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揭秘神一般的高三

2012-04-29 00:44王劲何林衡李海瑕李涵斌
高考金刊·理科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教辅高三大学

王劲 何林衡 李海瑕 李涵斌

体验高三之前,所有的前辈都告诉你高三学习辛苦,所有的师傅都跟你说高考竞争惨烈;但究竟怎么个辛苦法、怎么个惨烈程度,只有两年道行的你并不敢妄加揣度,你只感到或许辛苦或许惨烈的高三神一般的横亘在面前,让你心惊胆战、不寒而栗。

体验高三之前,这一切都是流传在江湖上的传说。但同学们仍渴望尽早揭开她神秘的面纱,看看她的庐山真面目。

比如,若以高考为限,从此刻开始倒计时,究竟要看多少书,要做多少题,要上多少课?

比如,若计算高考报名人数和高校录取比例,再考虑性别因素,你面临的竞争究竟多大?

主观臆断难免有失偏颇,唯有真实数据不会骗人。《高考金刊》用事实说话,呈现“数字化”的高三生活,为你揭秘痛并光明着的高三与高考。

不能承受的“轻”与“重”

高三生态

“Oh no no baby tonight——”潘玮柏《不想醒来》的手机闹铃响起。还来不及擦拭嘴角边美梦后留下的痕迹,A君已经以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跃身而起,左手抓毛巾,右手挤牙膏,一双人字拖如筋斗云被踩在脚下,健步如飞地向洗手间奔去。C君也不示弱,一个箭步紧随A君而去。可当二位到达时,只见行色匆匆的D君已洗漱完毕,准备收拾东西去教室了,只留给A君和C君一个华丽的背影和一串长长的惊叹号。

当高二同学正在抱怨食堂饭菜难以下咽,商量是不是要到校外吃个小炒或牛肉面时,高三学长E君已用“凌波微步”迅速从教室穿越到食堂,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餐盘里的饭菜风卷残云。伸手抹去嘴角的油迹,E君豪迈地拍案而起,大喝一声:“走,回去做题!”

数据揭秘

据生活老师爆料,高三年级学生的行动速度远远快过高一、高二。打表计算:平均每位高三学生从起床到洗漱完毕,只需130秒:在食堂用完一餐,只需5分钟。如此身轻如燕、身手敏捷,无非为了与小别片刻的试卷试题及早重逢。

轻快指数★★★★☆

教辅现状

教辅资料是每位高三学生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亲密拍档。高三的教辅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校发给每个学生的必备资料,二是学生和家长自己购买的选用资料。每门科目,至少有2~3本教辅资料:而随着复习的深入,参考资料也会推陈出新,每位同学手头都有一大堆教辅。

还有一些同学总觉得手头资料不够,心里不踏实,于是发狂地“屯书”。记者走访学校时发现,拥有教辅最多的同学,手里竞有106本。

数据揭秘

按照平均数量计算,每个学科有5本左右的教材在高三进行总复习,即5x6,共30本;在一轮复习、二轮复习、考前冲刺的每个复习阶段,每科有25套教辅,即2.5x3x6,共45套。若将教材和教辅累叠,足有80厘米高,换算为重量,更是达到28.5斤。如果还购买了其他方面读物,仅高三一年所用图书的重量就将达到40斤。由此可见高三同学的辛苦。

沉重指数★★★★★

恶性循环的“少”与“多”

睡眠情况

研究表明,学生每天所需睡眠时间为8~10小时。而高三年级的同学普遍睡眠不足。

《高考金刊》记者采访了200名学生,调查发现,晚上入睡最早22:00,最晚24:00,大多数为23:00;早上起床最早4:00,最晚6:30,大多数在5:30~6:00。平均睡眠时间为6.5小时。

而这65小时并非最终数据,几乎所有高三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其实际睡眠质量至少得打九折,所以,6.5小时x0.9,为5.85小时。

高三假期

“高三生是没有假期的,每周从星期一上课到星期天。”这是一位同学在我们调查表上的留言,“寒假的24天假期补课16天,暑假的60天假期补课40天……”

记者发现,高三生往往由学校组织补课,补课时间会占据周末的一天和寒暑假2/3的时间,如果学校不组织补课,家长也会“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给孩子补课。

一学年36周左右,每周补课1天,剩余1天休息;寒假补课时间占假期2/3,只能休息5天:而高三生在高考前是没有暑假的。假期相加,只有41天。

做题数量

通常来说,一本教辅的题量是三四百——因为如果只有一两百道题,那它根本不好意思称自己为教辅。用每本书的题量,乘以教辅书的数量,45x400,共18000道。可见,不论老师怎么强调“题海战术”不可取,但高三一年做题上万道绝不夸张。你信或者不信,题海就在那里,只增不减。

耗笔数量

网友“三文鱼”在网上发帖称:“高三一年用掉的笔芯大概有250支。其中包括蓝黑笔、红笔、铅笔以及专用来做记号的彩色笔。”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用笔数量和学习努力程度成正比,但大多数同学的用笔数量没有“三文鱼”多,一星期用掉3只笔芯是平均数。买笔时都是一盒一盒地买,往往一盒用不到1个月。一年实际耗笔数为120支。

数据揭秘

休息和睡眠的时间越少,意味着做题的时间约多:做题占去越多的时间,留给同学们休息的时间也就越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也是高三学生的生活常态。

勤劳指数★★★★★

畸形共存的“俭”与“奢”

消费情况

据记者调查,高三学生在学费之外,花销最多的有四项:教辅、补课、营养品、租房。

高三教辅45套,每套价格基本在20元以上,仅这一项,花费就超过1000元。

补习花费更是巨大。高三年级“一对一”单节课时费高达245元,一科一次补习2小时,需缴纳490元;若以20天为一个完整学程,则要花费上万元。若同时补习多个科目,三四万就在一转眼灰飞烟灭。

问卷调查显示,家长为孩子购买营养品和保健品的金额普遍超过5000元;若在高三选择校外租房,各种开销更在万元以上。

奢侈指数★★★★★

相比以上的“铺张”,高三生在生活上着实节俭到了寒酸。参与调查的200名学生中,超过7成表示,为节省吃饭时间,每周至少买3桶方便面。全年购买方便面超过100桶。着装方面,记者得到的反馈是,大部分同学只有4套左右的衣服供换洗,原因很简单,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讲究吃穿。

数据揭秘

高三同学在生活上奉行的极简主张,与在题海训练中的铺张浪费形成鲜明的对比。难怪包括高三女生在内,看起来也大多是蓬头垢面、不重穿着。

节俭指数★★★★☆

密集的数字体现的是高三阶段高强度的学习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许每天例行的洗漱、吃饭甚至上洗手间都要抓紧时间。而吃个泡面时瞄两眼电视,骑车回家时发个小呆,洗澡时吼两嗓子《怒放的生命》,也是难得的调剂了。

高考是人生的大考,是人生中第一场“拼尽全力也要完成目标”的战役。

如果有一项“限制时间内的全民运动”能在动员能力、社会关注度、参与人群广泛度上媲美甚至超越春运的话,那毫无疑问就是高考。如同达喀尔拉力赛,每位选手都必须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利用地图、资料、指南针和GPRS全球定位系统,通过辛勤付出,杀出一条通往终点的血路。

正如达喀尔拉力赛的名言:“我可带你一起去敲击冒险之门,但打开这扇门的是你自己。”高三是残酷的,是勇者的胜利。

高考录取率翻10倍

可以看出,高考报考人数在2008年达到巅峰之后,逐年呈递减趋势,而高考录取人数和录取比例却在稳步上升。高考门槛越来越低是不争的事实,通过高考进入高校,已经越来越容易。

去年全国有23个省市实际录取比例已经达到78.7%,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增长10倍以上。不光是京沪等大城市录取比例高,山东这样以“分高、难考”著称的大省实际录取比例竞超过了85%。

当你埋头于题海,在题海中受挫时,不妨分析近年高考录取数据,它会让你看到“残酷”高三背后的希望,找到投身题海的动力。

高考仍是“寒门”成才路

相对于拥有更多选择的所谓“官二代”“富二代”,高考仍是寒门学子成才最宽广和最公平的路径。不仅因为高考是目前国内选拔优秀人才最规范的渠道和途径,也因为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保障公平,将目光投向了农村和寒门。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流名校,以及四川大学、重庆大学、长安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有针对农村考生的优惠政策。

来自河南农村的陈威同学,家离学校三四十里,坐车都要一个多小时。从没参加过培训班,更没有用过手机、MP3的他,最终在2012年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金刊提示

虽然高考能在最大限度保证人才选拔的公平,但仍有一些“误区”需要同学们多加注意。

第一,考上大学更容易,不等于考上好大学也容易。全国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平行志愿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高分考生落榜,鼓励大家报考更好的学校。它的“负面”效果却在于,冲击名校的人越多,其录取分数线也水涨船高,这无疑增加了中等生考取好学校的难度。几年前,重庆文科生考到580多,就可以报考人大、北师大和华东师大了,而实行平行志愿后,这个分数远远不够。因此,同学们要在能稳上大学的大环境下,继续“死磕高三”,才能考取更好的大学。

第二,性别差异在高考录取中逐渐体现。部分高校在2012录取划线时便出现了“男女有别”的现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广西提前批招录中,女生分数线比男生高了65分: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招录小语种提前批,男生分数线比女生低13分。由于目前应试教育的特质以及某些专业的特殊性(比如小语种),造成了高分考生中的男性比例偏低,为协调男女比例,在高考录取时就会对男生有所“照顾”。这种做法受到质疑,被网友戏谑为“神一般”的录取政策。但如果你是女生,对那些女生扎堆、男生稀缺的专业,还是要谨慎填报。

精英大都经历高考

为解答同学和家长的疑虑,《高考金刊》记者走访国内各大知名企业,并对企业领军人物的第一学历进行了统计。我们发现,这些业界精英绝大多数都是通过高考进人大学学习,在毕业后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闯出来一片天地(见下表)。

知识改变命运的许家印

因为恒大足球队在中超联赛中的优异表现,我们注意到了它幕后的老板——许家印。他不仅是热爱足球、舍得烧钱的老板,也不仅是扎着爱马仕腰带出席人代会的代表,他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的好同学。

1958年,许家印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这是吴广的故乡,也曾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当地人常常以外出讨饭为生。幼年的许家印,母亲早逝,家境贫寒,依靠父亲节衣缩食供他念书,常常面临辍学的窘境。他印象中最刻骨铭心的是自己经常带馒头到学校上课,可不到三天馒头便长了毛。

生活的艰辛没有使许家印放弃求学的信念,反而坚定了他“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在亲友的扶助下,许家印发奋读书,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1982年许家印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河南舞阳钢铁公司工作。在工厂的10年,从小技术员做起,历任车间主任、厂长等职,并获得冶金部颁发的高级经济师职称。凭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和后来的创业激情,许家印成为地产界的领军人物。

金刊提示

企业精英似乎离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但这些榜样可以激发我们求知的欲望,坚定学习的信念。把我们最擅长写的励志作文里的主题思想落到实处吧,榜样不能仅仅作为作文素材来使用,他们更应该是我们前行中真正的标杆。

当然,并非所有的成功人士都要经历高考,都要念大学,但知识和技能却是所有人必有的追求。那些不参加高考或大学辍学的名人,同样会通过其他途径去学习,扩充自己,以突破生活或工作中的瓶颈。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不同于高考的求知路、成才路。

留学:以前是退路,现在是出路

记者采访了重庆外国语学校的高三年级主任陶伟,陶伟告诉记者,今年该校高三年级有480多人,出国70多人,出国比例占了14.5%。陶伟说,现在,出国的同学越来越多,他们考上的大学不乏剑桥、牛津、哈佛等世界名校。

今年4月,湖州中学的高三学生张灵菲赶到上海参加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入学考。张灵菲的妈妈丁女士告诉记者,本来希望女儿报考国内大学,读保险精算专业。可咨询后发现,国内大学的保险精算专业开设少且收分太高,商量后决定让孩子去加拿大留学。这也是孩子自己的意愿。

据统计,四年间,出国留学人数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2012年预计超过40万。A—Level、ACT等“洋高考”让同学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家长腰包随着经济发展“鼓”起来,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就业:放弃高考不放弃人生

有些同学心思不在学习上,特长在别处,于是通过各种方式,在高考前离开校园,走了一条自己想走的路。

周嘉强就是2012年重庆“弃考生”中的一员。他出生于商人家庭,10多岁就子承父业,帮助父亲料理印务公司的生意。父亲对他的要求很简单:“能认字,能记账,待人温和,和气生财。”

周嘉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前,考大学除了好找工作,还为了跳出农门转成城市户口,可现在,大学生找工作也难,农村户口比城市户口还吃香。况且如果到大学里学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与其混文凭,不如早点到社会上打拼,积累社会经验。

周嘉强的父亲认为,自己的小型印务公司技术含量不高,并不需要大学生。让孩子早点锻炼,掌握一门实在的技术,学习生意之道,掌握“一技之长”要比学历更重要。

金刊提示

高考不是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

温家宝总理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中国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宏观发展来看,一方面,出国留学的人才增加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国外的高校开始大举进军中国教育市场,一大批优秀学子通过留学,成为国家需要的具有全球化视野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中国制造急缺技术工人,需要将民工教育转型为高职高专学历的高级工人,所以放弃高考,通过自主招生直接就读高职高专,或者到社会参与实践,成为技术蓝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考不再一统天下,这种“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政策若一举成功,中国成为科技大国指日可待。

弃考生的选择暗暗吻合了目前中国“差异化”的教育发展之路。虽然途径不同,但对知识和技能的追求却是如一的。同学们需要分析自身经济实力和兴趣爱好,才能选好适合自己的道路,从而规划好自己的高三生活。

猜你喜欢
教辅高三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高三·共鸣篇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我待教辅如初恋
教辅虐我千百遍
强化读者意识 提高教辅竞争力
试谈教辅出版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