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培 阳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岑参诗雷同举隅
张 培 阳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岑参雷同诗风,前人已偶有指出者,但都三言两语,缺乏全面深入的论述。岑诗雷同广泛地存在于其各体诗中,而以五律和七古为甚。以五律为例,其雷同主要表现在:一、某些名词的反复使用。二、动词如“迎”和“拂”等近乎长篇累牍式的成对出现。三、与动、名词的雷同有关,是句法的重出。四、诗篇结构上,即诗篇首、尾联和中两联,各自诗句、诗意的丛叠。五、整个诗句乃至整个诗篇情景、意象的雷同。造成岑诗雷同的原因大致有其才气不如李杜等大诗人,缺乏自觉的批评和创作意识,所存诗作、集子未经删改整理,题材较为狭窄、单一等方面。
岑参;雷同;五律;起结;七古
唐代以来,对于岑参诗的关注,多集中于他的边塞诗、七古诗以及风格的悲壮奇峭,三者往往互有交叉,正如清人施补华所说:“岑嘉州七古劲骨奇翼,如霜天一鹗,故施之边塞最宜。”[1]与此相反,对于占岑诗主体的其他诗体或题材的诗歌的研究、批评则较少。这种情形间接导致了岑参雷同诗风长期受人忽视的事实。其实,关于岑参的雷同诗风,前人已偶有指出者,只不过显得较为零星。如王世贞《艺苑卮言》:“岑参、李益诗语不多,而结法撰意雷同者几半。始信少陵如韩淮阴,多多益办耳。”[2]200许学夷《诗源辩体》:“五言律,高语多苍莽,岑语多藻丽,然高入录者气格似胜,岑则句意多同。”[3]叶燮《原诗》:“盛唐大家,称高、岑、王、孟……岑七古间有杰句,苦无全篇,且起结意调,往往相同,不见手笔。高、岑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叠用‘巫峡啼猿’,‘衡阳归雁’,‘青枫江’,‘白帝城’;岑一首中,叠用‘云随马’,‘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语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4]三家中,王氏之言带有总论性质,许氏则专门针对五律而发,叶氏兼及七古、七律、五律三种,以为岑参七古“苦无全篇,且起结意调,往往相同”,“五七律相似”,“五律如此尤多”,意见都是可取的。
据寥立先生《岑嘉州诗笺注》统计,岑诗今存393首,其中五律最多,共有172首,其次是五古97首,七古50首,七绝34首,五绝17首,五排13首,七律10首。大体说来,岑诗雷同广泛地存在于其各体诗中,而以五律和七古为甚。以下拟以五律为考察对象,间或推及其他体裁,试作一番较为全面的阐述,引诗皆据寥书,不再一一注明。具体言之,岑诗诗语雷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则某些名词的重复出现。如“青门”、“红亭”、“官舍”(或“客舍”)等一系列送别场面名词的不断演绎,如:“置酒聊相送,青门一醉眠。”“送君浔阳宰,把酒青门钟。”“青门酒垆别,日暮东城鸦。”“青门酒楼上,欲别醉醺醺。”“官舍临江口,滩声人惯闻。”“山色低官舍,湖光迎吏人。”“青山入官舍,黄鸟度宫墙。”“虞坂临官舍,条山映吏人。”“新橘香官舍,征帆拂县楼。”“海树青官舍,江楼黑郡云。”“江声官舍里,山色郡城头。”“江树连官舍,山云到卧床。”再如“袍”和“绶”繁复的固定搭配。如:“青袍美少年,黄绶一神仙。”“春草迎袍色,晴花拂绶香。”“草羡青袍色,花随黄绶新。”“青袍移草色,朱绶夺花燃。”
二则动词如“迎”、“拂”、“连”、“通”、“接”等的一再使用,尤其是“迎”和“拂”,“连”或“通”和“接”或“近”的近乎长篇累牍的成对出现。前者如:“野鹊迎金印,郊云拂画旗。”“县花迎墨绶,关柳拂铜章。”“野花迎短褐,河柳拂长鞭。”“春草迎袍色,晴花拂绶香。”“塞草迎军幕,边云拂使轩。”这种用法,在岑参仅有的10首七律中,也有两例:“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去旌。”后者如:“一路通关树,孤城近海楼。”“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水路东连楚,人烟北接巴。”“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五律之外,五排《送薛播擢第归河东》“乡连渭川树,家近条山云”,五古《阻戎泸间群盗》“帝乡北近日,泸口南连蛮”,也是这种用法。五古《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烟霭吴楚连,泝船湖海通”,则是“连”与“通”搭配使用。
三则与以上名、动词的反复运用有关,是句法的重复。如上举“官舍”一种,“官舍”多以一动词隔开,或以“山”、“坂”起句,或以“江”、“树”领头,而下句亦多与“山”、“云”、“吏人”等相关。再者,“袍”和“绶”的搭配,“袍”常以“草”作喻,而“绶”则多与“花”有关,尤其是后者,用意更加频繁,例子除了前面所举之外,又如:“县花迎墨绶,关柳拂铜章。”“潘郎腰绶新,霅上县花春。”“花绶傍腰新,关东县欲春。”
上举动词“迎”和“拂”,“连”或“通”和“接”或“近”的使用,也明显有这种弊端。前者,大多以“迎”和“拂”来连接两种名词,而且几乎一例以“花”或“草”“迎”某物,如“金印”、“墨绶”、“短褐”、“袍色”、“军幕”、“剑珮”、“征盖”等,而以“柳”或“云”“拂”另一物,如“画旗”、“铜章”、“长鞭”、“绶香”、“使轩”、“旌旗”、“去旌”等。后者则基本上以“连”、“通”、“接”、“近”当中的一个动词连接两个地理名词,如“孤城接海楼”、“州城接太行”,或以某种物象(以“天文”为主)“连”、“通”、“接”、“近”某个地理名词,如“人烟北接巴”、“烟霭吴楚连”,或反之,如“家近条山云”、“帝乡北近日”。
再者,多以三个字(少数是两个字)的“地名”结尾,或以“地理名词+雨、云、树、草等自然风物名词”的结构领起或收束。如:“城边楼枕海,郭里树侵湖。”“县西函谷路,城北大阳津。”“六月襄山道,三星汉水边。”“江声官舍里,山色郡城头。”“竹里巴山道,花间汉水源。”“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山开灞水北,雨过杜陵西。”“故园江树北,斜日岭云西。”“微子城东面,梁王苑北边。”“秋山城北面,古治郡东边。”“折腰思汉北,随传过巴阳。”“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客厌巴南地,乡邻剑北天。”“剖符移北地,授钺领西门。”又如:“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半天城北雨,斜日灞西云。”“渭北草新出,关东花欲飞。”“渭北草新出,江南花已开。”“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弓抱关西月,旗翻渭北风。”“剑北山居小,巴南音信稀。”又如:“羞过灞陵树,归种汶阳田。”“小店关门树,长河华岳祠。”“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城头苏门树,陌上黎阳尘。”又如:“仙掌云重见,关门路再过。”“夜宿剑门月,朝行巴水云。”“梦暗巴山雨,家连汉水云。”“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那堪汉水远,更值楚山秋。”等。以上所列正如叶燮所讥:“后人行笈中,携《广舆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实高、岑启之也。总之以月白风清鸟啼花落等字,装上地头一名目,则一首诗成,可以活板印就也。”[4]平心而论,“地理名词+自然风物名词”的构句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如上举“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等联,即使连系全诗来看,艺术成就也是突出的。因此,前者还被胡应麟当作“嘉州壮语”,而与太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等名句加以并举[5]。问题在于,作者对于这种构句法,是否用之过频,是否能以变化出之,而且五律素以精炼著称,古人以为一字轻下不得,如果类此轻易繁复,为人诟病,似亦在情理之中。
此外,岑诗关于“梨花”一词的运用,多以“梨花开”指春光之始临,而以“梨花飞”喻春色之将老,也几成俗套。五律如:“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徒教柳叶长,漫使梨花开。”“自怜蓬鬓改,羞见梨花开。”“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眼看春光老,羞见梨花飞。”“一从襄阳住,几度梨花飞。”其中第四例和第六例下句五个字,近乎全同。五律之外,五古《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客舍梨花繁,深花隐鸣鸠”,七古《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送魏四落第还乡》“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基本上也是这种用法。
四则,诗篇结构上诗句、诗意的重复。五律的结构大概分为首联、中四联和尾联三部分。前人关于岑诗在结构上的雷同,或无言及,如前引许学夷对岑参五律仅言“句意多同”,而无关位置,或多注目于诗篇之首尾,而不及诗歌之中间部分,如上举王世贞云“岑参……诗语不多,而结法撰意雷同者几半”,叶燮评岑诗七古“起结意调,往往相同”。事实上,岑诗的雷同,表现于诗歌的中间部分绝不亚于首尾。对于五律而言,尤其如此。因为五律中两联出于对仗的原因,显然更需要雕琢和润饰。本文前举大部分例子,多出现于一首诗的中两联,就是明证。兹不另举。
岑诗五律在尾联的表情达意上,也颇有雷同。语句上,多用“知君”领起,如:“更作东征赋,知君有老亲。”“更奉轻轩去,知君无客愁。”“知君羁思少,所适主人贤。”“知君市骏马,不是学燕王。”“知君新称意,好得奈春何。”“知君解起草,早去入文昌。”“知君归梦积,去去剑川长。”“知君客愁处,月满巴川时。”或屡以居所“接近”出之,如:“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吾庐幸接近,兹地兴偏慵。”“园庐幸接近,相与归蒿莱。”或喜“作捕鱼郎”以偿隐遁之想,如:“江村人事少,时作捕鱼郎。”“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意旨上,则侈谈“白头”,如:“发到阳关白,书今远报君。”“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为报乌台客,须怜白发催。”“别君能几日,看取鬓成丝。”“关树应先落,随君满鬓霜。”“为报吾兄道,如今已白头。”“吾兄应借问,为报鬓毛霜。”“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遍言“梦”,如:“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北堂应久待,乡梦促征期。”“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知君归梦积,去去剑川长。”“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梦魂知忆处,无夜不京华。”“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莫道东山远,衡门在梦思。”“梦魂知忆处,无夜不先归。”广说“酒”“醉”,如:“秋来取一醉,须待月光眠。”“平明犹未醉,斜月隐书窗。”“遥知客舍饮,醉里闻春鸠。”“置酒聊相送,青门一醉眠。”“相逢贪醉卧,未得作春衣。”“青门酒楼上,欲别醉醺醺。”“高阳诸醉客,唯见古时丘。”“醉眠乡梦罢,东望羡归程。”“池前堪醉卧,待月未须回。”“相逢剩取醉,身外尽空虚。”“醉里东楼月,偏能照列卿。”“山公醉不醉,问取葛强知。”“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爱道“音信”,如:“相思难见面,时展尺书看。”“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双鱼莫不寄,县外是黄河。”“幕下多相识,边书醉懒操。”“单父闻相近,家书早为传。”“长安只千里,何事音信稀。”常诉“相思”,如:“别后能为政,相思淇水长。”“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江上舟中月,遥思李郭仙。”“心知别君后,开口笑应稀。”“怜君不解说,相忆在书题。”“思想不解说,孤负舟中杯。”“不惮烟波阔,思君一笑言。”
事实上,以上几种主题,前四种常常是互相生发的,如:“发到阳关白,书今远报君。”既说到“发白”,也谈及“书”信。“醉眠乡梦罢,东望羡归程。”兼酒“醉”与“乡梦”而言,“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则为“家书”与酒“醉”同语。再者,前四种,大多数也无非是对故乡或亲友一种更为具体的“相思”而已,这一点有时单从字面上亦可见出,如“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相思难见面,时展尺书看”。综合以上几点来看,岑诗五律于尾联诗意之单一,可见一斑。
此外,岑诗首联语句诗意上的雷同,虽不似尾联那么严重,但也是有的。诸如开篇常有类似的推许友人的话,如:“近县多过客,似君诚亦稀。”“当年最称意,数子不如君。”“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夫子不自炫,世人知者稀。”“时辈似君稀,青春战胜归。”再如,多久阻未归之叹,如:“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客舍见春草,忽闻思旧山。”“无事向边外,至今仍不归。”“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白羽绿弓弦,年年只在边。”“久客厌江月,罢官思早归。”
五则,整个诗句乃至整个诗篇情景、意象的重复。如《西河太守杜公挽歌(其二)》末句云“金印已生尘”,而《河南尹岐国公赠工部尚书苏公挽歌》末句复云“金印已生尘”,未易一字。再如“醒别酒”一句,五律《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分得苗字)》中云“池凉醒别酒”,《送刘郎将归河东(同用边字)》云“山雨醒别酒”,《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云“回风醒别酒,细雨湿行装”,而五排《送薛播擢第归河东》又云“雨气醒别酒”,四联作意,不外“雨气池凉醒酒”之旨,而撰构雷同如此,可谓蔑以加矣。
整个诗篇雷同得较多的,如《送薛彦伟擢第东都觐省》与《送蒲秀才擢第归蜀》,这两首诗皆押平声微韵,其中二、三、四句几全同,而第一首第六句“还家马若飞”与第二首第一句“去马疾如飞”之撰意,也大抵类似。再如《送崔全被放归都觐省》与《送江陵泉少府赴任便呈卫荆州》用典写景也颇多雷同,而“渭北草新出”一句则如出一辙。五律之外,岑诗的七古也颇有雷同之处。限于篇幅,这里仅略举几例。岑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白雪歌》)为人所熟知,但这首诗在用语造句方面,与他的《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实多重复,这一点从诗题上已略可窥出,后诗录如下: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此诗,第二联与《白雪歌》首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已启雷同之风。第五联与《白雪歌》“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此外,《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用语(尤其是韵脚)造意与这两联诗也有相同之处。第六联与《白雪歌》“散入球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则多有丛叠,只不过前诗在内容上进行了相应的缩写和置换而已,前者如“将军狐裘卧不暖”之于《白雪歌》上举四句中的“将军”、“狐裘不暖”,后者如“阑干阴崖千丈冰”之于“瀚海阑干百丈冰”,“都护宝刀冻欲断”之于“都护铁衣冷难著”,词虽略异,意旨却同在强调天气的寒冻。第七联与《白雪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也有同样的问题。总之,两诗之雷同,几乎占去了诗篇的一半。
岑参七古的雷同还表现在,开篇多以地名或“地名+人物”的对偶结构领起,如:“黎阳城南雪正飞,黎阳渡头人未归。”“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青门金锁平旦开,城头日出使车回。”“轮台客舍春草满,颍阳归客肠堪断。”“汉阳归客悲秋草,旅舍叶飞愁不扫。”“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山阴老僧解楞伽,颍阳归客远相过。”“妇姑城南风雨秋,妇姑城中人独愁。”“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等。再者,诗中常用飞鸟“绝”、“不敢来”、“不敢飞”以形容环境之奇险荒绝,也几成套语,如:“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穷荒绝漠鸟不飞。”等。最后,类似“春去秋来不相待”和“秋月春风不相待。”“斗酒相逢须醉倒”和“故人相逢耐醉倒”的重复,以及诗篇末尾多以某种意愿作结,如:“水底鲤鱼幸无数,愿君别后垂素书。”“请君时忆关外客,行到关西多致书。”“到家速觅长安使,待汝书封我自开。”
有关岑诗多雷同的原因,前人似皆无论及,兹结合其创作,略析如次:第一、才气不如李杜等大诗人。虽说,岑参也常被评家目为“大诗人”[6]或“唐诗巨擘”(元代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而“与杜公相颉颃”,不可否认的是,他与李杜等一流诗人,即使是同时的王维,都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陆游称其“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未免有所偏爱。第二、缺乏自觉的批评和创作意识。众所周知,李杜等人对前代文学遗产有着广泛的批评和汲取。反观岑参,从现存文献来看,很难见出他对前代文学有什么系统的见解和总结。单论创作,其取径显然也不如李杜等一流诗人宽广。第三、所存诗作、集子未经删改整理。杜甫曾自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7]620,又云“新诗改罢自长吟”[7]853,可见作诗往往需要句锻字炼,而且不惮修改。中唐李贺的“呕心”之作[8],贾岛有关“推敲”的故事[9],也都说明了这一点。笔者虽不提倡苦吟,但作诗如岑诗中的部分诗歌,一味流于率易重出,似亦非可取之道。再者,中唐以后,诗人常有自编诗集的习惯,如白居易、元稹生前手编的《白氏长庆集》、《元氏长庆集》等,当中自不免稍加删汰整理,现存岑集,为岑参后人所辑,显然也没能经过这样一道程序。第四、题材较为狭窄、单一,缺乏沉潜之什。现存岑诗172首五律中,大多数为寄呈、酬和、送别、宴题、招寻、挽歌之作,其中仅题面上标明为“送”的送别之作就有79首,这些诗多为送友人上任、归乡、还京而写,几占全部五律诗的一半,其题材之局限,可以想见。第五、应酬之意多,真情实感少,也就是王世贞说的“才甚丽而情不足”[2]175。与杜甫同类题材的用情深挚相比,岑诗的部分篇章确乎有为文造情之嫌。这一点与其诗歌题材的单调,而多集中于送别、挽歌等应景、应酬之作,也有一定的关系。第六、押韵上,有意无意地用一些韵字不多的韵部,而这些韵字通常又集中于某几个字,从而导致诗意、语句的重复。如岑诗172首五律,18首“微”韵诗中,用到次数最多的是“归”、“稀”、“飞”、“衣”四个韵字,它们分别被使用了18次、17次、16次和15次,也就是说,18首诗中几乎每一首都各有一个韵脚为“归”、“稀”、“飞”和“衣”的字,类似这样密集地使用某些韵字,造句方面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加以变化,势必也会带来词语和意象的雷同。
[1]施补华.岘佣说诗[G]∥丁福保.清诗话: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84.
[2]王世贞.艺苑卮言校注[M].罗仲鼎,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
[3]许学夷.诗源辩体[M].杜维沫,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57.
[4]叶燮.原诗[G]∥丁福保.清诗话: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84.
[5]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1-72.
[6]刘克庄.后村诗话[M].王秀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62.
[7]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8]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2265.
[9]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廖德明,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26.
[责任编辑海林]
I206.2
A
1000-2359(2012)02-0209-04
张培阳(1982—),男,福建惠安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代诗歌和格律研究。
201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