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学会用网络提高工作品质

2012-04-26 09:15方延明
人民论坛 2012年5期
关键词:网民媒介舆论

方延明

面对新媒体的包围,领导干部必须学会用网络提高自己的工作品质,这是当下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体现了网民诉求和治国理念、民主进步与多元价值呈现的有机结合。为此,领导干部应研究和使用网络,将其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载体:一是把网络作为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二是用好基于网络的三个舆论场;三是学会用网络说话和写文章。

我们正处在一个被新媒体包围的时代,网络问政、网络议政以及草根民意,把政府官员“逼上”前台。因此,能否用好网络成为他们面对的一个急迫问题。早在1946年9月1日,胡乔木就在延安《解放日报》写过一篇《人人要学会写新闻》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话:“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的发展前途正是辽阔无垠。如果人人都学会这门科学和艺术,不但对于我们的新闻工作有极大的好处,而且对于我们的全部工作,乃至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品质,一定都有极大的好处。”虽然时间已经过去66年,可胡乔木把人的新闻素养看成是“人的工作品质”的论述依然闪耀着真理智慧的光芒。而稍早于胡乔木的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在1933年发表了《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首次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目的是面对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以求唤醒人们自身的批判意识,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精英文化。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了国际媒介教育会议,公布了《媒介素养宣言》,告知人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无处不在的社会,与其单纯谴责媒介的强大势力,不如接受媒介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这一事实,承认媒介作为文化要素的重要性。”今天,媒介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媒体以摧枯拉朽之势闯入人们的生活。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具备懂新闻的媒介素养很重要。一定要懂网络,会说话,会跟媒体打交道,会应对突发事件,学会用网络来提高我们的工作品质。

用网络提高工作品质是时代的要求

用网络提高我们的工作品质,是当下社会对我们的要求,这種要求集中体现在两个有机结合上。

网民诉求与治国理念的结合。当今社会,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已为全人类所重视,其共享性已经成为世界趋势,谁拥有信息谁就拥有资源。在这样一种媒介环境中,传统的政府高位强势格局,遭遇草根民众的严重挑战,而问政于草根,问计于草根,成了执政党不容懈怠,维护政权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概莫能外。这一特点导致了政府工作的透明程度和开明程度不断与时俱进,透明和开明已经不仅仅是手段,更是目的。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为彰显民意提供了最便利的快捷通道,促进了老百姓议政、参政意识的加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已从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进入到当下的“网络即民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网民数量已突破5亿人,互联网这一舆论平台,正以先天固有的原生性、多元性和广泛性,逐渐成为中国“草根”阶层表达观点、参政议政的重要话语渠道,而秉持“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我国政府,恰恰把吸收网民意见纳入到执政理念与行为中。

2007年1月23日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三个“关系到”语重心长。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视察人民网“强国论坛”时指出,“网友们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集中人民群众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近年来,每年全国“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都会主动表示对于网民提问的关注与感谢。在2006年记者会上他明确表示,“中国政府支持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作为人民的政府,应该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也包括在网上广泛听取意见。”此外,他还多次造访国内著名网站,直接与网民进行交流。

胡锦涛与温家宝的明确态度和他们善待网民、直接对话网民的实际行动,表明官方对网络的认识已从过去的非主流、边缘、另类、防范,转变为对网络作为表达民意的主流媒介和主渠道的充分肯定,倡导官员不能忽视网络上传达的主流民意;允许各种思想和观点的网络表达;鼓励党政干部利用网络跟群众进行交流,实际上也是官员执政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

民主进步与多元价值呈现的有机结合。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广泛性、及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国际化等鲜明特点,因而互联网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乃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推进民主意识、社会公民意识、舆论监督意识方面,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近年来,在网上披露的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的“雷语”、“雷行”,使得这些“雷人”不断成为媒体追逐的事件主角。由于媒体披露特别是网络转载,这些“雷人雷语”一经出现,便会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评论和质疑。其次是网络传播中的民意诉求得到进一步彰显。过去,主流媒体只是代表或主要代表党和政府的利益诉求,现在不一样了,每个人都是麦克风,每个人都是传播者,多元价值观念使得草根属性得到彰显,整个社会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互联网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随着网民人数的逐渐增多,网上的声音也逐渐由“地下”转为“地上”,由“独声”转为“合声”,由“弱声”转为“强声”,对一些热点、难点和焦点的民生问题,逐渐形成一种网络先行、主流媒体跟进的前呼后拥的态势。

领导干部应学会有效使用网络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够用好网络呢?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做到以下方面:

首先要把网络作为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网络是个好东西。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记得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曾说过这样一句有名的话,“我所想的,是做好人民希望完成的事情。对我来说,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准确地把它找出来。”因此,民意测验就成为美国一些开明领导人了解民意的渠道。民意测验可以帮助他们感知决策过程中的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帮助他们了解公众在想什么,以便在争论激烈的问题上建立“支持阵线”;二是有利于聚集和确定有关信息,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找出最重要矛盾或者问题;三是可以帮助提供支持立法的象征性姿态,为人们确立一盏“立法指路明灯”。

但是,不管何种民意测验,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些国家,民意测验都是有一种明显指向性的。美国批判学派的先驱赫伯特·席勒指出:“尽管民意测验是一项以科学方法形塑的工具,但它不可能是中性的构件。……它旨在为政府、政治、经济各界的政策制定与决策提供帮助。进行民意测验,其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政策行动。”

政府了解民意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发扬光大,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彰显人民群众实现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有效途径。胡锦涛通过人民网与网友们交谈时说,“平时我上网,一是想看一看国内外新闻,二是想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关心些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应当说,网络的便捷性为政府了解民意提供了一个既经济又方便的绿色通道。

其次要用好基于网络的三个舆论场。尤其在当下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融合时代,有三个舆论场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是官方舆论场,这个舆论场集中体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理念、决策步骤和措施,其传播形式包括,党委和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会议文件及出台的各项政策。以往这个舆论场是一种强势高位指导,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这种强势在渐渐弱化。二是主流媒体舆论场,这个舆论场主要还是反映政府主张,体现政府意志。不过,近年来主流媒体舆论场在反映社情民意、舆论监督等方面也有自己的一些价值诉求,其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官方舆论场的翻版了。三是网民舆论场,在这个场里面体现的是地地道道的网民诉求、草根利益。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加,以及网民民主意识的增强,相信这个舆论场的影响力和作用会越来越大。

对今天的政治家来说,他始终处在舆论和媒体的旋涡中。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离职前纵论媒体,他以自己十几年聚光灯下,参与这场游戏的经验,对媒体进行省思。布莱尔坦白承认,现在,作为领导人物,除了为真正重大的事务做决策之外,他们工作的一大部分是应付媒体,因为媒体的覆盖和影响大,并且活跃程度超乎寻常。这种情况不只限于政治人物,在商业、军事、公共服务、体育甚至慈善团体和志愿组织中,情况都一样。媒体围绕着他们,他们也围绕着媒体。在布莱尔看来,这样做带来的结果是:第一,丑闻或争议变得强于一般的新闻报道,除非能够引起热烈的争议,否则新闻就不是新闻;第二,攻击动机要比攻击判断来得有效,因此,一人犯错还不够,这个错误必须是和腐败、阴谋有关;第三,怕漏新闻的心理使今天的媒体往往“成群地狩猎”;第四,进行评论而不只是纯粹做新闻报道,因此,如果一个政治人物说了什么,新闻往往不是政治人物说话的内容本身,而是对他讲话的解读;第五,将评论与新闻混为一体,夹叙夹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特别是在新媒体方兴未艾的情况下,三个舆论场的叠加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官方舆论场和网民舆论场的叠加更为重要。如果三个舆论场交互叠加的部分大,那这个社会就趋于安定;若三个舆论圈几乎重叠,那就说明政府、主流媒体、普通网民想法的高度一致性,社会就非常和谐;如果这三个舆论场交互很少,甚至各自独立,那这个社会就会出现不安定因素,甚至出现分裂。

三是要学会用网络说话和写文章。说话是一门艺术,是与人打交道的本领,尤其是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面对公众,面对媒体,面对网民,千万不要逞能显露强势。突发事件有其一般传播规律,这主要表现在公众信息需求和媒体职业诉求的急迫性上。这些年来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对待突发事件绝不能隐瞒不报,否则政府就会失去公众、丧失舆论引导权。突发事件是捂不住的,不管是流言还是谣言,都是始于封锁止于公开,唯一需要的是及时发布真实信息,以满足媒体和公众的知情权。

在当下,要特别学会用网络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用网络说话成本低、公开性强、效率高。当然,网上说话要讲究技巧,比如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方面宜疏不宜堵,宜解不宜避,宜全不宜偏,宜软不宜硬,宜缓不宜急。善待网民,说好“网话”,对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大有好处。

写文章同样是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尤其是在媒体上写出好文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历来把用好媒体作为重要的工作方法,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中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他批评在有些领导机关中,党的政策“只要领导人知道就行,不需要让群众知道。这是我们的有些工作不能做好的基本原因之一”。1944年3月22日,毛泽东在谈到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时,称看报比吃饭更重要。他生动地说:“关于报纸,现在高级领导同志,甚至中级领导同志都有一种感觉,没有报纸便不好办事。饭来了,报来了,我们有些人是先看报、后吃饭的。”这种“没有报纸不好办事”的感觉,已经把用报纸来指导工作、教育人看作是重要的舆论工具。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特别强调文风的问题。他说,“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现在许多文件的缺点是:第一,概念不明确;第二,判断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第四,不讲究词章。看这种文件是一场大灾难,耗费精力又少有所得。一定要改变这种不良的风气,……重要的文件不要委托二把手、三把手写,要自己动手,或者合作起来做。”

邓小平在1950年5月16日召开的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曾提出“拿笔杆子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他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列为办好报纸的三个基本条件之一。他认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邓小平非常注重通过舆论去监督我们党和党员,取信于民。他说:“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宪法上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

江泽民也非常重视新闻作品的宣传效果,他强调“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要“有说服力、感召力”。“报纸上刊登的许多报道,主题好,内容好,语言也很精彩,使人在受教育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但是也有一部分新闻作品,不讲究辞章文采,文字干巴巴的,翻来覆去老是那么几句套话,也有的哗众取宠,乱造概念,词句离奇,使人看不懂,这种不良文风应加以纠正。”

今天,借助互联网回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已成为领导干部的重要媒介素养。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曾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視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领导干部研究网络、使用网络,已经成为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载体。作为一个国家工作人员,若能够懂网络,会说话,会写新闻稿件,会跟媒体打交道,会应对突发事件,同样是一种难得的工作品质。

(作者为南京大学政府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

猜你喜欢
网民媒介舆论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