量自生产和制作藏佛像。数量很多也不乏精品之作。

在清朝时,藏传佛像逐渐在汉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清乾隆七年(1742年)为推崇藏佛教的发展和普及,乾隆令西蕃学总管工布查布将藏文版《造像量度经》翻译为汉文版《佛说造像量度经》。这部书讲的是释迦牟尼在升天之前,应舍利佛之邀,宣布关于对自己造像应尊法度的规定。实际上,佛像的造像不是依造人的比例塑造的。而是依照《佛说造像量度经》将佛“相”和“好”很严肃地显示出来。无论是塑像或绘像、佛像的尺寸,各部位的形态都有严格规定,一丝一毫不能搞错。根据佛教解释,一佛三身。例如佛祖释迦牟尼可分为“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三身。法身佛是以佛法修炼成身,就是佛法本身;报身佛是绝对真理,显示佛的智慧;应身佛是释迦牟尼生身的意思。

我们看见的法身佛和报身佛已经脱离人间世俗世界,所以其身高比例无法度量,制造者在塑身时参照比例就可,而应身佛是现身于大干世界的凡间,其佛像高度就要同凡人大小差不多。如释迦牟尼的塑像按理就是要按其在世时的身高肥胖比例来作,但《佛说造像量度经》认为释迦牟尼毕竟是佛,与凡人还是不一样,认为释迦牟尼佛像高度是5.3米(1丈6尺)最合适,即丈六像,造像术语叫“丈六子母金身”。坐像比立像矮一半为2.7米最佳。此外,也可以立像2.7米,坐像为1.3米,由于《佛说造像量度经》的问世,被全国广大寺庙普遍采用,也适用许多寺院大雄宝殿供奉的三世佛(即过去佛,也叫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也叫弥勒佛),或横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弥勒佛;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

不管怎样,所有的佛像制作都必须参照《佛说造像量度经》的要求来制作。至此以后,或官方或民间生产制作的藏佛铜像的身高比例都十分讲究,就是较小的铜佛像,其尺寸也在法度之内。民间许多仿品不知《佛说造像量度经》的奥秘,所以我们凭尺寸、重量、鎏金等工艺就可鉴出真假。清朝是在大力推广和发展藏佛教的同时,将汉文化中敬奉的小乘教,逐渐转变为释迦牟尼佛。因释迦牟尼佛(大乘教)是佛教创始人,无论在任何教派中都是至高无上的,所以清代以后,全国寺庙中处处可见藏佛像的身影。而藏佛教中的礼拜模式和教义理念,仍然取代不了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

经过以上必要的藏铜佛像了解后,在鉴识藏佛像时,应从造型制作,包浆、材质、铭文、纹饰、重量等来鉴定。佛像的制作一般要经过冶炼、锻造、雕刻、镀金、打磨、上红或鎏金等重要工艺。一般大型佛像都要采取模具法,经过分件制作,按部件衔接为一体,做工非常复杂和讲究。一般下重上轻,至于胎质厚薄,可以曲指轻敲,厚者铜身混浊,薄者铜身轻脆而散。小型佛像多采用失蜡法,就是今天热处理中常讲的熔模铸造法。这种方法早在我国青铜器时代就广泛使用。到明朝时,失蜡法的使用产生一种新的工艺,叫拨蜡法,在断代鉴识中,一定要注意工艺制造对佛像形象带来的变化。

佛像器型鉴识,除参照《佛说造像量度经》规定的比例和重量外,还要鉴识佛像的面像和姿态,背光与台座的变化,手势和法器的使用,以及佛像制作的风格等。

铜佛像的包浆分生坑和熟坑。生坑指出土的铜佛像,一般氧化严重,腐蚀斑多而色润,土沁十分普遍。而仿品一般上漆,色泽刺眼,行话有贼光,有铜腥味。熟坑指未入土的传世品,大多是世上供奉的佛像。佛身有种自然和匀净光泽,底座色泽丰富,表面光亮耀眼,佛身有香熏和发霉味。仿品一般在铜佛像上反复涂腊打磨,在底层上处理呆板,没有光泽层次感。

藏佛像的材质一般用青铜、黄铜、红铜及铜合金等,但每个朝代用的铜料不一样,如元以前用青铜和红铜,明清时多用铜锌合金,而清末民国却使用黄铜及纯铜制作。按规定,一般青铜佛像多鎏金,而黄铜不鎏金。

藏佛像的款识或铭文一般叫发愿文,主要刻的是时间、地名、寺庙号,施主姓名等。雕刻在佛像的背面,脚面或底座的边框上。鉴识中主要看字体,因各时代的风格都不一样;二看刀法,是否自然流畅;三看铭文是否适合时代的要求。藏佛像款识较少,偶有题款都是6字真言或咒语等,藏文较多。明清时铜佛像多是汉文款,大多雕刻有刀痕,不是制范而成。

纹饰鉴识一是要注意历朝历代佛像纹饰的发展,汉佛像和藏佛像有更多的不同。尤其是唐时的袈裟,宋代的僧衣,元代的长裙,明清时藏佛衣饰华美等,总之,要掌握一定佛教知识。了解各个朝代藏铜佛像的不同特征,就可准确的区别出你看的铜像是佛还是菩萨,甚至还能分辨出佛或菩萨的名称。所以,具备一定的鉴识能力就不会轻易上当受骗。

猜你喜欢
释迦牟尼佛像
Transference of Things Remote:Constraints and Creativit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 Ping Mei
佛像面前的 菩萨
释迦牟尼葬礼再考察——兼析传译者及解读者对涅槃经的重构
刘红卫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释迦牟尼佛瓷塑像 大球泥瓷传世经典
面对辱骂
云山牧牛难陀尊者
佛像面前的菩萨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