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静
(陕西省水利厅 陕西 西安 710004)
从2000年到2010年,安康市利用省上的4800万元专项资金,整合“甘露工程”、人饮解困、烟水配套等项目资金3亿元,群众自筹9亿元,将雨水窖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掀起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的高潮。截至2010年底,安康累计修建集雨水窖72万口,增加蓄水6000万m3,有效解决了48万人的饮水困难和80余万亩耕地的浇灌问题,初步找到了浅山丘陵无稳定水源地区农业稳产增收的路子。
(1)在建设区域上,主要集中在海拔800m以下浅山丘陵,即俗称安康的“旱腰带”上,以汉江沿线的白河、旬阳、汉滨、紫阳四县区为重点,占集雨水窖总数的60%以上。
(2)在工程类型上,以集雨场型为主体,同时因地制宜建设有塘窖结合型、引水入窖型和集雨与提水结合型等多种模式。
(3)在资金投入上,形成了以群众投入为主、政府以奖代补为辅、多元化投资的格局。据估算,十一年来安康集雨水窖建设总投资近9亿元,除政府以奖代补4000多万元外,其余均为建窖群众的投资投劳。
(4)在产权归属上,水窖一家一户建设,政府补贴直接到群众,产权归农民个人所有。由于产权明晰,投资较小,管理方便,作用明显,使水窖建设深受群众欢迎,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小水窖,大作为;小工程,大战略。安康集雨水窖建设从群众实践创造,到政府总结推广,短短几年就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改变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状况,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安康市降雨比较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衡,5月至10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70%以上,目前各类水利工程可控制水量仅占总水量的4.4%。由于缺少有效的调蓄手段,致使大量的降雨从地表白白流走,而需要水时往往又无水可用。通过修建集雨水窖,能够有效蓄住天上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据测算,现有水窖正常年份可蓄水6000万m3左右,可基本保证80万亩耕地的浇灌需要,遇到旱情时可发挥“保苗救命”的作用。一些极度缺水的地方,集雨水窖的供水量高达农民生产生活用水的73%。
(2)基本解决了一些浅山丘陵缺水地区的人畜饮水困难,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这是集雨水窖最直接最突出的作用。安康十年九旱,加之山高水低的地貌特征,致使一些居住在山坡上的群众,常常出现饮水困难,特别是遇到大旱年景,缺水的矛盾十分严重。旬阳县金寨乡寨河村、神河镇台子村过去稍遇干旱,村民就要到四、五里外的地方拉水吃,曾发生过群众因争水而斗殴的事件。近几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这两个村的缺水农户大都修建了2~3口水窖,基本解决了人蓄饮水困难,对维护农村稳定和人心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初步缓解了农业生产缺水“瓶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民增收。水是农民的命脉。有了水,就能抓好主导产业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增收。安康涌现出的40个千窖乡镇、770个百窖村、900户户均建窖3口以上的大户,主导产业发展都比较快。汉滨区河西镇西山村同步建设千亩桑园百口窖,仅蚕茧一项人均增收800元。旬阳县神河镇台子村村民周国林修建了一口蓄水200m3的水窖,发展烤烟12亩,养牛38头、羊20只,年纯收入3万余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4)有效控制地表水径流,减轻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和冲刷,使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循环。集雨水窖一方面可以为林特生产提供水源支持,另一方面通过集雨控制地表径流,促进了水土保持工作,是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旬阳县段家河镇薛湾村,300多农户均建设一口窖,使1000多亩坡耕地栽上了密植桑和柑桔树。过去一片光秃秃的黄土坡,现在全部披上了绿装。同时,有了水的保障,也促进了农村卫生环境的改变。不少农户主动改厨改厕改圈,平整道路,绿化院落,美化了村容村貌。
实践证明,在浅丘缺水易旱地区大力发展集雨水窖,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保证,是调节降水季节分配、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有效手段,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生命工程、致富工程和惠民工程。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安康水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农村发展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据农业区划普查,安康浅丘缺水易旱地区约有50万户、160万人口、180多万亩耕地,如按户均建设2口水窖(或2亩耕地建设1口水窖)进行规划,需建设水窖80万口~100万口,而目前建成的水窖与蓄水需求量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工作层面上看,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建设山地水窖,虽然是一件有利于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事,但农村干部群众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问题。一是认为在山坡上建水窖,运输建筑材料费工费力,实施起来困难很大。二是对建设水窖后到底能发挥多大效益认识不充分。因此,初期群众建水窖的积极性并不太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干部发动,而群众不动的现象。
水窖建设的力度,在县区之间、乡镇之间、村组之间很不平衡,基本上处于点上好、面上差的行政推动阶段,相当数量的缺水易旱地区还没有兴起建窖的热潮。在“点”上,行政推动力度大,人才物力倾斜支持,水窖建设进展比较好。在“面”上,宣传动员工作不够,资金扶持较少甚至没有扶持,进展相当缓慢。还有的地方同时拉电网、建沼气、修公路、搞水窖等,分散了群众的精力和财力。
据估算,一口30m3水窖大约需要投入材料费和人工费1500元~1800元,而市上每口水窖平均只能补贴400多元。调查发现,在干群积极性较高、建设效果较好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各级领导的示范点,材料费补助400元~700元,少数地方达千元,人工费由群众承担。而不是领导抓点的地方,资金补助就很少,且往往不能及时到位。因扶持政策没有起到广泛发动群众的导向作用,致使水窖建设只是一种政府行为,没有转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都较差的地方,特别是在缺水易旱的山区,群众对水窖的需求愿望最为迫切,但这些地方的不少农民是贫困户,没有能力承担建窖的钱物投入。而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由于务农效益不高,很多群众不想花钱建窖。从而出现了有建窖积极性的农户缺钱,而有钱的农户没有建窖积极性的现象。同时,建设一口水窖大约需要20个~30个人工投入,而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较多,使水窖建设缺乏劳动力支持。石泉县熨斗镇3300多户农户中就有3400多人外出打工,许多农户因缺乏劳力而放弃了水窖建设。
在少数地方的水窖建设中,由于技术指导跟不上,建成的水窖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导致使用效率不高;有的水窖不注重利用溪沟、道路、房顶、院场等天然集雨场,来水量小,形成干窖;有的水窖未经勘测建在地质不稳定的地段,出现滑塌、掩埋、裂缝等情况;有的地方单纯强调集中连片,建设密度过度,集雨有限,蓄不上水。据调查,安康因各种原因形成的废窖,约占到水窖总数的10%左右。
目前,小小塘窖,在安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进一步推进集雨水窖建设,是促进安康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当前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要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水利事业的巨大机遇,充分用足用好国家扶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坚持把集雨水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发展工程和惠民工程来抓,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再掀集雨水窖建设的新高潮,力争经过3年~5年的努力,尽快实现全市达到100万亩水田和100万亩水浇地的奋斗目标。从而提高浅丘易旱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努力开创安康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山地建设水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②带领农村群众到水窖建设搞得好的地方参观学习。③安排农村经济局和水务局的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举办培训班,传授水窖建设技术和山区高效农业生产技术。④采取干部包片包村措施,解决群众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通过一系列工作,解除了农村干部群众心中的疑惑,克服了畏难情绪,确信发展水窖会给自己带来良好的效益。通过宣传和动员,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推进水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首先要认识到位,自觉把水窖建设作为惠民工程来抓。群众应认识到水窖是缺水易旱地区农村发展的基础工程、生命工程,应视建水窖为农户置“家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窖。
各级政府要继续把水窖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水利部门要把水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实施,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按规划落实建设任务,实行考核奖惩政策。继续采取抓点示范的办法,各级领导都要包抓一两个建设重点,迅速掀起水窖建设的新热潮。
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要主动向上级争取水窖建设专项资金。同时要积极改革农村项目资金使用办法,将水利建设、水土保持和工振项目等方面的资金捆绑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通过招商引资、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等方式,发动各方面力量投资水窖建设。群众是水窖建设投入的主体,当前,尤其要充分激发广大群众的建窖热情,发动群众积极投身水窖建设,做到国家有投资大搞、没有投资也要坚持不懈地搞。同时,政府补助应尽量避免简单的平均分配,要向缺水、缺钱和缺劳“三缺”户重点倾斜。
集雨水窖主要是在无稳定水源条件下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在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播种和生长的关键时刻发挥保苗的作用,在缺乏建设库、塘、堰、渠等水利设施条件的地区作为调节水源的补充措施。要充分认识水窖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把水窖建设与农村生活质量改善、主导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迁移式扶贫、新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水窖满足人畜用水和抗旱保苗的基本功能,提高水窖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水利部门要抓好水窖建设的规划、布局,深入农户进行现场指导,就地培养一大批建窖土专家。严把建窖选址关、质量关和管理关,特别是在工艺技术上要解决好集雨、蓄水、排污、取水四个关键环节,力争建一口,成一口,发挥作用一口。在建设形式上不搞一刀切,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源等各种因素,确保水窖平时有水可蓄,干旱时有水可用。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