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大背景下中国建筑形式的变迁

2012-04-13 21:07:53李伟佳刘韦伟
四川建筑 2012年1期
关键词:建筑师消费建筑

李伟佳,刘韦伟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建筑可以说是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一个时期的建筑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射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实力、文化水平、知识结构和审美情趣。

1 “长寿的”中国传统建筑

关于中国传统建筑,林徽因先生曾经概括:“中国建筑为东方独立系统,数千年来,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虽然在思想及生活上,中国曾多次受外来异族的影响,发生多少变异,而中国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竟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形成一个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系统。”可见,数千年中,中国的建筑没有随着无数次改朝换代而有所改变,中国的建筑始终如一:有小变化无大起伏。

2 20世纪的中国建筑

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传统建筑受到了外来殖民建筑的冲击,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中国建筑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建筑师也在不断的研习中摸索中国建筑之路。

2.1 “弱势起步”的中国建筑

20世纪之初,殖民者在中国的沿海城市建设了一批租借地建筑,为了与中国表示友好,外国建筑师以中国的宫殿、庙宇为蓝本,设计建造了“中国式建筑”。如北京协和医院、武汉大学等。与此同时中国的第一代优秀的建筑师,如梁思成、吕彦直、杨廷宝等建筑师在西方学院派教育的背景下思考中国的文化本位,为的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建筑,于是出现了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海市政府大楼等具有“中国固有式”的建筑形式。

2.2 “内发自生”的中国建筑

20世纪50~70年代,共和国成立,中国进行计划经济策略,这个时期的建筑是政治意志、民族自豪、群众力量的综合。现代建筑适出的同时也不拒绝西洋古典或苏联模式,建筑作品具有折衷性。

北京和平宾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建的第一座宾馆,是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师杨廷宝先生设计的。和平宾馆外表简洁、大方、朴素;设计保留了古树、古井和四合院;巧妙利用地形环境:“过街楼”巧妙地贯通了前后院同时解决了用地局促的交通问题。体现了建筑功能与时代性融成一体。

2.3 “繁荣创作”的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了新时期的大门,改革开放的春风也为激情澎湃的中国建筑师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这一时期的建筑既带有传统色彩,又具有西方建筑话语中的后现代、解构主义的痕迹。

香山饭店是华裔美国建筑师贝聿铭先生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件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巧妙结合的艺术品。

3 “消费文化”下的现代建筑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频繁创新,各种文化思潮象潮水般涌入的现代,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不断地碰撞。建筑,它已不再只是建筑师思考的问题,而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它同时承载了艺术和商品的价值。

3.1 多元的“消费文化”

现在的消费社会是有别于以往的消费方式的社会。在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产品是一种消费性商品,社会或者企业生产出什么,人们就消费什么。现今,随着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人们已经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追求一种精神上的高品质。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赢得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生产者不断让产品出新出奇,采用各种“包装”方式。不仅如此,还可以为消费个体“量身定做”甚至提供条件让其“DIY”。卖方市场转变为了买方市场。在这种趋势下,商品也在慢慢通过提升其“美”的价值使其变得越来越“艺术化”。这在一定条件下就形成了一种“消费文化”。

这种“消费文化”是符合消费者需求、大众审美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现在的建筑也不再只是提供吃住及特定单一需求的场所了。为了满足消费者多元的消费需求,建筑也在不断地增加和完善自己的功能,介入社会职能,参与社会生活。建筑变成了满足城市生活的“综合体”:大型写字楼里综合了办公空间、图书馆、健身房等。商场除了购物外还融合了影院、餐饮,甚至与地铁站出入口这类交通空间连接。

相对于建筑的功能和结构而言,人们更愿意为直观、感性的外观买单。于是,建筑就贴上了诸多“文化”的标签即“风格”,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审美选择;增加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的中式建筑;满足人们猎奇另类生活方式的西式建筑;聚时尚前卫气息的现代建筑……建筑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文化的消费产品。

3.2 “消费文化”下的建筑创作

消费社会的大众,不是少数精英分子,而是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年龄段的民众。他们有着不同的消费习惯、文化信仰和理解,正如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一直就是两个同时存在的美学命题。在现代这样一个时时刻刻被新思想、新理念充斥着,国内外文化碰撞的年代,外国建筑事务所、建筑师的作品越来越多,社会的文化形态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建筑的审美受到了大众审美的挑战。

3.2.1 K标的流行——品牌效应

K标是指KPF式的高层形式标准图集。KPF不仅被建筑界的专业人士熟知,就连一些普通百姓也能认出KPF风格:镂空檐口;立面虚实墙面的碰撞;扇形架子。这些元素不断出现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建筑形式中。它的风格构成很简单,理念也并非新颖,但却利用新技术,通过组合各种建筑语汇,满足了企业和开发商对于标志性、时代感的想象以及目前大众的审美,进而在世界范围的消费社会中流行。

然而,随着由于其手法过度的普及而流于庸俗,其形式也因不能再满足大众对新颖、个性的追求而逐渐被替代。

3.2.2 中央电视台CCTV新总部——视觉挑战

CCTV新总部方案的确定,使得库哈斯成为中国最富争议的建筑师。CCTV的建筑形式,打破了传统高层的形式,挑战了建筑消防和结构规范。这座建筑“奇观”毁誉参半,但无疑对中国建筑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的设计者库哈斯认为,“现在的城市,整体形象已经被割裂,新建筑不能受控于传统建筑形式”。认为,“城市中的建筑形式代表的都是消费的欲望,城市就是欲望的约会。不断地创造新奇的形式,引领时尚,满足城市更新的需求及大众的消费愿望。”CCTV大楼之所以最终能矗立在中国北京的土地上,这无疑是“消费文化”下的产品。

3.2.3 扎哈·哈迪德——个性张扬

广州歌剧院中标方案“圆润双砾”使得哈迪德成为备受中国建筑界瞩目的国外建筑师。其方案造型自然、粗野,充满张力。哈迪德在这个设计中的概念源于抽象了的自然形态,独具一格的建筑形象以及周遭模仿自然沙地形态的环境景观与日益发展的珠江新城区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对话。作为先锋建筑师之一,她认为“建筑不在意味着试图模仿毗邻的物品,使得看上去达到一种和谐;而是创造一种新的观念,使下一个建筑有不同的语境。”她是这个时代成就的著名建筑师,在这个张扬、追求个性、不拘一格的年代,哈迪德的建筑风格势必会受到追捧。

3.2.4 中国建筑师的回应

中国的建筑讲求统一,一直是以体现集体力量的模式发展的。在消费文化下的今天,已经没有长久的流行,有的是时尚、与众不同。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建筑开始有意识地创造适应市场消费的建筑形式,建筑理念成为了支撑建筑形式的理由。建筑虽充满了争议但却富有活力。中国建筑师用自己特有的新奇性,融合地域性、传统文化、新科技来回应“消费文化”下的建筑需求,SOHO现代城、长城脚下的公社、福建下石村的“桥上书屋”等,他们以自己的原创性将中国本土文化和时代气息很好的融合于其中。

4 结束语

在中国的土地上,有标准又模式化的,也有另类的,还有充满张力不拘一格的……人们一边追捧着,一边批评着。中国建筑一路走来,在一波又一波的建筑思潮中,中国建筑师已逐渐意识到无选择的接受和模仿只能丧失本土文化,还有可能会被下一轮的潮流所淘汰。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来反思现代文化、建筑的走向,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新的建筑文化。

[1]薛求理.建造革命[M].水润宇,喻蓉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中国现代建筑史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林娜.建筑中国六十年[J].建筑师,2009(6):152-160

[5]王建国.杨老建筑生涯中的民族情结[J].新建筑,2001(6):13

[6]张妍.消费主义时代的建筑行为[J].山西建筑,2004(8):57-58

猜你喜欢
建筑师消费建筑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建筑的“芯”
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当建筑师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