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时期党的信仰建设

2012-04-26 09:15李世超
人民论坛 2012年5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李世超

【摘要】信仰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注重信仰建设。改革开放后,党的信仰建设遇到了新的挑战,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和思想领域多元化的影响,导致了社会信仰缺失现象的发生。我们应抓住机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党的信仰建设,从而提升党的信仰力。

【关键词】信仰传统原因对策

人的信仰,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价值的最高信念,在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中始终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对个体来说,它是个人行为方式的根本支撑;对民族来说,它就是构成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对国家来说,它就是建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核心。而共产主义信仰是党以及整个社会在任何时期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引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共产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保障,是促进整个社会不断蓬勃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党信仰建设的历程考察

在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中明确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最高信仰。

信仰成就了建国大业。在党建立初期28年的革命历程中,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正是这种力量的支撑,使党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打败形形色色的反对派,建立起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党的曲折而辉煌的历史进程时曾经明确指出,如果中国共产党人当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革命就不可能成功,中国就不会结束四分五裂的状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①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②

党的信仰建设的曲折经历。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建立了新中国,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人民群众对党给予高度信任,广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定。但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派斗争开始,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偏差,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给这一时期党的信仰建设留下了阴影。

新时期党的信仰建设遇到挑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通过拨乱反正,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信仰建设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在党的积极引导下,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重新回归理性和现实,人民群众从新中国发展历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使国家和人民生活又一次发生历史性巨变的现实中切身体验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党的信仰建设弱化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少数党员和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途产生怀疑,为党的事业奋斗的观念淡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抵挡不住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追求个人私利,一切“向钱看”,甚至不顾党纪国法,贪污腐化,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严重破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社会信仰缺失的原因

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等,形成一种自动的市场调节力量,带来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当我们为之喝彩的时候,又不无遗憾地发现,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负面影响下,有些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侵害国家和其他个体利益,導致一些社会丑恶现象也伴随而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某种不公开的共识,物欲的追求与实现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原则和驱动力,金钱和权力变成了“世俗的”上帝,精神空虚和社会准则失范。

思想领域多元化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使社会经济成分呈现多样化。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利益主体存在的现实,自然会出现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得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多样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随之滋生蔓延,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公开抗衡,弱化我们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入世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又处在社会转型和国际公认的高风险期的重合时期,各种观念和认识之间的矛盾斗争异常激烈,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③

官员贪污腐化行为的危害。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丧失了共产党员应有的本性。权力部门淡化了执政为民意识,脱离了人民群众,以权谋私现象较为常见,党员干部淡化了廉洁自律意识,丧失了理想信念,为政不廉现象司空见惯。他们或见利忘义,贪污腐败,中饱私囊,追求生活的荣华富贵;或为出政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追求职务的快速升迁。但是却忽视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和党的信仰建设,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信仰载体的存在视而不见。这些行为,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心,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凝聚力,消弱了党的信仰建设,使得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仰逐渐缺失。

加强党的信仰建设的对策

信仰缺失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不得不面对的严峻事实,只有正视这种现实,才能够唤醒每个共产党人特别是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干部的忧患意识,进而深入剖析它的危害,并且身体力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升与强化共产主义的信仰力,从本质上说,就必须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用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共产主义信仰的正确性。现阶段,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是让党的各级组织、党的每一个成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信仰信服的最有力的措施,因此,要快速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实现接近和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水准。到那个时候,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会更加自觉,就会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广泛宣传,注重统一。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始终如一的信仰,不仅仅是由于它能够为人民带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进和带动社会与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在进行信仰教育时,各级组织不单要注重发掘和宣传先进典型范例,还要让党员干部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迅速转化为自身的言论和行动。党的信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就是靠每名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展示出来的。

依托基地,构建平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需求非常普遍,对事物的看法也更加务实。如果我们仅仅进行一般的理论宣传和教育,会使人觉得空洞,甚至可能弱化对党员的教育作用。因此要注重构建理论教育平台,一是历史的红色教育基地。依托一批革命圣地、革命事迹、历史遗址、遗物展览、烈士陵园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开展教育。二是现实的辉煌成就。即组织党员及群众到城市建设、社区发展、规模企业、新农村进行参观。三是虚拟的网络平台。我们必须充分占领这一新的阵地,将其转化为党的信仰教育的重要平台。四是强化理论教育。党的信仰建设和教育,必须强化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要让党员干部在真学、真信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个人从事的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检阅和审视自己。

反腐倡廉,构建体系。要全面地“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现侧重惩治向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的轨道转移。并且,还要继续地完善经济体制,健全法制,构建惩防一体化体系。以党风政风的正,实现党的信仰力对全社会的带动和党的信仰力的提升。

信仰作为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每个党员对党忠诚的集中表现,是为党分忧的根本源泉。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在全社会中重塑和提升党的信仰建设,确立一种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去除腐朽堕落的低俗东西,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最为重要的任务,我们理应为此而努力,进而去践行共产主义信仰。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注释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

②刘剑欣:“信仰不能动摇”,《瞭望》,1997年第36期。

③唐永泽:“切实加强党的信仰建设”,《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信仰
漫画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