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2-04-17 05:26张德华周慧秋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垦区播种面积林区

张德华,周慧秋,娄 厦

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有着必然的密切联系,粮食资源已成为一种国家战略资源。在中国,粮食的战略地位将更为突出,中国要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道永恒的难题。破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可一蹴而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粮食增产是中国一项长期任务,未来中国将面临供、需两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方面,中国人口正以每年1000万人的速度在递增;2011年末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1.27%;加之生物能源崛起以及饮食结构升级都不可避免的对粮食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中国的耕地面积到2009年减少到了1.217亿hm2,已逼近“18亿亩”耕地红线;从2000年至2009年中国年均受灾面积高达4615.66万hm2;加之世界市场波动都向粮食供给施加压力。这一双重压力中国必须面对,所以中国政府不断实施扶持“三农”的优惠政策,保证粮食生产,以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从2004年至2011年中国粮食产量由46946.9万t上升到57120万t,实现了粮食产量“八连增”,在增产当中粮食主产区起到了主要拉动作用。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产量拉动作用更为突出。黑龙江省粮食增产贡献率在2009年高达60.61%,粮食产量2010年达到了5013万t,迈上了“千亿斤”粮食产能的台阶;2011年粮食产量更达到了5570.5万t,使“千亿斤”粮食产能得以巩固。因此,黑龙江的粮食丰收为全国的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粮食“八连增”也打上了明显的龙江印记。

但是,在增产背后,更需要关注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这种可持续性,不应该是五年、十年,要着眼于未来,谋求与“天下大粮仓”相匹配的粮食可持续生产模式。本文将对黑龙江省在粮食生产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为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1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存在的若干问题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主产省份,将粮食生产作为发展重点,于2008年提出了“千亿斤粮食工程”,并于2010年完成这一目标,2011年粮食产量更是史无前例的达到557.05亿kg,超越河南夺得粮食产量、商品粮量、粮食自给率等多项全国第一。但是,在粮食生产方面,黑龙江省仍存在一些问题,现从结构、政策以及成本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1 “重迎茬”问题显现

从2004年开始,国家提出一系列发展“三农”的政策。黑龙江省作为传统粮食大省将恢复粮食生产放在了首位,其粮食产量先后达到3000万t、4000万t和5000万t的水平。黑龙江省利用结构增产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但是这种方法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种植结构单一化;黑龙江省水稻播种面积占比从2006的18.92%上升到2011年的25.01%;玉米播种面积占比从2006年的31.4%上升到2011年的42.35%;大豆播种面积占比由2006年的40.34%下降到2011年的23.16%;小麦在这次结构调整中保持平稳;此番结构调整可概括为两增、一降、一平稳。2004年开始,玉米和水稻的播种面积大幅提高,大豆播种面积在震荡中迅速减少,小麦播种面积平稳上涨(表1);这一系列播种面积的变化,使水稻和玉米取代了大豆成为了黑龙江省最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表1 历年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万hm2)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重迎茬”问题进一步突出。所谓重茬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同一作物;迎茬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隔一年再种同一种作物。以往主要是大豆存在“重迎茬”问题,现今由于大豆的种植面积正被水稻和玉米所取代,玉米“重迎茬”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在对100个农户进行调研时发现,近90%的玉米种植户是3年以内不换茬,即使换茬也只间隔1年又继续种植玉米(迎茬)。这对黑龙江省未来粮食生产留下了降低单产的隐患,粮食产量的可持续性受到了挑战。

1.2 农业政策差异化明显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在惠农政策的均衡性上存在着差异,同样是从事粮食种植,所获得的优惠政策存在差异。

(1)对农区、垦区和林区农户进行调研时发现,在土地税方面这三个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2011年农垦农户按照土地质量优劣需要缴纳3000/hm2~4500元/hm2的土地税,这部分费用是由农场自行拟定的价格,并且价格存在浮动的可能;2011年林区粮食种植户需要缴纳1000元/hm2的土地税,土地税额度的制定是由黑龙江森工总局设定最低价格,然后各林场制定不低于该价格的地税。

(2)国家补贴政策存在差别。按照国家的补贴政策农区和垦区是基本一致的,2011年林区农户仅享有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并不享有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比2011年同期农村地区每亩少得60元补贴。在对三区农户进行调研时发现,垦区农户对农机购置补贴的看法不一,有的农户认为购置补贴是好事,但是农机价格上调后补贴的效果也就微乎其微了。

(3)合作社申请资格存在差异。林区农户反映他们无法申请组建合作社,在身份认定上林区农民被认定为林业职工,所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林区农民没有资格组建合作社。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在对种粮农户的优惠政策上的确存在着明显差异。对没有享受到优惠政策的农户来说,种植成本要高出许多,种粮利润势必会减少。在调查当中,垦区农户对土地税的意见最大,认为应该平等对待垦区农户;林区农户对补贴的意见较大,认为同样是种粮却得不到应有的补贴心里很不平衡。两区农户都迫切希望国家能够出台统一、公平、覆盖所有种粮农民的优惠农业政策。

1.3 种粮成本快速上涨

种粮成本高速上涨直接导致粮农纯收入萎缩,近年来黑龙江省农资价格上涨浪潮一直没有消退。按照2012年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公布的春季农资价格数据,2012年种子、化肥和农药的价格比2011年同期上涨较多;2012年玉米、水稻、大豆的种子平均价格分别为35.80元/kg、6.20元/kg、6.40元 /kg,比 2011年同期分别上涨了 32.1%、10.7%、12.3%;2012年不同种类化肥比2011年平均上涨了5%以上[1]。

在对三区农户调研过程中,农户感觉最为直接的是种子价格的上涨。由于调研区域多是玉米种植户,所以对玉米种子价格的上涨最为敏感。2012年德美亚玉米种子以高达90元/kg,比2011年同期上涨50%,即使如此,德美亚种子仍旧是奇货可居,供应量有限。另外,上涨较多的还有土地税,所调研的农场2012年的土地税比2011年上涨500元/hm2,涨幅达11.11%~16.67%。机耕费用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由于调研之时尚未进行春耕,所以具体的上涨金额并未确定,但是上涨的趋势是肯定的。

2 粮食生产问题产生的原因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只针对产生该问题的部分原因进行分析,力图通过管理学和经济学角度讨论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

2.1 政府求产量,农民求收益

(1)政府求产量。“重迎茬”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近年以来黑龙江省将粮食生产的重点放在了增产环节上。为了实现“千亿斤粮食工程”,黑龙江省采取了一系列的粮食增产措施,这其中就包括: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调整种植结构。在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的过程中,大豆和小麦让出了相应的种植面积,保证了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的高速增长。从2004年至2011年,黑龙江省水稻播种面积年平均上升幅度为15%;玉米播种面积年均上升幅度为24.5%;2006至2011年大豆的播种面积却大幅下滑高峰时年下滑额度达20%[2]。截至2011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达到581.6万hm2,占2011年粮食播种面积的42.35%;2011年水稻的播种面积已经达到343.4万hm2,占2011年粮食播种面积的25.01%。

按照2011年大豆2.5t/hm2、玉米9t/hm2、水稻12t/hm2的单产来计算,每减少1 hm2大豆的播种面积,种植玉米将会增产粮食6.5t/hm2,种植水稻将会增产粮食9.5t。因此,政府一定会加大力度,鼓励高产粮食作物的种植,相对忽视了“重迎茬”问题。

(2)农民求收益。农民是理性人,追求效益最大化。仍旧按照上述玉米、大豆和水稻的单产进行计算,2011年玉米、大豆、水稻的价格分别为2000元/t、4000元/t、2800元/t;2011年玉米、大豆和水稻的种植成本分别为9480元/hm2、7740元/hm2、13920元/hm2[3];结果2011年各种作物的纯收益为:玉米 8520元 /hm2、水稻 19680元 /hm2、大豆 2260元 /hm2;可以清晰看出:2011年大豆的纯收益要比玉米和水稻纯收益分别少6260元/hm2和17420元/hm2(表2)。也就是说,2011年大豆的收益最少,且收益同其它两种作物差距很大,农民自然不愿意种大豆,所以“重迎茬”种玉米现象也就较为普遍了。

表2 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及收益比较

综上所述,在政府支持和利益驱动下,黑龙江省农民快速进行种植结构转换,一时间农民都纷纷放弃大豆改种玉米和水稻。相对来说就是在短期追求粮食产量和种植利益的前提下,“重迎茬”问题才被暂时忽略了。

2.2 体制差异

在农业政策差异上,我们可以从地区体制差异上进行分析。农区、垦区和林区在体制上是存在差异的,农区属于地方直接管辖;而垦区和林区独立于地方是国有企业。垦区的土地并不像农村土地那样是农民分得的口粮田,垦区的土地是发包给农垦企业职工或者非职工。这样一来,农垦的农民就拥有了国企职工的身份,土地也并非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那么土地税也就相应的保留下来。

林区农民和垦区农民有着类似的身份,林区农民是林业职工。但是,其种田确是出于无奈的糊口之举。黑龙江省林业职工为国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自1993年成立以来,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累计为国家生产木材4.6亿m3,为国家上缴税金106亿元。由于平均每年2300万m3的采伐量以及使用落后的采伐手段——采伐一棵成年树木要毁坏多棵小树,由此黑龙江省部分林区出现了“光头山”,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90年代末大批林业职工下岗,为了生存林业职工转而进行粮食生产。但是,林区的职能当中并没有粮食生产,林区主要是进行采伐和天然林保护。加之林区农民的土地是开荒地,前期并没有缴纳地税,后期缴纳的土地税也是直接交与森工总局。所以,林业农民也就无法获得同垦区和农区一样的粮食补贴。

2.3 货币流动性过大

(1)国内流动性充足。2008年由美国开始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为了救市2008年11月中国出台了“四万亿”刺激计划,刺激经济恢复。当然这种刺激过后的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物价快速上涨就是其中之一;例如:2009年中国住房均价达到4600元/m2,比2008年上涨了1000元/m2。虽然中国已经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流动性过剩仍需时间去逐步消化。

(2)国外热钱涌入。从“四万亿”刺激计划实施开始已经过去了3年半的时间,世界的经济形式却仍不明朗。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欧洲陷入主权债务危机,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在这一系列事件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成为世界热钱的跑马场,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寻求机会,输入性通货膨胀开始显现。中国通货膨胀逐步加重,2011年全年CPI比2010年上涨5.4%,远超年初4%的目标;2012年前三个月的CPI分别比2011年同期上涨了4.5%、3.2%和3.6%。

综上所述,农资价格的上涨,仍旧是货币流动性的延续。由于货币流动性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导致了农资价格水涨船高。

2.4 市场不健全,信息不对称

农资价格的飞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农资市场不健全、买卖信息不对称引起的[4]。一方面,地方农资市场并不健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户只有通过个体销售购买农资,农资市场根本辐射不到这些地区;另一方面,买卖信息极不对称。农资市场基本是卖方市场,买房只有被动的接受价格,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突出[5]。这样一来,农户们就陷入了价格被动接受陷阱,将被迫割让自身的一部分经济利益。

2.5 组织化程度低

在2012年的调研当中,近95%的农户是单独到销售点购买农资,100%的农户没有加入合作组织,对农资信息的获取也多是从销售点获得的。这样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对接农资市场势必对农民极其不利[6]。通过调研发现,农户没有加入合作社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没有合作社。林区农户更是提出,他们申请过合作社可是合作社法中规定只有农民才可以申请,林区农民被认定为林业工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多数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同市场对接,自身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3 解决黑龙江省粮食生产问题的相关对策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国内原因又有国际原因。下面针对这些问题和内在动因为政府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3.1 建立换茬补贴

通过以上分析,已经得出“重迎茬”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追求产量和效益所引起的。关键还是效益引导作用促使农民故意忽略“重迎茬”问题。解决经济问题还需要利用经济手段,农民就是因为其他作物收益低,才会连年种植玉米,不肯进行轮作;农民深知轮作的重要性,只是农民不愿意自身承担全部的经济损失。出于这一点考虑,政府就应该制定合理的轮作补偿机制,为换茬农民提供换茬补贴,尽量弥补农民由于换茬带来的经济损失。农民必定会积极响应,通过轮作改良自家的耕地质量。这样既保障了农民自身的经济利益,又为今后黑龙江省粮食可持续生产打下了基础。所以,建立换茬补贴是一项可行的策略,需要政府重视并加以实施。

3.2 实施农业政策平等对接

公平合理是一项政策推行和实施的根本,通过对农业政策差异化的分析可以看出垦区和林区农户所得到的差别对待是有体制和历史原因的。但是,这种差别对待会极大地伤害到垦区和林区粮农的种植热情。长此以往,垦区和林区农户的怨言和不满也会激增。这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消极影响,需要政府充分重视起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抛开体制和历史因素的羁绊,大胆创新。只要是从事种粮生产的农民都应该享受平等、公平的农业政策[7]。政府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对接计划,并向广大垦区、林区农民征集关于具体细则和内容的意见,力争做到公正、公开、公平。通过政策平等对接,不但可以激发垦区和林区农民种粮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对高涨的种粮成本进行地区性降温,可谓一举两得。

3.3 健全信息透明的农资市场体系

成本上涨的主因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农资市场辐射范围有限,市场透明度低,信息不对称。首先,继续加大农资市场建设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农资价格的不合理上涨[8]。其次,在建立农资市场的同时,应着手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体系,对坑农害农事件进行严厉打击。最后,建立农资价格信息发布体系,通过文件、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途径及时发布农资价格信息,弥补由于市场不透明所引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农民对农资价格有所了解。

3.4 控制货币流动性

流动性问题是国际性问题,中国处于当下的世界环境中,无法独善其身。国内的流动性中国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以解决。但是,外资问题是多方面引起的,中国能够控制自身却无法控制其他国家。所以,未来流动性问题的关键还是在控制国外热钱涌入上。中国应该加大外汇管理的力度,控制外汇进入渠道,必要时禁止外资出逃。对国内流动性上,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情况调解货币政策的紧缩程度,使货币流动性处于相对合理水平。

3.5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使农民团结组织起来共同进行市场对接,才能最大化的保障农民的利益[9]。政府需要进一步放宽设立合作社的条件,促使林区农户构建合作组织,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另外,需要加大合作社的宣传力度,介绍合作社的作用以及合作社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使农民充分了解合作社。

3.6 科技兴农、振兴种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上黑龙江省必须要走科技兴农的道路[10]。在科技兴农的战略当中,种业是重中之重。科技兴农,良种先行。有了适应黑龙江省种植的优良品种,黑龙江省才能成为真正的农业强省。以玉米种子为例,现在黑龙江省主要种植的玉米种子是“德美亚”,该种子产于德国,2012年德美亚种子已经上涨到90元/kg,虽然该种子价格上涨的原因较多,但是供应量也是当中的一大因素。只有通过科技的力量加大种子研发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黑龙江省种子的需求,不再受制于人。也只有依靠科技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成倍的提高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使其成为祖国的大粮仓。参考文献:

[1]赵娜.黑龙江农资价格“涨”声响起 [EB/OL].http://www.hljtv.com/2012/0329/143410.shtml.2012-05-03.

[2] 关建涛.2011年黑龙江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增加 [EB/OL].http://zixun.yiluokuang.com/chihe/2742.html.2011-08-30.

[3]严法.2011年东北粳稻生产及收购形势分 [EB/OL].http://www.hnjxqh.com/Index/ArticleDetail.aspx?mid=95&id=11666.2011-10-12.

[4] 万宝瑞.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4(4):4-7.

[5] 柯炳生.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1):25-32.

[6] 周慧秋.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12-230.

[7]陈慧萍,武拉平,王玉斌.补贴政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2004—2007年分省数据的实证分析 [J].农业技术经济,2010(4):100-106.

[8] 田德斌,车明成.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波动分析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3):285-287.

[9] Zhang Dehua,Zhou Huiqiu.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of Integrat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Foodstuff in Main Foodstuff Provinces[A].Egui Zhu.2011 ICP3V[C].Washington:SPIE,82051Y1~82051Y6.

[10] Zhou Huiqiu,Zhang Dehua.Comparative Analysis o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Foodstuff Producing in Main Foodstuff Provinces[A].Egui Zhu.2011 ICP3V[C].Washington:SPIE,82051Z1~82051Z6.

猜你喜欢
垦区播种面积林区
江苏沿海垦区暗管排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
土库曼斯坦土豆播种面积创纪录
2021年俄罗斯油籽播种面积或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美国大事和玉米播种面积将提高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2017年玉米播种面积将减少
对垦区道路运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初探
新疆阿拉尔垦区棉花播种接近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