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萤窗异草》中的“情”和“痴”

2012-04-14 02:24王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周生有情无情

王黛

(山西大同大学朔州师范分校,山西朔州036000)

浅析《萤窗异草》中的“情”和“痴”

王黛

(山西大同大学朔州师范分校,山西朔州036000)

以《萤窗异草》为例,探讨对“情”和“痴”的思考以及对自由人生和本真状态的追求。《萤窗异草》在“情”这方面既肯定和赞美情爱领域内的情,主张“凡人有情”;又将情扩大到人的欲求领域,认为“情”是欲望的根源,只有突破情关,才能获得自由状态,主张“圣人无情”。在“痴”的方面有三个层面,一般意义上的傻、智障;出自肺腑的天真和善良;绝无所欲,绝无所求,是纯天然没有经过世俗污染的一块心灵净土。

《萤窗异草》;“情”;“痴”;自由;本真

一、引言

《萤窗异草》作为仿《聊斋志异》的作品,虽然模仿的痕迹很浓,但仍然不失自身的特点,书中138篇文言短篇小说,有近1/3的篇章是婚恋故事。在其婚恋故事中,长白浩歌子对“情”和“痴”这两个范畴多有表现,从作者对“情”和“痴”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其思想的复杂性,同时也能反映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的内心世界。

二、凡人有情,圣人无情

作者对“情”的看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认为“情”是男女之间的感情,并在世俗世界中,肯定这种情感的作用,主张“凡人有情”;二是作者又把“情”扩大到人的欲求领域,认为“情”是欲望的根源,从而引导世人突破情关,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主张“圣人无情”。

首先,在作者看来世俗中幸福的婚姻,必定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那些有爱且为爱而结合的婚姻,一般是幸福而长久的。

古代人们在择偶时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观念压抑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萤窗异草》通过一部分作品传达了浩歌子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挑战。《桃叶仙》中狐仙桃叶仙与书生尚延采相遇并各自倾心,两人“生死俱所不辞”。但由于人狐终为异类,尚延采和桃叶仙结合后,不久就感到不适,到最后病得越来越严重,有可能危及到生命。桃叶仙“引为己过”惭愧不已,“盖自尚之疾也,女为情所系,为忧所迫,渐不能隐其形。”为挽救尚生的生命,桃叶仙毅然奔赴灵山采集救命的灵芝草,在归来的途中被一道士捕获,命在旦夕。临死前,她非但没有求饶,反是恳请道士尽快把灵芝草送给尚生,救尚生一命,自己情愿以死谢罪。道士终于被桃叶仙的真情打动,帮助治愈了尚生的病,而且成人之美,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篇末外史氏评曰:

太上忘情,特不自溺于情中。而于人之有情者,未尝不心焉许之。观道士见女啣芝,即开密网,谆谆以节义为言,非因其情而怜之乎?至于众人,未必皆钟情之辈,乃为女所感,泣下沾襟,反为之居间而排难。情之动人,一至于此!然非尚之深于情,女之痴于情,吾知忘情者终属无情,不及情者又何知有情也耶?

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甚至可以感动道士,让其愿意破例成就这段姻缘。不能不说,这样的爱情是感人至深的。

很多爱情故事都让人潸然泪下。比如《秦吉了》,文士梁绪和剑南巨家美婢一见钟情,秦吉了为传达二人的爱慕之心,为其传信。但天有不测风云,鸟在途中不幸被恶少弹丸打中而死。婢女因为鸟儿的死亡,被其他婢女诬赖与人有染。主人听说之后,醋意大发,搜查了房间,搜到他们传情的书画,更加的生气,于是对婢女严刑拷问。后来,美婢被打得奄奄一息,埋于野外。这个时候,死去的鸟托梦给梁绪,梁绪得知后,赶紧跑到埋藏美婢的地方,刨开棺木,救出了还没有死去的美婢。后来,二人喜结连理。

文章的结尾,外史氏对秦吉了牵线的功劳很是赞扬。但是,梁绪和美婢最终的结合都要归功于梁绪摒弃世俗的偏见,痴情于美婢一人,为得到真爱真心地付出。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世俗的情情爱爱是持肯定的态度的,认为青年男女追求真爱的时候,可以不理会传统礼教、不在意世俗异议的眼光。只要真情在,就勇敢地去追求有爱的婚姻自由。

其次,作者认为坠入情网不能自拔的人为“情”所困,对人是有害的,应当摒弃或远离,最好能超脱出来。

作者对为情所困的人们也指明了一条自我解救的方式。这在《销魂狱》中有很明显的体现。《销魂狱》主要描写了一个多情的少年周生遇到一位商人之女,为其美貌和才情所吸引,随后不可自拔。但是,商人拒绝了周生的求亲。从此,周生相思成疾,日渐消瘦。后来,商人之女的表兄帮助她们完成了心愿。婚后二人恩爱异常,但好景不长,周生吃了官司,与妻子被迫分开。分开之后,该女子难熬于分别之痛,日益憔悴,还碰到强悍的女婢滋生事端,病情越发的严重。周生回来之后,四处求医,终究回天乏术,该女难逃死去的命运。该女对周生有着很深的爱恋,行将就木之时,口中仍碎碎念念着对周生的不舍。该女死后,周生悲伤欲绝,不能自拔。这时,曾给过周生警示的冥中无常宜阳董生出现,使周生恍然大悟。销魂狱似乎专为痴情之人所设,让其经历之后而顿悟,之后超脱出来。

外史氏评曰:“人生不能无事,因不能无情,此销魂狱之所由设也。故不独柔曼当前,能失精魄,娇痴生侧,易荡心神……”这里所提及的“情”似乎是乱人心性的有害事物。最后,周生出家于某寺,才真正解脱出来。

无独有偶,《女南柯》也大概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不过故事的主人公是女性。故事开头叙写了主人公黄畹兰自小才高体弱,貌美动人。她性格多情,爱多想,甚至在观鱼的时候发出了“鱼水之乐竟如此乎?”的感慨,这也为她与一巨鱼的结缘打下了情感的基础。在一次乘舟春游中,黄畹兰不胜酒力,独自在船中休息,于是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她变成依蒲国的王后,与国王感情笃厚,恩爱有加,举国为之庆贺。但是邻国觊觎她的美貌和贤能,不断地对依蒲国发动战争,并且提出如果想避免战争,就送王后给吞舟国。在国难当头的状况下,依蒲的大臣露出了摇尾乞怜的求生状,国王对此很是担忧,但没有想出任何应对之策。后来,王后挺身而出,提出为免于战乱,愿效仿昭君。依蒲国王虽万般不忍,但也同意了。王后最终在船驶入吞舟国境内后,投江自尽。这个时候黄畹兰梦醒。这个梦让黄畹兰回家之后,不顾家人阻挠,毅然入栖霞观修道,并改名“悟枕”。

篇末外史氏评曰:……梦中之忧乐,身实受之,犹可谓无情乎?惟其有情,故临池而感,推枕而悟,总不出情字之中。而乐则极其缠绵,忧亦不胜愤懑,梦中人既不自禁,醒时人亦不自解。于是超出情关,猛登道岸,岂真曰‘鱼,我欲也’,而以其身殉之哉!

南柯一梦之后,顿悟而入道,超脱于情关,不失为人生的另一个境界。在作者眼中,身处“情”海,难免受到牵绊。正所谓“乐则极其缠绵,忧亦不胜愤懑,梦中人既不自禁,醒时人亦不自解”。人处于凡尘中,喜怒哀乐都逃不过一个情字,情感的根源都源于人们对欲望的追求。无欲无求才可超脱于情之外。然而,无欲无求到底属于儒释道中圣贤、佛、仙哪一种至高境界,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无欲无求则不会一生为碌碌无为而苦恼,不会受世俗忧乐的困扰,不受利欲的诱惑。

由此可以看出,在世俗的情感领域,作者是赞同“有情”的,情感是爱情产生的基础,是人们追逐爱情的源动力所在,是与封建礼教抗争的筹码。在超出凡人的所谓“圣人”领域内,主张“无情”,是在人性自由领域内追求不受羁绊的心灵自由,要求摒弃世俗一切欲求的束缚,达到人生本真状态的一种境界。

三、“痴”味三解

《萤窗异草》中写“痴”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痴婿》、《痴狐》、《挑绣》三篇,虽然对于“痴”的解读不尽相同,但总体体现了作者思想和内涵的复杂性。

《痴婿》主要讲述的是一位贤妇将痴婿变聪明的故事。故事中的痴婿是一个典型的弱智残疾人:不辨菽麦、不懂礼仪、口流涎水、四体不灵,故事最终让他变成了一个正常人。这个“痴”可以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傻、弱智、智障。

《痴狐》中塑造了一位妙龄少妇的形象。吴公刚见到这个女人的时候,觉得她就是一个妙龄美女。交谈之后,发现此女连姓氏都记不清,完全一副憨憨可爱、纯真无邪的状态。后来嫁给吴公做妾,虽然对男女之事不甚明了,但是对吴公很是细心,还很体贴,照顾得无微不至。因此,吴公写诗赞美:“抱璞谁知美玉盛,人前故作太憨生。只因一语留情后,始信聪明尽逊卿。”吴公生病,此女侍奉汤药,衣不解带。眼看吴公的病情日益严重,竟然连床都起不来了,此女忽然饮毒酒先行离开人世,只为吴公驱逐地下的狐狸。后来吴公把她葬在吴氏的坟茔,立了墓碑,提“痴狐墓”于碑上。

篇末外史氏评曰:“古今来愚忠愚孝,人未必不以为痴,媚亦何独不然?苟从肝鬲中流出,而惟恐不适其意,不悦其心,是即痴也。”作者要表达的这种“痴“是一种天真和善良的本性,但是由于作者所处年代的影响,狭隘地把这种美好品质和善良之举放到了封建妇道忠贞的规范层面。

《挑绣》描写了一段婚恋故事。主人公是一对“痴女”、“痴男”。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表现“痴女”挑绣的“痴”。而“痴男”邹生,弱冠之年,风姿绰美,皮肤白皙但是性子愚笨,咿唔一室中牝牡不知,时艺文字外无所晓,活脱脱一个书呆子形象。邹生独自在寺中读书,到了夜晚有女子愿与其共枕,但是邹生没有丝毫为之动容。一帮女子笑话他的痴傻,于是让同样痴傻的女子挑绣去陪伴他。两个痴人在一起,越发的痴傻,没有发生本该发生的床笫之事。白天邹生只是专心读书,挑绣就做一些陶瓷瓦罐的活计。到了晚上,二人分床而睡,同床睡也是方向相反而卧。邹生的朋友听说这件事之后,对他大加嘲讽,并且为他细致地讲解了夫妻之道。慢慢地,邹生和挑绣了解了床笫之事。挑绣连生了三个孩子,他们俩的生活也富足起来。他们的故事有这样的结尾本该是皆大欢喜的。但在篇末外史氏却评道:

痴者天全以其痴,绝无所欲也。故虽艳质当前,淫妖触目,而彼无见无闻。具此质地,可以仙,可以佛,并可以圣贤,所全不亦大哉!乃自燕朋失志,导以情关,后遂不能复痴。如此之友,最能坏人心术,且宜远之。在人以为救痴之药石,予以为祸生之疚疢,良不可不辨。

此类痴者是未经世俗污染的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在作者看来,这种天然的状态是不可被破坏的,否则就失却本原状态,是一种祸害行为。

由此看来,此处之“痴”是有别于前述“愚傻”之痴和“天真善良”之痴的,此处之“痴”是绝无所欲,绝无所求,是种纯天然没有经过世俗污染的一块心灵净土。那么,如果“导以情关”,虽不复痴,却彻底将这心灵净土破坏。作者在此透露出道家“无为”思想,保持自然本真状态,拒绝后天开发、改造。“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在此,“不复痴”和“浑沌死”的结局是相同的,都是将原初状态开凿,破坏其原本面目。长白浩歌子通过《挑绣》所表达的思想与此相近。而在《痴狐》中却将痴狐的那种痴忠痴贞不自觉地纳入到儒家伦理规范当中,由此可以窥视作者思想的复杂性:既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儒家伦理规范,又渴望拥有一片未经世俗污染的心灵净土。

皋于厚先生在《明清小说的文化审视》一书中说,“明清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和具有近代人文主义色彩的启蒙意识,仍然是朦胧的、稚嫩的,而且又往往和落后的封建意识交织、缠绕在一起。这种矛盾复杂的现象是时代矛盾在小说中的反映,也是小说家们无法超越的时代局限所致”。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中对“情”和“痴”的思考有其复杂和矛盾之处,但在这朦胧的意识背后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对自由和进步的追求和向往。《萤窗异草》中对“有情”、“无情”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世俗世界中爱情婚姻领域内的“凡人有情”观和超世俗世界中摒弃世俗欲求的“圣人无情”观的描述。无论哪一种描述,都是在表达作者对自由人生状态的一种追求。至于“痴”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绝无所欲,绝无所求,是种纯天然没有经过世俗污染的一块心灵净土。所以,无论是对“情”还是对“痴”的描述,都能看到作者对自由人生和本真状态的追求与向往。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Yingchuangyicao as an example,attempting to explore the opinions of the writer on“love”and“obsession”and his pursuit of the freedom of life and original state.In the aspect of“love”,this book supports and praises the love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advocates“ordinary people have love”.In addition,the writer expands it into the field of human's desire.In his opinion,love is the root of desire and only by breaking the shackles of love can people become truly free.He advocates“saints are heartless”.There are three levels in the“obsession”,the general sense of the stupid,retarded;sincere innocence and goodness; no desire,no prayer,a pure natural heart without worldly pollution.

Key words:Yingchuangyicao;love;obsession;freedom;original state

An Elementary Analysis of the“Love”and”Obsession”of Yingchuangyicao

WANG Dai

(Shuozhou Normal School of Datong University in Shanxi Province,Shuozhou 036000,China)

I242

A

1001-7836(2012)06-0131-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2.06.053

2011-12-12

王黛(1980-),女,山西五台人,助教,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周生有情无情
“浙”里有情,“宁”有大爱
愿你2020有情有钱没病没灾不后悔
落红有情
笔,是有情的
平凡而神奇的相互作用力
无情最是有情人
有情何似无情
未曾深爱已无情
赶考
无情的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