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的难度

2012-04-29 00:44方宁
中国摄影家 2012年9期
关键词:摄影家观念形式

方宁

坦率而言,初次面对秦玉海的“真水系列”摄影作品,一时找不到评论的感觉。我虽然注意到他对于作品命名的背后,有着毋庸置疑的观念的引导—真水无言,真水无香,真水无形—这大体上可以预示出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哲学与美学的品质,以及可供展开讨论的理论空间。但是,我仍然难以尽述这组关于“水”的影像所带来的感官上的触动。由于它所具有的超乎经验的形式改变了我们通常对于“水”的常识与客观的印象,人们有可能会问:这些被命名为“真水”的图像还是水吗?如果它们不是被贴上了“水”的标签,谁会怀疑那本来应该是显微镜下的细胞分裂过程,或是某些有着丰富的色调和坚硬质地的物体?如果说它是某种观念的产物,似也可以说得通;说它是关于水的符号的抽象表达,估计也并不会太出人意外。

但是我注意到,作者本人却是坚决反对将自己的作品戴上诸如此类的帽子的。他更想强调的是自己作品产生过程的科学性和认识方法的科学性。对此,他也做出过相当多的解释。当把他的解释与这些作品联系起来看的时候,我们无疑会发现,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哲学理念与呈现方法的技术手段,始终是秦玉海把握影像结构与色彩的独门秘籍。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经验化的眼光,才得以诞生如此具有美妙形态的艺术。事实上,在他这里,摄影成为了一种知识,一种关于拍摄技术的知识,一种重新认识事物的知识,一种重新阐释生命结构的知识。你能想象在严求精微的技术参数背后,有一双既能透视自然,又能将自然呈现为观念形态的眼睛吗?

如果单从摄影风格的角度看,人们似乎有理由说,秦玉海通过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是某种具有观念风格的影像,因为他的图像的确存在着较多的主观化或变形的痕迹。甚至也可以说,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摄影形式,一种具有风格化的形式。他影像中的“自然”,上至河岳山川,下至细水微澜,总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生命况味和形式感。作为摄影家,他的眼光常常会落在现实与历史之外,所谓“真水”之真,难道不是裸露于现实与历史之外的意象吗?而对于形式的敏感,对于色彩的悉心,对于技术指标的研磨,他又有着不同于常人的体会与发现。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其说秦玉海是一位观念摄影家,还不如说他是一个秉持着强烈责任感的技术派摄影家。

我想,这也许和他的社会身份相关。秦玉海说过,他的摄影之路首先始于社会责任的表达。而在表达的实践中,发现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形式符号。当这种形式和风格形成之后,无疑可以“创造着自己的新含义,寻求着自己的新内容,然后脱出人所熟悉的语言模型,赋予内容以新鲜的联想”(福西永《形式的生命》)。在我看来,作者拒绝“观念”与“抽象”的概念,并不一定意味着他的作品就不具有观念性,“真水”系列的命名本身不就是一种观念的标榜?还有什么观念比“真水无言”、“真水无香”、“真水无形”这种极具形而上学色彩的说法更具有观念性和抽象性呢?说到底,一个成功摄影家与平庸摄影家的区别在于,他是不是能够从科学性的此岸抵达观念性的彼岸。自从摄影术发明百多年以来,那些技术堪称精湛、孜孜矻矻,然而却庸庸碌碌的摄影人,难道还少吗?

我曾在私下和树峰兄交流对于秦玉海“真水系列”摄影作品的看法,他认为“作者从拍山到拍水;从拍水的外观到拍水的微观;从水的无香,侧重色彩,到无形,侧重变幻;到无言,侧重抽象符号。他对水的认识和感觉处于矛盾之中。作者反复声称摄影是认识事物的方式,其实他走了自我表达的路”。树峰说得很有道理。从秦玉海2011年接受《中国摄影家》杂志的采访所阐发的理念,到他今天所呈现出的为数不少的摄影作品看,的确能感觉到他认识中的某些反差。认识事物,显然要注重客观性;自我表达,却难免会著主观色彩。然而恰恰是这种矛盾性,这种缠结于认识中的迷雾,却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作为摄影家的秦玉海的“真水”系列,以及他的“风光”构图,他的“自然感知”,他的“科学认识”—他所能提供的摄影作品及其互为因果的说法,恰恰都呈现出这种色彩的丰富与观念的深度。

说到此,才发现,其实—无言,才是最好的阐释。

猜你喜欢
摄影家观念形式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大摄影家
小议过去进行时
大摄影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健康观念治疗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