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景海
女儿打电话对我说,她跟常与她一起学习的阳阳有一些小纠纷,她觉得阳阳不对,让我帮她分析分析。
两个小孩在一起,既很高兴,又不可避免地有些矛盾、磨擦,这很正常。我先高度肯定了女儿遇到生活中的难题向我求解的做法,同时觉得她提出的是一个很常见、很有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讲道理时机,我对女儿说:“爸爸想就这个事,和你讲讲道理。”
女儿说:“爸爸,好啊!我最喜欢听你讲道理了。”
我问她:“你还记得我们曾经在商场里看过一个非常华丽漂亮的玻璃装饰花瓶吗?爸爸当时问你这个瓶子好不好看,你说非常好。爸爸又问你我们买一个回去放在家里装饰好吗?你想了想说不好,因为玻璃花瓶虽然好看,但与我们家庭环境不协调。
“你看,如果我们很贴近地只看这个瓶子,它很漂亮、很好;可是如果离瓶子远些,放眼看整个屋子,我们就感到这个瓶子放在我们家里不合适、不好。世界上的很多东西、很多事都是如此,你换一个角度看它,或是换一个距离看它,感觉都很不一样。对整个家来说,是整体感觉更重要,而不是一个花瓶。
“就像你和阳阳的这件事,你刚才和爸爸说了很多。爸爸觉得这件事就像一个花瓶:可能非常靠近、紧盯这件事看,你是有道理的,谁是谁非也非常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离这件事本身远一些来看。我们应该更多考虑的,是你和阳阳的关系。是你们在一起的氛围重要,还是某一两件具体的事的是非重要?
“你想想,你是主人,你所处的环境和所享受到的东西,很多方面比阳阳好。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更大度一些。对阳阳更好一些,多让着她一些?你俩的关系如果处理好了。你们都更快乐,既学得好了,又不孤单,还可以相互帮助,学习怎样与同伴相处,等等,对两人都有太多太多的好处。但是,如果你在很多小事上和阳阳计较,让她经常觉得不舒服,最后她不愿意在我们家学习,你就没有伴了。虽然你短时间争赢了,但很多好处最后彻底都没有了。那样,你觉得好吗?那样的损失和不高兴,是不是比你在一两件事上的损失和不高兴,要大得多?
“孩子,你看看。对同一件事,我们靠近看离远看,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接着就会有不同的做法,产生不同的后果。当然,爸爸不是要你和阳阳凡事不计较,而是要以大局为重,该讲的理还是要讲,但要好好讲,温和地讲。彼此对待对方的缺点,要有耐心,要允许对方慢慢改进。”
女儿听得很明白,她很高兴地表示,她会处理好和阳阳的关系。
女儿经常表示她喜欢听我讲道理,这是女儿对我很大的褒奖,让我很高兴、很得意。我在一次又一次适时、恰当又充分的讲道理中,让女儿不断思考、调整行为,不断成长。
我知道天下大多数父母都喜欢和孩子讲道理,而天下大多数孩子却不喜欢听父母讲道理。两者不调和,就产生了很多矛盾,有了很多恶果。如果天下父母和孩子,都能一方愿讲一方愿听,教育就会变得很美好、有效!
这种不调和究竟谁应负主要责任?当然是父母。父母道理讲得不好,孩子才不愿听。我的孩子喜欢听我讲道理,不是她天资多好,而是因为我在她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恰当地向她说理,让她不断地感受到讲理的乐趣和好处。
说理远不是父母逮一个东西猛说一通
故事发生在一个法国家庭。
一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忽然,篮球打落书架上的一个花瓶,“咚”的一声,花瓶重重地摔到在地板上,瓶口摔掉一大块。这不是摆设品,而是祖上传下来的波旁王朝时期的古董。
孩子慌忙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
当天晚上,母亲发现花瓶有些“变化”。吃晚餐时,她问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
孩子灵机一动,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怎么也赶不走,它在客厅里上蹿下跳,最后碰倒了架子上的花瓶。”
母亲很清楚,孩子在撒谎,因为每天上班前,她会把窗户一扇扇关好,下班回来再打开。
母亲不动声色地说:“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
就寝前,孩子在床上发现一张便条,原来是母亲让他马上到书房去。
看到孩子忐忑不安地推门进来,母亲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盒子,把其中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像力,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
接着,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缝粘合得几乎完美无缺。不过,这是修复纸质物品的,修复花瓶不仅需要黏力更强的胶水,而且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
母亲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说:“最后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
“妈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