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奎
(青海省化隆县水利局 810900)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谋求可持续发展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五年,经济要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要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要持续改善、改革开放要不断深化,必须认清当前农业形势,分析我国农村灌溉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困难问题,使农业经济充分发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
与全球粮食价格进一步飙升的情况相比,我国的基本情况是粮食自给率10年保持在95%。2011年虽有涨价,但表现出温和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即粮食的价格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大幅上涨的发生率小。2011年的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情况各有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旱情,导致部分水稻种植受到影响,但下半年以来的降雨缓解了灾情,中稻的收获良好,种植面积加大,从总体看,目前国家的粮食储备较为丰富,对市场的需求和价格稳定有保障基础。未来的气候等问题对农业的影响也处于无法确定的形势,需要提供更有保障的农业机制。
我国的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处于一个相对较为不利的情况,农业的发展也处于转型变化中,现代农业构建的问题不断涌现,传统的农业模式还有待改变,难题需要解决。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呈超小规模(户均七八亩的超小土地规模)特点;当前我国农村人口仍然达6.7亿多,从事超大农业的人口只有2亿多;农村要素市场处于一个发展不充分状态,资本市场中,对农民及农业金融需求的满足上,还有巨大的差距,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和不规范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家庭组织、小集体和基层组织的服务经营组织还是当前农业的基本特点;农产品不丰富,种植区域集中。
近年来,由于农村灌溉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功能部分不全,严重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如下:
a.大型灌区工程老化、功能萎缩,服务功能不断降低。我国大型灌区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许多农电水利设施使用多年,功能退化后,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降低。表现为泵站涵闸损坏,配套设施不足;塘堰堵塞,蓄水能力下降;灌区渠系损坏,渠道的不通畅。影响了灌区的功能发挥,不能发挥应有的抗旱灌溉整体作用。虽经国家支持和加大对灌区的改造,灌区老化的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不少灌溉渠破损严重,机电设备超期服役,设施老化的问题影响大旱之时的灌溉需要。
b.小型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小型水利工程大都设计标准低、建设质量差、维护资金缺乏,安全隐患凸显;同时,由于长时间内必要的资金投入不足,小型水利工程处于零收益、高折旧的形势,逐年老化破损的问题严重。
c.农村灌溉设施的田间工程配套缺失,设施整体效益不足。目前国家投资主要还是集中在灌区干支渠以上的骨干工程,农村的灌溉设施处于严重缺乏投资的状态,投资的力度也不足,导致斗渠质量不高、工程功能缺失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整体效益发挥。同时,灌区的建设模式主要以国家为主,周边受益群众为辅,政府承担重责,配套设施建设不足,不完善,配套率低于70%,致使不少渠道出现瘫痪状态,严重制约了灌区整体工程效益的发挥。
d.农村灌溉设施的节能设计不足。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差异大,在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的政策下,农村灌溉设施并没有真正实现节能,还存在许多农村灌溉设施设计不足、浪费严重的情况,许多农村灌溉设施没有结合新技术和新要求来实现节能环保的理念。
经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a.缺乏规划和技术指导,认识不到位。农村灌溉设施不仅要求能够满足正常的灌溉要求,还要体现资源稀缺性,并有效地认识到灌溉的重要性。但是,国家投入到农村并运用的规划和技术指导力量小,农村灌溉的意识不足,对加强农村灌溉设施建设的认识不当,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b.水利项目资金不足,投资缺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通过政府承担、农民参与的模式进行的,当时的技术和条件较差,但是项目开展较好。其后中央对农村进行了改革,尤其是税费改制后,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调度制度和安排相对落后,政策滞后问题严重。一些重点项目在国家的支持下,能够较好地巩固和改善水利设施,但只有少部分工程获得了资金支持,许多小型项目严重缺乏资金,加上以往兴修水利中,出现了许多坏账,处理难度加大,严重影响了项目资金的投入。
c.管理权责不明确。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处于半瘫痪状态,对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运营管理存在许多轻视态度,管理效果不佳。基层管理者未能履行其对所辖区域内灌溉设施的行政管理。农民没有更多的积极性,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热情和投入不高,小型水利设施无人管护、残损严重,共同管理治理的效果差。而大型灌区田间工程管理主体缺位。项目的管理单位承担了骨干工程的管理与维护,但是以下的斗渠水利设施的管理责任由周边的群众或村组织,管理的主体缺失。同时,村委会管理组织的变更和转变,直接造成了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主体不明确,没有管理效果。
d.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农业灌溉的投入巨大,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尤其是针对不同的问题差异化处理、多元化处理,才能积极强化农村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而农村税费改革后,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足,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投入陷入到没有管理和维护主体的局面,政策支持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效性,其滞后引导反而出现了反作用。
a.依照新农村建设要求,规划农村灌溉设施。农村灌溉设施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规划先行,统一部署,试点后不断提高农村灌溉建设的水平,全面细致地规划好各地区的农村灌溉设施,从规划上避免后续设计、质量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做到水利规划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b.加大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配套及更新改造力度,积极支持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包括优化工程的服务功能。通过规划,可以较快速地启动大型灌区项目与中型灌区项目的更新,优化项目的配套设施,提高项目的抗灾减灾能力;同时,保持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其投资小、见效快、周期短的特点,促使水利设施的服务功能优化,保障农业经济的发展。
c.加大投入,包括人才与资金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将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基础,由各级财政预算支持投入,全面规范市县两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逐步规模加大,实现补助方式多样化,形成专项资金加大支持的优化体系。加大人才的投入使用,积极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当中,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基层,尤其是投身农村灌溉设施建设之中。
d.加强组织管理,强化农村灌溉设施管理的有效性。通过政策的引导作用,提高各级组织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的作用,保证粮食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各级政府要引导水利项目管理单位,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维护力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在项目建设的前后,全面进行审计和检查。明确产权关系,确保管理主体,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允许转让效益,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落实管理主体。◆
1 赵静.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探讨——以应城市为例[J].现代经济,2009(8).
2 龚孟建.基于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水利保障体系[J].水利经济,2008(5).
3 孙威,李佳佳.小议强化我国农田水利的建设举措[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4).
4 李远华,倪文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