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探析

2012-04-26 09:15高凌云吴东华
人民论坛 2012年5期
关键词:植树造林毛泽东文明

高凌云 吴东华

【摘要】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生态的正确看法和经验,包含水利建设、工业布局、植树造林、勤俭节约、资源利用、控制人口等方面,它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实事求是地总结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启示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给后人留下了关于生态文明的真知灼见,包括水利建设、工业布局、植树造林、勤俭节约、资源利用、控制人口等方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脈。这是毛泽东在1934年关于水利对农业生产贡献的认识。建国后毛泽东动员全民大办水利,决心从流域治理、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入手,彻底根治水旱灾害,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人民生活安定。在毛泽东的指示与努力下,淮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各大江河流域,通过各省协作、分段实施、共同治理,得以综合治理,实现了控制洪水、防止灾害发生、发展农业经济的目的。与此同时毛泽东还要求各县乡都做出适当的水利规划,各地长期计划要“同流域规划相结合,大量地兴修小型水利”,在短期内解决历史上几千年不能解决的水旱灾问题。

工业要均衡布局。我国过去的工业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分布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提出要逐步建立相对平衡的工业布局结构。他认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①这种考虑的着眼点一是促进内地生产力提高,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改变单一的农业生产布局格局;二是在当时的特殊国际环境中,工业布局逐步平衡无疑对国家安全是有利的;三是大力发展内地工业,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避免加重沿海工业的畸形分布状况。对于工业均衡布局,毛泽东强调计划工作要经常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二是打仗;三是灾荒。周恩来将这个思想提炼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并将之作为计划工作的指导方针。

植树造林对各方面都有利。毛泽东认为树可以保持水土、湿润空气、防风沙、遮阳、用材,种树对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早在兴国调查时毛泽东就已认识到林业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延安时期他也注意到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致使泥沙流失过度、土地贫瘠、人民生活难以提高,于是在全国解放后立即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他强调农村经济规划应包括绿化荒山和村庄,“南北各地的绿化对农业、工业,各方面都有利”②。造林运动建成的绿色长城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既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又促进了生产发展。

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建国初期毛泽东多次强调勤俭节约。他把党员的浪费看作严重的犯罪行为,认为“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③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要求在全国发动增产节约运动,“必须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作风,厉行节约。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④。适应这一要求,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克服各种浪费现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实施仅仅几个月就产生了效果。厉行节约对于今天实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生态生产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无疑是有深刻启示的。

资源利用要有计划,注意长期性。1930年代,毛泽东对寻乌县、长冈乡、才溪乡等地作了重点调查。在才溪乡调查时,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议当地老百姓有计划地砍树种树。建国后毛泽东在谋划三峡工程时谈到火电与水电,提出要将煤留给子孙后代,改用水发电,这反映了毛泽东对矿产资源的认识和为资源利用的长期性所作的思考与努力。

控制人口,有计划地生育。早在1920年,毛泽东就反对盲目生育,认为无政府主义的生育状态“必至于人满为患”。⑤新中国成立之初,党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发展生产,人口问题还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致使1949~1953年间人口迅猛增长。对于人口增长,毛泽东曾提出:夫妇间应该制定生育计划,同国家的五年计划配合起来。⑥ 在起草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时他将“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写入了纲要。1957年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计划生育,提出由试点、推广到普及,实行政府和群众两手抓,波浪式地推行计划生育。毛泽东时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为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限制人口政策做了理论和实践准备,推进了我国人口控制机制的形成。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特点与局限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发展于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烙印。

为了群众,发动群众。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群众利益为重,注重发动群众。无论是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控制人口,还是环境保护,都是为了促进工农业发展,建设良好的生态,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还十分注意发动群众,在1950年~1960年,广泛开展水利建设,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动广大群众,兴修了众多水利工程,其中很多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业工作中同样也很注重发动群众,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绿化祖国,植树造林”运动,使我国的绿化率有很大提高,有效阻挡了风沙侵蚀,水土流失。

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在水利建设方面,毛泽东坚持治水与水土保持相结合,干流治理与全流域治理相结合,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相结合,综合治理与综合利用相结合,从而初步控制了水患灾害,大面积干旱的历史基本结束,而建立的许多具有综合利用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和大量水利设施,还促进了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在林业建设上,实行采育结合,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在环境治理与保护方面,主张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生态保护思想未能贯彻始终。为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195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急于求成、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在“赶超英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目标鼓舞下,人们激情高涨地开展生产实践。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破坏草原,这加剧了水土流失、湖泊小气候改变和土地荒漠化。而全民炼钢则建起众多高炉大炼钢铁,砍掉大量树木,毁掉了宝贵的森林资源,污染了环境,最终炼出的是一堆废铁。急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心态,使毛泽东未能正确处理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的关系,不仅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不良后果,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偏离了他的生态文明思想。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启示

毛泽东对生态问题的艰辛探索和实践,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的渊源,对我国当今的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

坚持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流域治理、兴修水利、工业均衡布局、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等等无不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造福于民。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切实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坚持十个统筹,才能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实行生态生产与消费方式。毛泽东时期提出的“人定胜天”、“向自然界开战”等口号使社会实践造成了生态破坏,这对当今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依然具有警示意义;同时毛泽东提出节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要勤俭办一切事务,对于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是十分宝贵的经验。这些失误和经验启示我们,为了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必须实行有利于生态的生产与消费方式,进行新能源革命、产业革命、生活方式的革命。

贯彻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战略。毛泽东时期的均衡发展战略缩小了东西部差距,但投资建设成本高,投资效应滞后;而此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了东部沿海原有优势,却再次扩大了东西部差距,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正是由于看到了两种发展战略的缺陷,1990年以后党中央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西部大开发。十七大提出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战略,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们的理想,在进行区域发展规划时,要考虑布局规划能否发挥区域地理位置优势,交通运输对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是否便利,区域资源状况是否适合所要规划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战略设想,区域生态环境是否与生产力布局规划相适应。只有因地制宜、真正坚持和贯彻统筹兼顾的原则,这个理想才能实现。

(作者分别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院长、教授、博导;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高校教育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133)

注释

①④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160、153页。

②③《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75、207~209页。

⑤《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页。

猜你喜欢
植树造林毛泽东文明
植树造林 保护家园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1949,毛泽东点将
植树造林作贡献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郴州市开展植树造林“百日攻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