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松波 福建省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福建福安 355017
毛首线虫病是由毛首科(Trichocephalidae)的猪毛首线虫(T.Suis)寄生于猪的大肠(主要是盲肠)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猪毛首线虫形似马鞭,故又称为“鞭虫病”。临床主要特征为严重感染时引起贫血、顽固性下痢。该病遍布世界各地,我国各地猪均有该病发生,对仔猪危害很大,严重时可引起仔猪大批死亡。
2012年9月,宁德市蕉城区九都镇某猪场从连江等地购进一批中大猪158头,平均体重80 kg左右,放入生物垫料发酵床上饲养。饲养2周后有个别猪相继出现猪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被毛粗乱,皮肤贫血苍白,逐渐消瘦,并伴有顽固性腹泻,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饲养1个月后,先后有51头猪出现类似症状,且严重的排出水样粪便,带有脱落的黏膜、红色或棕红色的血液,恶臭,畜主多次用诺氟沙星等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死亡7头。
患猪体温正常,发病初期只见患猪粪便变软,食欲不振。随着病程的发展,患猪被毛粗乱,皮肤贫血苍白,逐渐消瘦,食欲逐步下降直到最后食欲废绝,出现顽固性腹泻,排出水样粪便,带有脱落的黏膜、红色或棕红色的血液等,恶臭,肛门周围常粘附有红褐色粪便,最后因恶病质而死。
患猪消瘦,贫血,可视黏膜苍白,被毛粗乱,肛门周围粘附有红褐色粪便。剖检见大肠肿胀明显,盲肠、结肠黏膜出现卡他性炎症,眼观肠黏膜充血、肿胀,表面覆有大量灰黄色黏液,大量乳白色鞭虫混在黏液中或叮附于肠黏膜。严重的可见肠黏膜出血性炎症、水肿及坏死。后期发现有溃疡,并产生类似结节虫病的结节。
4.1 诊断 猪粪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发现大量腰鼓状猪毛首线虫虫卵。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在剖检大肠中发现大量猪毛首线虫虫体,可确认为猪毛首线虫病。
4.2 治疗 按每千克饲料中用阿苯达唑0.5 g拌料口服后,患猪全部康复。
1)生物垫料发酵床养猪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环保养猪模式,饲养过程中大猪在冬季大面积暴发猪毛首线虫病尚属首次报道,以往报道该病危害严重的主要是仔猪和小猪,而且以夏天发生较多。
2)之所以能够造成该次猪毛首线虫病的暴发,分析其原因,一是生物垫料发酵床环境有利于毛首线虫虫卵的生存、发育和传播,据有关报道,毛首线虫虫卵在外界发育到感染阶段所需时间为37℃需18 d,33℃需22 d,22~24℃需54 d,室外温度为6~24℃时需210 d,生物垫料的温湿度正好给它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二是生物垫料的使用时间一般为1~2年,所以,不可能及时清理粪便,虫卵易在生物垫料中长期存在,即使给猪使用驱虫药,驱虫药不能杀死虫卵,外界感染性虫卵还是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完成它的世代繁育,造成猪群的重复感染。
3)建议采用生物垫料发酵床模式的养猪场,今后要密切关注猪寄生虫病的危害,以往很多猪场忽视了这一点,直接造成猪群生长缓慢、成活率不高等情况,对生物垫料发酵床养猪要进行多次驱虫,一次性驱虫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