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曹三省
网人合一,物我不二:社会化网络媒体模式技术演进与模式变革
文 | 曹三省
众所周知,当前信息传播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但是,“什么是新媒体”这一问题长久以来没有一个获得普遍共识的答案。究竟如何定义和理解、并进而发展和利用新媒体,才能够更加有利于信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呢?我们认为,相对于我们经常提及的诸如IPTV,手机应用,网络视频,社交网络等具体的“新媒体形态”而言,“新媒体”这一概念其实具有其更为宏观和宽泛的内涵。
纵观人类历史,曾有多次的科学技术关键创新或社会服务应用体系变革,导致了当时信息传播方式的重大变化,而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普遍应用,也显著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这些变革及其引发的后续社会效应,均可理解为当时的一次“新媒体革命”。
因此,宏观意义上,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新媒体”,在本质上是人类历史中一脉相承的“新媒体”中的一代,即在数字信息技术(其中包括网络技术)驱动下的新一轮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所产生的各类媒体形态的总合。相对于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可记录符号媒体、大规模印刷媒体和电子化媒体而言,这一代新媒体统称为“数字媒体” 。
尽管当前若干新媒体形态同数字技术的联系并非本质性的,但是它们也受到了数字技术的深刻影响。“移动性”是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效应:宽带无线通信与无线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所构建的无线多媒体信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乃至亚微米和纳米信息技术所构建的便携式终端+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蜂窝网络等技术所构建的移动信息环境。这也是移动信息技术体系的关键支撑。
在这一认知态势下不难看到,“新媒体”正是由一代代已成为“旧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发展而来、且在当前的数字信息技术革命之后仍将迎来新发展的一种包含了社会、科技和人文等因素在内的信息传播体系演进趋势的综合,而未来的“新媒体”也将具有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内涵和范畴。
根据尼尔森在2012年初发布的中国社会化媒体全景图不难发现,当前中国的社会化媒体已经进入细分发展的阶段。大致有20多种不同的社会化媒体的种类,从微博到一些十分具体的形态如电商、签到、相亲、团购等。此外,又可以大致把这些社会化媒体形态分为两类,一种是依托互联网的媒体门户的信息媒体,如一些大型的社交门户网站;另外一种是轻量化的社交媒体形态,包括微博以及一些由微博所延伸的应用。
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社会化媒体的一个发展趋势是:社会化媒体永远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它在和当前互联网的若干主要技术形态,包括电子商务、音视频等都在产生着积极的互动与融合(如图1所示)。
Facebook作为社会化媒体兴起的标志,Facebook 的相关数据对我们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图2是一幅有趣的Facebook地图。它把Facebook描绘成一个大陆。它所预示着社会化媒体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平台化,这个平台由很多部分构成,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岛屿,它们代表着奥巴马、Lady Gaga、迈克尔杰克逊在Facebook平台上等广受关注的人物,以及旁边还有一个最大的洲,是广大Facebook用户所熟知的应用Zegna,这也是在Facebook做开放应用获得最大营收的一家公司。从2007年,Facebook举办开发者大会之后,Facebook就把应用的权限完全放给了第三方公司。所以Facebook又是一个积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由众多第三方应用开发公司所组成的一个平台。社交媒体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如果按照Facebook的规模来比喻,这是一个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第三个人口大国。社交网络显然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图1
图2
当前,网络融合是未来网络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融合”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产业意义上的三网融合,也包括了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内容融合和价值融合等五个层面。技术融合是作为融合趋势的一种支撑力量,由于信息传播与服务方式在技术层面产生了融合,网络融合才具备了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引发了信息网络普遍的融合。而业务融合是在融合体系中的一个核心层面,网络融合应该是由业务融合所带动的。业务融合之上的第四层是内容融合,包括了内容的集成,分发,聚合和搜索。最顶层是价值融合,它构成了网络融合的终极目标。
因此,在网络融合的初级阶段,可供分发与利用的内容资源也是相对稀缺的,而分发渠道、以及用户端对内容的接收与消费能力也处于一种“弱提供”的状态。在实现了一定层面的网络融合基础之上,首先是数字系统显著提升了数字内容的生产效率,可以由广大用户生成大量的内容,而数字化的全渠道传输方式也会显著提升内容分发的效率,从而解决了内容如何高效地在融合网络环境中进行分发和传输的问题。但是大量的内容被传输进来后,在用户接收这一层面,还需要研究如何才能使用户更加高效的接受一些对自我身心有益的信息。这样才能形成人们所预期的网络融合所实现的富媒体的媒体服务环境。
为了进一步阐述基于网络融合的集群智慧生态,我们可以引用DeWitt Clinton在《On Web 2.0》中所表达的对Web10.0的展望,之所以说是展望,是因为这里的Web10.0并不是一个清晰的概念,而是指“远在未来的Web”。他认为,Web未来要实现的长远目标,是现实世界全部信息的即时交换,这些信息包括人的经历、感受甚至思想,以及人类社会所有的知识,包含科学与艺术的任何媒体内容,将能够随时通过网络进行访问。人类是网络世界的一部分,网络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人类的蜂巢集群智慧将形成,人类将演化为前所未有的状态。
在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进程中,下一个主要目标和阶段应该是物联网。目前物联网在我国的研究相对而言集中在传感技术层面,众多的研究力量都在寻求如何让物联网在传感器和现场信息感知层面寻求突破,从而变成为物联网领域内的自主知识产权,但这一过程还需不少工作才能广泛取得实质进展。尽管如此,我国在物联网领域内的研究在规模可观的投入与支持的基础之上,已经呈现出了许多优势,最近,人们公认中国已经成为少数能够实现物联网产业化应用的国家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了物联网的研究,在这一研究方向上,物联网的人机信息环境及其同社交网络和其它新媒体的融合成为研究的重点所在,这些研究工作更加关注物联网的社会化应用以及相关技术的研发。
在这样的研究框架和工作基础之上,我们把物联网的定义也提升到一个新的广义层面上,广义的物联网的涵义可以泛指利用条码、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各类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anything、anytime、anywhere),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新一代大规模网络系统,它将是一种应用驱动的网络,社会的网络,智能的网络。
由物联网的迅速发展所驱动,我们可以逐渐清晰地观察到网络社会化进程中的三层互联关系。首先,在第一层互联意义上,早期的互联网把越来越广泛范围内的计算机联系在一起,其所衔接的是计算和信息处理设备;其次,我们当前所实现的第二层互联,把全世界的计算机以及全球范围内的人类成员联系在了一起,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互联;而物联网的发展则必将推动第三层互联,即在计算机和人参与互联的基础之上,进而通过物联网,将越来越广泛范围之内的智能物体融入到信息互联环境之中,使人类成员之外的、依托于客观世界中各类事务的智能体同等地参与全球信息网络所形成的社会化信息媒体生态之中。
当前,社交网络新媒体由物联网、云计算和网络融合等主要技术潮流所驱动,仍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不断提升和扩展的进程之中,其未来发展趋势值得普遍关注。
目前社交网络媒体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其公信力和有序性应当实现进一步提升。当前,社交媒体只是通过开放的信息互联和普遍的用户参与,实现了普通大众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广泛介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中心,但是,信息内容良莠不齐、虚假信息难以控制等问题日益构成社交网络媒体所面临的主要困境。由系统的自组织性所决定,社交网络媒体的混杂性,必将是一个阶段性存在的特征,其必将能够在后续发展构成中由社交网络自身通过用户间的广泛价值认同而逐渐得以改变,使社交媒体成为更为透明而可信的信息互联平台。
而物联网和智能物品参与社交网络,有可能引发若干信息技术伦理问题,对人类以外的智能物品参与社交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过程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范式,将成为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毋庸置疑,物联网的社会化应用是一个不可阻挡的科技发展趋势,其所产生的新媒体形态对我们当前所理解的新媒体而言又将是一次重大的改观与扩展,但无论如何,其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长远意义,也将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