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生态化趋向与大学生消费道德

2012-04-18 11:37曾建平
关键词:生态化消费大学生

曾建平

(井冈山大学,江西吉安 343009)

消费生态化趋向与大学生消费道德

曾建平

(井冈山大学,江西吉安 343009)

当前消费生态化呈现五大趋向:“合度”——适量消费,“合宜”——绿色消费,“合道”——文明消费,“合味”——多元消费,“合是”——本真消费。而大学生中所存在的盲目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不当消费行为与这种趋向背道而驰,这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健全、社会认同、信仰构建等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因而,大学应当以消费生态化的趋向来引领和指导大学生的消费,要宣传正确的消费观念、营造合理的消费文化,提高学生的消费能力,使之形成适应消费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道德习惯。

消费生态化;消费道德;大学生

所谓消费生态化,是指对自然生态结构、功能无害(或较少有害)的消费方式,是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前提的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1](P89)。它建立在对地球资源蕴藏、环境容量、生态承载力有限性的科学认识之上,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实践取向,是对工业文明时代生态破坏或反生态型消费方式的扬弃与超越[1](P89)。当前大学生中所存在的盲目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不当消费行为与这种趋向背道而驰,这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健全、社会认同、信仰构建等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因而,大学应当以消费生态化的趋向来引领和指导大学生的消费,要宣传正确的消费观念、营造合理的消费文化,提高学生的消费能力,使之形成适应消费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道德习惯。

一、当前消费方式生态化的趋向

消费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就行为缘由来看,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当前的消费问题主要是过度、奢靡、高碳、不环保、不循环,这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生的各个阶段——衣、食、住、行、游、生、老、病、死、葬。这种不合理的消费模式,直接加重了自然的负荷力,导致了人异化于自然,人的贪婪最终造成了自然界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降低,甚至于丧失;同时,过度强调物欲的满足,造成了人类精神家园的空虚,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为此,要批判和抵制工业文明时代消费主义的消费主张,变革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挥霍性消费、奢侈性消费、低俗性消费等消费“陋习”。当前,消费方式已然呈现如下五大生态化趋向。

1.消费数量方面的“合度”——适量消费。当前,对环境资源造成重大影响的消费方式是“过度”(部分地区也有缺量消费)。所谓过度消费是指脱离现实经济条件与合理需要的消费,过分地追求感官满足,超出了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它主要表现为炫耀性消费、畸形消费和超前消费,但其最终结果是浪费。炫耀性消费,是一种为消费而消费的行为,如斗富比阔,这是一种追赶时髦和浪潮的“面子消费”,是一种显示身份和地位的“荣誉消费”,是一种张扬丑恶人性的“恶性消费”。在这里,消费产生了裂变,本来是用来满足人们在物质上、精神上、审美上、文化上或其它生活所必需的消费,成了“意义性消费”,即消费是为了博得“荣誉”。畸形消费是一种反常态的非理性消费,如,黄金宴、人体宴、活人墓。这种消费已经严重异化,成了一种病态行为,一种对物品的无度索取、占有、蹂躏,人们依靠这种占有来满足常态所难以得到和填充的某种偏执[2](P33)。超前消费是一种不顾自身的消费能力或社会的消费条件,把满足未来需要当做当下消费问题来解决的方式。这在年轻人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市场。过度消费的后果是严重的,将导致经济上、伦理上、发展上等方面的问题,会造成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提倡合度的适量消费必然成为消费生态化的首选。其合理性在于,在经济层面,它是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在环境层面,它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严格按照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容量来进行消费,反映了环境的限度;在道德层面,它既充分吸收了传统的伦理智慧,又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伦理支持。这种消费主要体现为健康型适量消费、深度型适量消费、均衡型适量消费、阈值型适量消费[1](P91-92)。

2.消费内容方面的“合宜”——绿色消费。在消费时代,消费发生了异化,人们在疯狂的消费中失去了自我,使得消费成为纯粹为了获得身份差异与社会认同的手段,当一种欲望满足后,下一个更大的欲望接踵而至,构成了一个欲望的无穷序列,由此,物的尺度与价值已经代替了人的尺度与价值。正因为此,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蓬勃发展,西方国家相继爆发了以“绿色产品”为消费主导的“绿色革命”,一种新的消费观念——“绿色消费”应运而生。所谓绿色消费是指选购绿色产品、减少生活垃圾、符合生态要求的消费方式。具体而言,国际上公认的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得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对消费者个人、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是有益的,是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自然,既有利于当代又有利于后代的具有“多重功效”的消费模式。绿色消费之所以“合宜”,是因为它一方面合乎人的目的性维度。绿色消费蕴涵了一种生态意识,主动放弃了无节制的物质欲望,理性地根据生活的需要来进行消费,它把对自然的义务、敬重意识和生态意识与自我约束的理念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消费的人的目的性维度。另一方面,绿色消费合乎自然的生态维度。人的消费终于自然界,消耗之后的废弃物最终回归到自然。正当的消费方式不仅要在主体方面建立合宜性的道德标准,而且要在客体方面确立合理性的生态尺度[1](P92-93)。

3.消费性质方面的“合道”——文明消费。文明消费是就消费的价值取向、道德倾向而言的合乎社会道德价值的消费,针对的是奢靡消费、低俗消费等不文明消费而言的。奢靡消费既是扭曲和异化了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欲望的物质表达,所有的消费都只是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和虚假的需要,并非为了生活、自我实现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沉迷于物欲、毫无精神追求的“单向度的人”,也是人的不合理需求受到外界的刺激与煽动而产生的欲求。某种意义上,奢靡消费、奢侈品虽然可以促进消费,增长GDP,但更重要的是,它忽视了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负面影响[1](P93-94)。正如森所说:“奢侈品可以改善某些人的生活质量;但是把奢侈品等同于或优先于总体满足生存与加强的需求,那是没有道德上、政治上的或者心理上的合理性的”[3](P234-235)。而低俗消费就是无知的、盲目的非理性、反道德的消费,如修陵墓、造庙宇、看风水、算命占卜、大吃大喝、吸毒、赌博、酗酒以及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以满足虚荣、盲目攀比、追求享乐等为导向和目的的低俗消费,既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铺张、浪费,耗费有限的社会资源;又容易败坏社会风气,助长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及时行乐等思想,容易助长贪污腐败、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文明消费要求安全、健康、效益,反对不道德的消费。人的消费行为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行为,应当是建立在科学理性思维基础上的自觉行为,而不应当是非理性的盲目行为、野蛮行为、低俗行为。任何消费都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都会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与道德无关的消费行为。反过来,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对其消费方式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道德品质高尚、社会责任感强的人,在消费过程中会自觉严格要求,厉行节约。

4.消费选择方面的“合味”——多元消费。人的消费是多层面、多层次需要的个性化满足,而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那种把人的需要限制在物质层面的“蓝色服”,限制在精神层面的“样板戏”的时代一去不复还了。社会生产必须持续关注不同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需求,同一消费群体的个性化消费表达,这样才能使消费合乎所需,受众欢迎。多年来的文化下乡之所以难以为继,根本原因是送下去的“戏”脱离农村实际,把城里人的生活表达放在农民面前必然无法获得响应。从理论上来说,人们的消费可以分为基本生存型和享受发展型。前者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消费者的基本生存需要包括为了生存而必须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从消费对象来看,基本生存型消费是指消费者所消费的对象主要是吃、穿等物质生活必需品;后者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某些方面的享受和发展需要,从消费对象来看,享受发展型消费是指消费者所消费的对象主要不是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享受发展型消费中,服务消费、精神文化消费等占有很大比重。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发展,其消费追求必然不同。作为提供消费客体的社会必须针对不同群体、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生存境遇提供不同的消费对象,使不同的消费主体均能根据自己的财力、能力、需要作出合乎自身特质的消费选择。

5.消费发展方面的“合是”——本真消费。所谓本真消费就是使消费回到其真实的、真正的内涵之中。消费的本质是保证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使人获得幸福:既要以丰裕的物质产品维持生命、健全体魄、升华自然感觉、充实生活;又要以高雅的精神产品完善人格、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摆脱动物机能式的消耗之举,使消费成为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使人在逐渐完善自我的同时亦能体验到幸福的感受,并在幸福感的激励下追求进一步的发展。为此,要降低人们的物质欲望,减少物质需求,提倡简朴生活,追求道德生活。简朴生活是一种有着明确的幸福观念、把消费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的生活方式,遵循的是一种“物质简单些,精神富足些”的消费价值观。简朴生活的前提是消费主体拥有高度的自我控制意识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然的责任意识,是消费主体在消费时能够考虑到与社会、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本真消费的关键是消费主体要有自觉抵制奢侈消费、甘于过简朴生活的消费意识,正如艾伦·杜宁所说:“当大多数人看到一辆豪华汽车首先想到它导致空气污染而不是它所象征的社会地位的时候,环境道德就到来了。同样,当大多数人看到过度的包装,一次性产品或者一个新的购物中心而认为这些是对他们子孙犯罪而愤怒的时候,消费主义就处于衰退之中了”[4](P102-103)。

二、大学生不当消费行为的危害性

诚然,大学生作为特殊消费群体,并不是过度消费、奢靡消费、高碳消费、低俗消费的主体。但是,大学生身上所具有的不当消费行为仍然值得重视和警惕。

盲目消费。只顾眼前之需,盲目地消费,在大学生中颇有市场。除了生活、学习之需之外,其他的消费也大量存在,诸如,人情消费、娱乐消费、旅游消费、上网消费。而且,一些大学生一边参加各类环保活动,一边却无视资源、能源的有限性,就餐使用一次性餐盒,教室、寝室开着长明灯,任由水龙头长流水……,毫无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甚至有的大学生宁愿不交学费,却花高价去购买考试舞弊器。盲目消费现象的存在主要缘由在于,大学生是一种消极性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取向主要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他们没有收入来源,消费条件主要是靠家庭的接济,这种无收入来源体验的生活使得他们难以体会消费的真谛,非理性支配着他们的消费模式。

超前消费。据2011年6月23-7月23日间一项《关于“时尚杂志的消费主义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5],当前大学生每月支出在500元以下的仅占5.2%,500-1000元的占62.9%,1000元以上的占32%。可见,大学生的年均消费额已经远远高出了同期中国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而且,大学生的支出结构既很超前,又极不合理,其中,使用手机、电脑、CD、MP3、录音笔等现代化设备是其消费额中的主体。此外,情感支出、培训支出、旅游支出等价格昂贵,例如,旅游在个人总开支占30%以上的人群有18.6%,占10-30%之间的占50.5%。

攀比消费。消费具有互相影响的效应性,特别是大学生作为一种集体生活的群体,同学之间的消费状况、水准、方式、对象等会互相对比,从而产生从众、攀比的心态,这就使得他们之间的消费互相竞逐,饮食消费讲求高档,日用消费讲求品牌,娱乐消费讲求新潮,人情消费讲求阔气。上述调查数据显示,在注重化妆品的品牌上,15.5%的学生持“非常注重”,49.5%的学生“较为注重”。

大学生中所存在的这些不当消费实际上是他们的消费观、价值观的现实反映,这既会给他们当前的成长构成直接危害,也会为他们走向社会埋下隐性危害。

首先,不当消费行为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健全。人格即是人之为人的标准,健康人格则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一个人的人格可以通过一系列恒定行为模式来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会影响自身的行为和认知,当人格不健全时,他的行为和认知会出现偏差,偏差严重的话,还会出现错误的行为,这就不仅影响到他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任何健康人格都必定包含着优良的道德品质。人所具有的道德人格既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也是人与人的区别所在。动物没有自己的善恶、美丑、是非观念,也没有要求其他动物对他和自己对其他动物给予尊重、公正、免于伤害等精神性需要;作为人与人相区分的规定性,人格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的道德品质有优劣、道德境界有高低,作为个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在每个人那里是不一样的,而多寡的差距就是一个人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差别、人格高低的标识[6](P168)。消费是人的恒定行为,这不仅反映着人的生活内容,也体现着人的道德风貌。大学生活也不例外,不仅日常学习是消费活动,其他行为也多是以消费形式出现的。大学生的不当消费行为使消费远离了其本身的含义、本真的意义,蜕化为占有、使用与消耗消费对象从而外显为消费对象所体现的符号象征,而这些符号象征正是消费者的虚幻欲求。当这种不当消费行为与行为主体之间的虚幻欲求的满足能够轻而易举地关联起来时,也就是说,一旦通过这种异化消费能够达到物欲满足所带来的快感,寻求到感官的刺激和精神的麻痹之时,消费行为所具有的道德手段和目的的正当性就会变得无足轻重,主体之人格也便偏离健康轨道。反过来,那些本是虚幻的欲求又会不断刺激消费主体追逐不当消费。当前大学生的不当消费已经给他们的人格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反应,诸如爱慕虚荣、贪图享受、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这种消极人格极易扭曲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其次,不当消费行为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社会认同建基于自我认同,是个体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生成的社会意识,具备社会认同能力的人能够认识到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他既是属于特定社会群体之中的一员,又能够接收其他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根据社会认同原理,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情,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熟之际,在这个时候,外界的反应和刺激很容易给他造成示范、从众效应。大学生的盲目消费、攀比消费,首先是他们的消费理性缺失或不充分造成的,但更多的是其他成员对于消费个体的认识、判断产生了影响。他们周围的人的做法对消费个体决定自己应该怎么行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校园认同虽然不能比肩社会认同,但由此造成的后果却是长远的、严重的。一方面,校园认同使他们认为,“大家如此我也如此”不是错误的,不当消费并非“不当”,这便在客观上纵容了大学生为了追逐消费品的符号意义而在经济上竞相攀比,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支出,使一些家庭经济条件窘迫的大学生陷入贫困境况,从而产生自我认同的焦虑;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校园社会的消费有意识地建构了个人或群体的身份象征,符号象征的消费成为了这个群体的基本结构元素和交往语言,这种把这种校园认同等同于社会认同的认识,使得消费主体与他所归属的社会文化传统失去了联系,从而在近期产生观念、心理和行为的冲突及焦虑体验,远期则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基础,而校园消费文化与社会主体文化之间发生的错位实际上会导致社会认同的破碎和异化。消费文化上社会认同的碎片化正是消费主义泛滥的有力基础。

再次,不当消费行为影响着大学生的信仰构建。大学生中的不当消费,归根结底,其本质都是“拜金主义”思想作祟。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是消费主义存在的肥沃土壤,而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又是消解正确信仰的普遍前提。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的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就等于没有灵魂。信仰是促使观念、理论、思想向实践转化的桥梁和中介。因为,不论人们以什么为信仰对象,信仰这种精神形式的特征,都在于把某种价值观念置于思想和行动的统摄地位上,成为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这是信仰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这种机制所展示的逻辑是,信仰是由兴趣而有认识,而有挚爱,而有激情,而有奋斗[7]。大学阶段是信仰建构的有利时机,大学生基本摆脱了少年的稚气,又向往独立人格、独立选择、独立判断。这就需要信仰来调节。而信仰有自觉与不自觉、科学与不科学、先进和落后之分。当不当消费主宰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实践领域和日常活动之时,不自觉、不科学、落后的信仰就会控制着他们,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信仰就会扎根在他们的心灵。这时,欲望就会异化为需要,“无限制和无节制成了货币的真正尺度”[8](P132),正是生产和消费、消费主体和消费对象的“无限制和无节制”,导致全球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因此,如何纠正大学生不当消费行为,如何以消费生态化趋势来引导大学生正确地消费便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的矫正,一种生活事项的调整,而是一种正确信仰的建构,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调适。

三、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

大学生如何消费才是道德的,才是符合消费生态化趋向的?大学生不当消费问题主要呈现在大学校园,但解决这个问题却需要国家与社会、家庭与学校在消费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等层面的支持与配合。

首先,政府部门的文化营造。转变消费方式,政府应该始终坚持主导地位,积极营造和肯定一切“生态善”、“生态美”的社会风尚和消费文化。通过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推进消费观念的更新。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如节水、节纸、节能、节电多用节能灯,外出时尽量骑自行车或乘公共汽车,减少尾气排放,等等;2.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选择那些低污染低消耗的绿色产品,像无磷洗衣粉、生态洗涤剂、环保电池、绿色食品,以扶植绿色市场,支持发展绿色技术;3.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尽量自备购物包,自备餐具,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4.垃圾分类,循环回收,在生活中尽量地分类回收废纸、废塑料、废电池等,使它们重新变成资源;5.救助物种,保护自然,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和使用野生动物制品,并且制止偷猎和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

其次,新闻传媒的舆论造势。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整个社会被裹胁在西方消费主义的浪潮中,渗透到生活的每个方面。这种潮流与社会舆论的推动、商家的广告、媒体的追捧等因素分不开,这些因素共同烘托出了极不成熟不理性的消费市场。媒体舆论要把宣传生态消费教育当成一种时尚,一种高品位的象征,为大学生的健康消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再次,大学校园的消费教育。大学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前站,应当以消费生态化的趋向来引领和指导大学生的消费,使之形成适应消费方式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道德习惯。第一,宣传正确的消费观念。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在学校基本教育功能中融入消费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机会来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消费道德水准。在消费方面,尤其要结合消费生态化的趋向,突出消费道德的核心价值,确立并倡导科学消费观念:“合度”——适量消费,“合宜”——绿色消费,“合道”——文明消费,“合味”——多元消费,“合是”——本真消费。

第二,营造合理的消费文化。人们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发动、发生、完成的,只有文化才能为一种生活方式提供价值、观念、知识以及道德上的合法性。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利用大学生理性渐趋定型的机会,营造科学、理性、和谐的校园消费文化,变“消极性消费”为“自主性消费”,促使大学生主动思考消费与生态之间的紧张关系,消费与人格健全、消费与社会认同、消费与信仰构建之间的能动关系,让大学生认识到合理消费不仅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健康的保障,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使生活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第三,提高学生的消费能力。消费能力属于综合能力的内容,不仅包括理性判断、科学选择,也反映了消费主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心态。当前大学教育基本上缺失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把它当成一种可以自我养成的素质来看待。大学应秉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生活中、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大学生的消费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使他们的消费道德认识不断趋于成熟,并逐渐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消费道德行为,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消费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知行合一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消费使命感和消费责任感。

[1]曾建平.消费方式生态化的价值诉求[J].伦理学研究,2010(5).

[2]曾建平,代峰.生态视域下的消费文明[J].哲学动态,2009(2).

[3][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铦,高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M].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http://www.sojump.com/report/867190.aspx

[6]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王树林,曾建平,戴木才,等.论面向新世纪的信仰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Ecological Consumption Trends and College Students'Consumption Ethics

ZENG Jian-ping

(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

Today,there are five trends in ecological consumption,that is,to be moderate,green,proper,diverse and natural.However,there exist some improper consumption behaviors in college students like unplanned consumption,excessive consumption and show-off consumption,which are not only non-ecological,but also harmful for the students'personality soundness,social identity and belief development.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ecological consumption trends.It is imperative to spread correct consumption philosophy,establish reasonable consumption culture and improve students'consumption affordability,hence to help students'develop life styles and consumption habits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ecological consumption principles.

ecological consumption;consumption ethics;college students

B82-05献标识码:A

10.3969/j.issn.1674-8107.2012.05.005

1674-8107(2012)05-0026-06

(责任编辑:吴凡明)

2012-05-17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消费—生态’悖论的伦理学研究”(项目编号:11AZX010);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伦理学视野下的‘消费—生态’悖论研究”(项目编号:10YJA720005)。

曾建平(1967-),江西新干人,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化消费大学生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40年消费流变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大学生之歌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新消费ABC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