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路 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前进的步伐,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都发生着不断的改变。有些较为先锋的纪录片创作者在超越纪录片影像语言所固有的纪实风格和再现功能上做出了大胆的、具有突破性的尝试。目前学界,将这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纪录片形态命名为观点纪录片。这种电视观点纪录片创作的代表人物是张以庆,他近年来创作的一系列“另类”纪录片,如《英与白》、《舟舟的世界》、《幼儿园》等,给业界和学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宣告了电视观点纪录片在中国的诞生。
电视是通过影像语言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影像语言是电视叙事和表意的最基本手段。笔者力图,通过对观点纪录片导演的代表人物张以庆的导演作品中影像语言的透析,来解释其隐藏在画面背后的主观情感表达。
角度是创作者态度的表达方式,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画面中的人物。摄像机以一定的角度记录场景或物体,角度能够非常有效地传达叙事信息和情感态度。这是画面造型语言中摄影角度所能产生的作用和意义,以下笔者将分析观点纪录片是如何利用角度来阐述创作者自我观点和意图的。
电视纪录片《幼儿园》以一群在幼儿园上学的学龄前儿童为拍摄对象。纵览全篇,导演基本上统一使用了平角视角来对准这些幼儿。平视的视角是指摄影机处于被摄对象的水平位置,按理来说这种摄影视角算作是一种相对中庸的角度,其间很少夹带有个人情感的表现成分。但是就《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者和被摄者而言,一方是处于强势地位的成年人,一方是处于这个社会最为弱势地位的幼儿。导演选择这样一种视角去介入这个群体,首先是表现了自己试图用一个平等的态度去接近他的被摄者。那么,在镜头上建立了这种平等的关系,导演的观点便会不自觉的产生。既然,成人与儿童在客观记录层面上已经平等了,那么这两个世界便会在主观上无限地接近。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其实导演试图表现幼儿园这个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一样,同样具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和秩序,同样有着他们自己的一套世界观。而后影片中的一些采访段落的暗示,使得观众不自觉地发现了导演这一深层次的意图,既,成人世界对儿童世界造成的巨大影响,其主观态度便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此外,在镜头角度方面,《舟舟的世界》也是极富表现力的一个典范。舟舟是一个二十一三体综合症患者,但是在音乐方面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随着音乐的节奏在一旁“指挥”。每当此时他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乐团的真正指挥,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就是一个无可代替的指挥家。本片片名为《舟舟的世界》,导演力图去展示这个有着智力障碍的少年的世界,在片中出现舟舟指挥的大部分场景中,导演都用仰角度去拍摄这个被摄主体。仰角度拍摄人物时常常会带有特殊的造型效果,它会使被摄主体显得高大,具有力量感和雄伟感。该片在舟舟“指挥”时,多给予其仰角镜头,意在强调舟舟这个人物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的高大,表现出在其自我的世界中,舟舟对于音乐的陶醉。
以上,便是观点纪录片导演通过镜头角度来控制自我表达的案例。纪录片的镜头语言是强调再现功能的,还原生活真实是纪录片一直恪守的原则。利用镜头语言的表现功能来创作纪录片,的确是一种极富争议的创作手段。强调镜头语言的表现功能还出现在观点纪录片中的很多地方,对角度的控制仅仅是其一个方面。
同样取材于客观生活的一组镜头,不同的组接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剪辑的基本工作是把很多单个镜头组织为一个整体,每个镜头都对影片的叙事、主题表达、整体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观点纪录片亦善用剪辑技巧来表现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张以庆导演的《英与白》中就有很多相关的经典案例。其中有一组展现熊猫在窗前望风的镜头,一般的纪录片只要给予一个全景镜头,便可客观呈现出这一环境内的被摄者的行为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是张以庆导演在这里却将相同的被摄者和周边环境用由小到大的景别串联了起来,从近景镜头逐级放大到大远景镜头,一步步叠化剪辑,其用意是为了在影片中培养一种情绪,从视觉上让人感受到一层又一层的孤独感,最终落脚在一个大远景的景别之上,被摄主体由大及小,充分地显示出了一种孤独与无助的情绪。
画面的构图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它能反映出各种复杂的导演意图。简单来说,画面的构图就是被摄者出现在画面中的位置,以及其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大小。位置和比例的不同,所能传递出的感情也是大不相同的。这种影像语言一般多用于剧情片的设计上,纪录片很少刻意去追求画面构图的表意功能。但是观点纪录片却并非如此,构图语言是其创作者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
纪录片《英与白》中有大量通过画面构图来表达创作者主观情感的镜头。该片前三分之一的篇幅中,在交待主要人物“英”与其所处的空间的位置关系时基本上都采用了一种,从熊猫笼内向外拍摄人物,以熊猫笼子的栏杆为画面前景的构图。这种构图手法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在视觉上给予观众一种人类似乎被囚禁在笼子里的感觉。它极具戏剧性地表现了社会中的人类存在的生存禁锢。这里的影像语言从本质上已经超出了纪录片的再现功能,而完全变为了一种具有表现色彩的抒情达意的工具。这也是观点纪录片最为引起业界和学界所争议的症结点所在。这种多出现在剧情片中的,有着很明显的导演设计意图的画面构图形式,在观点纪录片中一再出现,反复地强调着创作者自己的意图与观点。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不太尊重被摄者的创作方式。作为创作者,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想法过于强硬地体现在一个以客观身份出现的被摄者身上。因此,《英与白》的导演在片尾也用字幕的方式留下了这样两句话“谨对本片涉及英的隐私,向英们表示深深的歉意”。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尊重客观事实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属于自己的强调影像的再现功能的视听语言。也是因为这种真实的再现,才使得纪录片有着长足的生命力和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纪录片中出现具有表现功能的镜头语言并非完全不可,但是不能过于频繁。而类似于观点纪录片这种假借写实,轻影像的再现,而重影像的表现的影像语言运用,会使纪录片客观真实的魅力大打折扣。而今的文艺提倡百花争鸣,观点纪录片这种类型,仍是具有其艺术价值的,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必须容许这种艺术形态的存在。但是对于其自身的发展来说,笔者认为,如何有度地把握影像语言的表现功能,同时又兼顾记录所应有的客观再现,当是其应该为之思考的地方。
[1] 徐舫舟,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67-68.
[2] 张晶,关玲.影视视听语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