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的生成机制与培养策略

2012-04-26 09:15黄海宁刘刚
人民论坛 2012年5期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系统

黄海宁 刘刚

【摘要】社会变迁影响着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的产生、发展与完善。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构建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在广泛、深入、持久性上下功夫,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静态”为“动态”;坚持将其纳入到整个社会系统中,由“独角戏”变为多元化,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效能的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体系。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机制策略

在青少年所处的整个生存结构中,青少年有意或无意中已经受到了来自于社会的多种因素影响和教育。

青少年心理环境结构存在形态分析

新世纪以来, “80后”、“90后”逐渐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接受主体或建设主力军。身处多元、多样态价值与认识信息环境当中,青少年心理时刻受到外界环境、各种制度、不同价值和认识等的影响,其中有积极向上的因素引导他们与社会主流价值与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也存在很多消极甚至严重伤害青少年心理机制的因素,对广大青少年造成非常深刻的危害,给青少年心理带来自身难以消解的多重压抑。而各种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首先反映在心理或直观或深刻的感受之上,在长期受到压抑之后,青少年心理机制即会出现内化或外化的膨胀,最终外化呈现出的便是涵盖网络信息平台、纸媒介、电视、口耳相传等几乎所有信息平台上传播的青少年组织或参与暴力、淫秽等危害公共安全的恶性事件,以及出现忧郁等精神性疾病甚至自杀轻生等残害自身的现象。

青少年成长需要社会系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青少年心理结构系统的存在样态由环境、价值、制度、认识、自身等各因素共同构成,每一种因素均受到客体的影响,同时对于主体而言又发生着不同的作用。特别是很多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未进入到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培养认知当中,导致青少年心理结构形成与社会系统的运行发展缺乏有效统一,直接影响着个人与集体对于社会和自身的认知,必然导致对于社会现象或个人境遇的多样思考和外在表现,即出现了很多严重背离社会主流价值活动的认知和事件。青少年心理结构与社会系统及其子系统结构紧密联系,青少年教育显然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形态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过多的强调将青少年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划等号是一种责任的缺失。

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的构拟与呈现

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与社会系统所强调的生态环境是对应关系,但并非一一对应。大体包括社会、制度、价值、认识、意识形态、感知、自身等多种结构环境子系统,青少年处于社会系统当中,受到来自社会、人、自然互动关系所生成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和压力,即感受到不同的压抑,这些影响和压抑一方面推动青少年获取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高度一致的心理及行为反应,即可能正面的价值认知得到膨胀和扩大,自身处于正向发展,另一方面促使青少年以自身与他者对比过程中,产生落差、逆反与消极等心理反应机制,从而生成外化为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法制道德规范不相适应甚至背离的行为现象。如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多起涉及青少年援交现象,即反映了社会系统中多个环节的缺失,也显现出对于金钱和有趣感觉的盲目跟风效仿,寻求刺激和快感等多种诉求,个体性特征极其明显,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相关机制的健全和运行保障。

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结构中,所有因素均处于双向互动交流机制中,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反馈宏观,在这样的运行机制中,外化反映在社会到单位或集体、再从单位或集体到个人行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单位或集体功能的有效实现,而中心在于整个心理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效生成,使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得以持续健康地存在。在这一生态环境系统中,青少年由于面临不同的价值取向及力量驱动,自然存在不同的心理生态环境特征,特别是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碰撞交融,青少年作为受教育者,同时也对接受的各种信息进行自身的能动反应。这种反应在青少年时期主要来自于外在的引导和规范,因为在当前的教育培养环境之下,青少年很难自然地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作为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结构中各种因素的对应机制载体,社会系统中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是构建起个人行为与社会系统的关系,这是基于对社会系统的总体审视与把握提出的。实现的目标却是内化为每一个社会存在个体所应拥有的权利价值的体现,如同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将宏观的社会思想内化于个体的德育素养,这是受社会结构制约和影响而产生的结果。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就像人类的其它活动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但此种社会性较之一般的诸如法律、社会自身等活动,更加具有意识形态性,存在的形态是观念形式的,在我国体现的即是对纲领的认同。而青少年作为心理生态环境运行的能动主体,因为关系、制度、方针、原则等要素构成了各自独特的特点,互相之间均处于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中,这种互动关系构成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呈现。然而,由于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系统的组织自身缺乏强有力的科学指导和有效教育引导,使得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无法完成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

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建设的对应策略与功能实现

青少年除了工作、学习在特定区域和单位完成,还要在社会中从事交友、购物、旅游等活动。处于特定的环境、与特定的人产生联系、感受到特定的事物影响等,都可能导致一个人产生具有个体性的反应和行动,故而在社会条件变化的同时,应当从社会全局来认识、评价及推动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确保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的建设投入获得公共资源的对应匹配。

在社会系统对于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而发生的隐性功能,其实质在于潜移默化的媒介信息介入与接收,这一隐性功能多以显性的各类社会改造与社会运动而得以彰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成果方面,精神文明建设即先进性文化建设仍然处于“口号——运动——口号”这样的形态中,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建设极不相称,特别是把这样的一种现实存在纳入到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不难看出,过多强调凸显政绩性、趋利性的实践活动主导社会系统的演进,就出现了当前社会上一系列的伪慈善、地沟油、豆腐渣工程、冷漠、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负面社会事件。这里须强调当我们吃、穿、住、用、行等基本人类生存权都受到时刻威胁时,这样的社会生态已经不仅仅是道德底线的滑坡,更反映出我们在思想观念体系建設方面的缺失,其中很重要的一块便是基于社会系统总和的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的乏力和无助。同时,社会变迁深刻影响着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的产生与发展,其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得到完善并实现目标和价值。

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需要建立起完备的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体系,在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实践中不断创新教育观念,紧跟时代潮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没有思想观念的先进性,就没有实际工作的创造性。同时要完善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的内容体系建设,要求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的内容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保证正确的价值意识形态方向;必须实现从传统向高科技知识的转变,要在继续普及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引导青少年树立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观念;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加自觉地接受和内化思想政治要素内容,以实际行动为国家改革、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其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社会基于某些规则运作时,多个系统要素互相产生也许正面的也许是制约性的作用,相对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而言,必须是自身应有的对他者具有正面影响的作用称之为功能。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系统的在社会系统中的功能性探讨,首先要解决的是与外部环境系统的适应问题,即为了保证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的有效性而具备的资源性准备,在此基础上,系统目标才得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难免出现“僭越”的可能,此时需要整合性的功能来调试系统内部的各种矛盾和利害关系,使系统获得平衡即正常有序的开展活动,但此活动又要求所有系统成员遵守对于组织而言具有价值的制度性要素。

总之,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构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单靠上几节教育课、听几次报告或通过组织手段泛泛地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广泛、深入、持久性上下功夫,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静态”为“动态”,坚持把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纳入到整个社会系统中,使其由过去的“独角戏”改变为多元化,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效能的青少年心理生态环境体系。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本文系海南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项目,项目编号:hdjy0903)

猜你喜欢
青少年心理系统
一种无人机缓冲系统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品“助读系统”之妙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心理小测试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