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丽
【摘要】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目标的设置,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摆在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何认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历史教学中的几个案例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85-01
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只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我们均以高考为导向去要求学生,而学生也很难表现出拒绝的意向,可是一旦高考结束,学生却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对一件事情也无法形成有异于他人的见解。而现在的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能否成为人才取决于多种因素,但不外乎两点:一是智商,二是情商。作为智商先天很重要,而且我们很难改变,但情商却是后天可以培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广,学校教育自然就把情商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来培养。“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情感教育教学该担当重任。本文以历史教学中的几个案例为例,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并希望找到有效途径。
一 历史课堂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历史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
价值观不但影响个人行为,还影响群体行为和整体组织行为,进而影响社会的治安。正因如此,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不止一次要求党“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历史作为人文科学的基础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生动、形象的人文资源。而历史最基本的特点是过去性。教学过程中老师若稍有不慎可能就无法给学生传递该有的情感体验。比如,学生在最初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时,不少学生片面地认为这仅仅是个策略问题,甚至是共产党“拉拢”“诱惑”农民参与自己所领导的军队中去的手段。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发展趋势,深入体会贫苦农民的困境,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本是同根生”的事实,从而使学生明确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2.历史价值观教育对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历史上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无动于衷甚至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行为产生鄙视,如我在教“抗日战争”一课的关于日本的罪行之一——“推行奴化教育”时,曾充满激情地讲述了抗战时期,一个中国少年备受日军摧残,拒绝学日语,终遭杀害的故事。可大多数学生听完故事后却不以为然,有的学生竟然在课堂上就提出:“他真傻,嘴里念着日语,心里骂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不是既保住了性命,又同日本帝国主义做斗争了吗?”当时心里挺失落,难道这个中国少年的事迹过时了?经过课后进一步的反思,我越发觉得历史教学中需借助各种教学途径引导学生结合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社会背景分析问题、理解问题。
二 价值观培养途径
1.以情动人与以史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青少年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自主意识与思维的批判性明显加强,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因此,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中俯拾即是的涵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寓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以史育人的过程中,有必要补充、重新整合教育素材。结合前堂课的失败之处,第二天我在另外一个班讲“抗日战争”中日本的罪行之一“推行奴化教育”时,首先讲述了节选自《我所认识的鬼子兵》一书中的一个故事: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行粮食配给制。在东北某地,每个中国人每天只能领到半斤用锯末和橡子面等东西做成的窝头,而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人连这样的窝头都吃不到。有位老奶奶掰开日寇战马的粪便,寻找还没有被战马消化的青豆来吃。日寇纵马将老奶奶踢倒,大骂:“支那人,脏,吃马粪!”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纷纷露出悲愤的神情。然后,我再讲就义少年的故事,学生流露出了或同情,或钦佩的感情,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抽象性、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日渐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态度与价值观也日趋深刻、成熟和稳定。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努力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努力发挥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使他们进行坦诚、和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流。
在高一年级学习“抗美援朝战争”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让学生独立搜集资料,展示研究成果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摆史实,做分析,正确揭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必要性,讴歌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壮举。这种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增进了对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的敬佩与理解。
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抗日战争”等一系列案例,可以看出,中学生毕竟是未成年的学生,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到知识储备不足、理性思维不完善等条件的制约,具有不成熟、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忽视教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既不切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的实际水平,也不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根本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其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又要求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坦诚交流的同时及时、准确地把握住学生思维跳动的脉搏,把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及时、正面、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使中学历史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指路明灯。
〔责任编辑: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