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2012-04-14 02:40郭国祥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江泽民生产力马克思主义

郭国祥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郭国祥

江泽民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经验,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进行了系统地论述,他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

江泽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

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浪潮冲击、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江泽民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经验,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进行了系统地论述,他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

一、将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并把它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

新世纪之初,面对国际国内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江泽民高瞻远瞩,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起作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凸显出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对于保持党的领导的先进性的重大意义。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1](277),“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这也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2](276-277)在这里,江泽民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思想史上,同时也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史上,首次将文化建设提高到党的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的高度,并与党的先进性紧密联系起来,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先进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党的建设离不开先进文化建设,同样,先进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党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党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和领导作用。

党要发挥先进理论文化培育主体的作用。我们党是一个拥有和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先进理论文化的政党,这些理论指导着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实践在发展,认识无止境。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不断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创新,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走向新的境界,把中国先进理论文化大大推向前进。

党要发挥高尚道德文化示范主体的作用。任何社会都不能忽视社会道德文化的作用。党的建设要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用共产主义道德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努力使其成为现实生活中高尚道德的示范主体。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焦裕禄、孔繁森、吴天祥等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树立一面面社会道德风范的旗帜,使人民群众从中受到教育和鼓舞。

党要发挥现代科学文化推动主体的作用。在党员的素质上,要把现代科技文化知识作为对党员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党内用人机制、奖罚机制等都要体现重视科技文化素质的导向。在党的政策上,要更加重视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党要更加关注和重视知识分子群体,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江泽民指出:“只有发展科技,才能事半功倍。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国情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确定的这项国策,必须在各级干部的思想上牢固树立起来,切实贯彻执行,长期坚持下去。”[2](230)

党要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主体和世界一切优秀文化吸取主体的作用。要着眼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民族精神、道德传统、文学遗产、治国经验等方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以认真总结、继承,并把它们融合进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治国方略中,最终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得到发扬光大。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新形势,我们要以更博大的胸怀,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已有的一切文明成果。

二、将先进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先进文化的内在联系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294)“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295)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又强调:“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538-539)在谈到小康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奋斗目标时又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543)江泽民的这些论述,将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明确提出了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和战略意义,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伟大构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亦即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它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123),它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异化造成人的畸形发展而提出的人的发展的一个理想目标。马克思从人的本质的类特性、群体特性以及个体特性等多重属性的实现中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就是人的类特性。马克思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4](96)。这就说明人的类特性就是人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是意识支配下的自觉劳动,也就是说人是有文化的动物。其次,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要通过具体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56)这表明,作为现实的人的本质,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规定,并表现为人的群体特性,而且这种群体特性必然伴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整体向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本质的实现就是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完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完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内容愈益丰富并将更加丰富,它的直接的具体的表现就是文化的发展和多样化。另一方面,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必须合理建构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并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充分而协调地发展自己的全部特性。而社会关系的选择和建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理念和价值关系的诉求。再次,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6](67)马克思主义讲的人,并不仅仅是超于时空的抽象的“类”和特定社会的“群体”,更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因此,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必然要落实在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方面,这就是人的个体特性的充分实现。所谓个体特性是指个人独特的主体性,其中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体力和智力,等等。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即人的类特性、群体特性和个体特性的和谐、均衡发展,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他全部学说的最终指向。

先进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是人成为自由存在物的重要条件,从而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当人还单纯被世界的必然性所支配而没有掌握和驾驭这种必然性的时候,人就没有自由,也便没有全面发展的可能。只有人类在掌握和驾驭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过程中创造了先进的文化,并能够对这些先进文化成果自觉运用,他们才能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

先进文化为人们掌握更多的自由时间创造了条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空间。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掌握自由时间的程度紧密相关。所谓自由时间,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人们所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时间的获得,是以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文化的发展为重要前提的。因为文化的发展,可以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从而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自由时间相对延长,由此也使人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大为扩展。

三、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江泽民曾经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7](230-231)并先后在不同的场合提出了创业精神、长征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五种精神”,并强调这些精神“是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加以继承和发扬,并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8](401)这些论述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史上第一次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特别强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说。

首先,江泽民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它也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的需要。江泽民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一文中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有些党员、干部包括有些领导干部,追求和模仿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是很危险的。”[9](621)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西方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构筑防范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的“万里长城”是十分重要的。而民族精神的弘扬正是这“长城”的牢固基石。另外,它也是顺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10](196)

其次,江泽民从历史与现实、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上,阐明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发展。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559)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它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善于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1993年3月,江泽民提出了六十四字的“创业精神”,即:“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些都应该成为新时期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所要大加倡导和发扬的创业精神。”[11](301)1998 年,江泽民在抗洪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了伟大的抗洪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7](222)。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又提出了大力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10](197-198)。江泽民还在不同场合多次对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传统革命精神进行了新的阐述,指出了他们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

再次,他还科学地揭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科学途径。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到:“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3](559-560)这可以说精辟地概括了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方法和途径。首先,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培育民族精神相结合。所谓弘扬,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多来逐渐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包括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这个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所谓培育,就是要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吸纳体现社会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性特点,把民族精神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其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使民族精神为人们理解、信奉和把握,就必须通过教育。这种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问题的教育,必须把它作为一种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抓紧抓好。民族精神的广泛性特点,民族精神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需要经过长期教育的规律,要求我们一定把民族精神教育同具有广泛性、系统性的国民教育结合起来。再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们应该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渗透到各种各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去。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都来关心和支持,形成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合力。只有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形成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根据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态势,在继承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并强调“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12](275)邓小平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变化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新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

第一,高度认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思想。江泽民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13](426)。这是江泽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对“第一生产力”论的认同。江泽民还从科技的共性和个性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科技思想。江泽民认为,科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的财富,但科技为谁服务,科技的效率如何,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体现为生产力比在其他制度下的更快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也完全能够在加快科技生产力发展方面显著地体现出来。”[13](426-427)“社会主义制度使科学技术摆脱了私有制的桎梏而获得解放,由剥削阶级压迫人民、聚敛财富的手段,变成真正为最广大人民群众造福的事业,因此也成为无上光荣的事业。科学技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同人民群众历史首创精神结合,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结合,就获得蓬勃发展的生机,产生出创造人间奇迹的伟大力量。”[14](5)

第二,从不同方面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为准确理解邓小平“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提供了清晰的注解。江泽民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科技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15](25)“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10](4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16](10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1](275)

第三,指出了科技的本质就是创新,提出了推进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号召。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16](103)“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追赶,我们必须有超越别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决心和勇气,而创新是最有力的超越手段。”“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现在我们更要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14](101)

第四,明确了科学技术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把它当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战略提出。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指出:“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加速国民经济增长从外延型向效益型的战略转变已迫在眉睫。实现这一战略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13](428)

五、在“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以德治国”的方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1997年9月,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5](28)的任务。他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5](29)江泽民不仅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两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10](200)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再次提出:“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1](278)党的十六大报告又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3](560)江泽民在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上提出以德治国的方略,坚持法治和德治并重,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反映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之道的深刻阐述,也是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治国方略的重大创新,为新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 7月 1日)[A].江泽民文选:第 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江泽民.推动科技进步是全党全民的历史性任务(1989年12月19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A].江泽民文选:第 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1998年9月 28日)[A].江泽民文选:第 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江泽民.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2001年12月18日)[A].江泽民文选:第 2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江泽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1997年1月29日)[A].江泽民文选:第 1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江泽民.大力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2001年1月10日)[A].江泽民文选:第 3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江泽民.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3月 31日)[A].江泽民文选:第 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9月5日)[A].邓小平文选:第 3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江泽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5月26日)[A].江泽民文选:第 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A].江泽民文选:第 2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江泽民.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2000年8月5日)[A].江泽民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Jiang Zemin’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GUO Guo-xiang

Based on the marxist cultural theory,Jiang Zemin summed up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hina’s socialistic culture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and made a systematic exposi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s advanced culture building.His theory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innovation of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Jiang Zemin;Marxism;cultural theory;innovation

郭国祥,武汉理工大学思政教研部教授,博士(湖北 武汉 430070)

教育部人文社科2012年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创新研究”(12YJA71002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点课题“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创新研究”(2011-ib-068)

(责任编校:文 一)

猜你喜欢
江泽民生产力马克思主义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