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 ,张 波 ,王丽红
(1.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水利局,河南 新乡 453000;2.黄河水利委员会信息中心,郑州450004;3.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紧邻省会郑州,是中原经济区及“十字”核心区重要城市之一,现辖12个县(市、区),总面积8169km2,总人口591万人。新乡市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水资源缺乏明显成为制约新乡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结合 《河南省水利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将加快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其中新乡市规划建设引黄调蓄工程34处,这将对缓解新乡市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乡市属于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其中黄河流域面积4094km2,海河流域面积4075km2。全市年平均降雨量620mm,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很大,年内降雨70%以上集中在汛期6~9月份。新乡市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16.97亿m3,其中地表水7.43亿m3,地下水11.23亿m3,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利用量1.69亿m3,农业灌溉可供水量22.23亿m3(包括引黄水)。人均水资源量303m3,单位面积水资源量4395m3/hm2,均低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1]。
引黄调蓄工程即通过在灌区内修建调蓄池、拦河闸、坝等蓄水设施,将丰水期黄河及其支流余水蓄存于池中或河道内,枯水期作为水源供灌溉利用。调蓄工程将灌区引用水模式由“即饮即用”变为“相机引水,适时用水”模式,对缓解区域内水资源供需过程不匹配的主要矛盾,增加引黄灌溉水量,提高供水保证率,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在黄河北岸,整修拓展现有引黄取水工程、渠系工程和补源工程的规模,形成引黄灌溉渠系大水网,增加引黄水量,可扩大引黄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供水保证率,有力地促进和支撑了粮食核心区经济建设的需要。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负有重要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的优势,编制了《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并已获批复。《规划》提出建立机制、实施工程、完善政策、集中力量建设粮食核心产区,到2020年使河南省的粮食产量由现在的1000亿斤提高到1300亿斤,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围绕着2020年河南省粮食产量达到1300亿斤的总体目标,《规划》针对目前河南水利建设制约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确提出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能力。
河南省大中型灌区中引黄灌区有26处,近年来由于引水条件恶化,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国家分配给河南省的引黄指标未能充分利用,从而出现了“守着黄河缺水吃”的现状。为此,河南省政府指示,优化配置引黄灌区水资源,改善灌区的用水条件,提高农业灌溉保证率,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较大贡献。
新乡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城市,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新乡市的“三化”协调发展已进入深入推进的阶段。但由于新乡市的水资源缺乏已经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按照相关政策的要求加快建设引黄调蓄工程,深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流经新乡市的主要河流有卫河、共产主义渠、天然文岩渠等河道。特别是新乡人民的母亲河——卫河,由西向东贯穿了新乡市区的卫源湖、卫河公园、牧野湖等重要休闲娱乐场所,直接影响着市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和新乡市的整体形象。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岸废污水排放剧增。目前卫河为劣Ⅴ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是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COD,河流水质污染严重。自从实施了西孟截污管道、卫河截污暗涵清淤工程等相关治污工程后,卫河水质有了一定好转。
由于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区域降水量的减少,以及卫河上游来水区域工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使卫河的重要水源——石门河的来水严重不足,相应地增加了卫河水环境改善的压力。
通过引黄调蓄工程建设,规划现有的引黄渠道将黄河水引至新乡市区卫河上游河段,能够有效地增加卫河水量,改善河流水质状况。
新乡市引黄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引黄水量逐年减少,引黄灌溉面积和补源面积逐年衰减,退灌退补地方地下水位逐年降低。据水利部门统计,目前的引黄水量和引黄灌溉面积较2000年前减少1/2。引黄用水的减少,引黄灌溉和补源面积萎缩,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引黄灌区退出引黄补源后,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2008年新乡市地下水埋深较10a前平均下降2m,全市共发生4处近1000km2的漏斗区。延津县东大沙河国家级白天鹅湿地保护区目前已基本消失,长垣县王家潭湿地已由10a前的66.67km2萎缩至13.33km2,封丘县的河南省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开始萎缩。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新乡市的用水量逐年增多,缺水的局面越来越重。目前在引黄用水指标控制越来越紧的背景下,必须借助引黄调蓄工程的实施,加快平原水库和蓄水湖的建设,维护水资源供需平衡,做到“丰蓄枯用”,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黄河小浪底水库建成后,由于近年来黄河调水调沙工作的不断实施,黄河下游主河道得到有效冲刷,河床逐年下切,致使引黄口门引水能力逐年下降,加之缺乏必要的引黄调蓄工程,引黄水量指标不能充分利用,据水利部门统计,黄河水利委员会分配给新乡市黄河年引水指标5.88亿m3,而近10a实际平均年引水量仅2.73亿m3,平均利用率不足五成。
为了彻底改变“守着黄河缺水吃”的现状,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河南省规划“十二五”期间沿黄地区建设47处引黄调蓄工程,使引水能力达到国家分配给河南省55.4亿m3的指标,到2020年,建成167处引黄调蓄工程,使引水能力达70亿m3。
新乡市南临黄河,黄河大堤新乡市境内长165km,黄河花园口河床高程高于新乡市区12m,因此新乡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引黄条件。但是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极端气象灾害的增多,直接影响着水文循环继而影响着农业水资源的安全,造成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性日益明显,农业生产的时间性和地域性用水来水矛盾增加。同时,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干旱等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将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影响。以2009年为例,新乡市耕地面积40.27万hm2,其中麦播面积33.57万hm2,小麦受旱面积高达17.33万hm2,其中严重受旱2.6万hm2。与此同时,大量过境的黄河水和汛期雨水因无处集蓄而白白流失,致使全市水资源供需状况日趋紧张。
综上,迫切需要在沿黄地区建设一批抗旱水源工程,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解决区域工程性缺水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李志铭.新乡水利建设30年跨越之路回眸[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1):9-11.
[2]袁清超,王东,刘兰勤.河南省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必要性及规模确定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 2011,29(9):126-12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