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夺先,高 朋 ,慈艳艳 ,徐 艳
(1.中国社科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2.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我国淮河流域乡村庆生仪礼的调查研究
——以淮南市四个村庄为例
汤夺先1,2,高 朋2,慈艳艳2,徐 艳2
(1.中国社科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2.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淮河流域有着独特的地理坏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出生仪礼,庆生仪礼是最具符号特色与人文情怀的组成部分。依托对淮南市四个村庄的田野调查资料,系统呈现庆生礼仪的重要仪式性活动如报喜、洗三、满月、抓周、坐月子等,并阐释了其符号意义与文化内涵。认为城乡二元体制、传统观念、趋利避害心理和庆生礼仪的功能是庆生礼仪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而经济发展、医疗科技进步、观念更新是其发生变迁的原因。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保护,具有强化社区文化认同的功能。
淮河流域;出生礼;庆生礼;核心仪式呈现;传承与变迁
淮河是我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淮河在给沿岸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亦经常泛滥,使沿淮地区的人们饱受其扰。生存和发展问题逐渐彰显,引起沿淮人民对于新生人口的重视,基于环境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育文化尤其是出生礼仪式。出生礼作为生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婴儿得到社会地位和社会意义上认同的礼仪,是一个亲缘社区接纳新丁最隆重的仪式,其在淮河流域人们的繁衍生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庆生礼仪作为出生礼仪的核心内容,其对于人们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来,孕育期的种种习俗,是在为婴儿的诞生做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随着婴儿的呱呱坠地,一系列的诞生仪礼才算正式开始”。①立潘:《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页。笔者依托对淮河流域沿岸重要城市淮南市 “湖村”、“五家村”、“张村”及“毛村”(湖村位于焦岗湖上,以水为生,系典型的船民;五家村和张村是较传统的村庄;毛村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交和的村庄)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小型座谈会、个人生活史等方法获得的第一手田野资料,借鉴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展示并剖析淮河流域乡村庆生仪礼的现状及其变迁,借鉴相关理论知识对庆生仪礼的核心符号和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并对庆生礼仪得以传承与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学者批评指正。
钟敬文先生认为,诞生礼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的内容,而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②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页。庆祝生子这种庆生仪礼既含有为新生儿祝吉祈福的意义,也有为产妇驱邪避祸的神秘色彩,但主要是以前者为主。庆生礼仪在整个出生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淮河流域乡村庆生仪礼就是由一些核心符号组成的仪式性活动。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指出:“我主张的文化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符号学(Semiotic)的概念……我以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①[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人类行为被视为……象征性举动,就像言语中的发音、绘画中的颜料、书写中的线条或乐谱中的声音。”②[美]杰里·D.穆尔:《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欧阳敏、邹乔、王晶晶译,商务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页。文化符号学研究主要的作用在于帮助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观念世界的解释。通过对这些仪式性行为进行呈现,发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核心符号的意义是研究的使命。
报喜是一种重要的宣告性仪式。一般情况下,小孩的父亲要向岳父家及其他亲戚家报喜,所携带的礼物常暗示婴儿的性别,如连云港一带以“喜蛋”的数目为标志,若生男用单数如八十九、九十九等等,若生女为双数如五十六、六十六等。产房或临街门口挂红布,桃枝等物,表示婴儿降生,向乡邻报喜。这一习俗产生很早,《礼记》就有生男“设弧于门左”,生女“设帨于门右”的记载。③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页。据《淮南市志》记载,女子生第一胎孩子的第三天,丈夫要送红鸡蛋到岳父家报喜,生男孩送100个红鸡蛋,表示“十全十美”;生女孩送99个红鸡蛋,表示“美中不足”。④淮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淮南市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据我们在淮南市四个村庄的调查,淮河流域有些地方并没有挂布的报喜习俗,而是以送红鸡蛋报喜的方式为主。在焦岗湖上的湖村,小孩出生三天或者六天以后,由孩子的父亲带着红鸡蛋去报喜,生男孩给十二个鸡蛋,女孩有时候就给六个。在陆上张村一位姓张的大爷说,生了以后如果是男孩就送红鸡蛋给姥姥家,如果是女孩就送绿鸡蛋。而在五家村,生女孩则带小母鸡,生男孩带小公鸡进行报喜。
“洗三”是家庭庆贺添丁进口的仪式,也是标志新生儿脱离母体降生人世的象征性仪式。⑤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页。“洗三”应该包含两个过程。一个是对新生儿的洗浴仪式,如用热水浸泡艾叶、花椒等,由老年妇女为婴儿擦身;另一个是亲戚朋友来为新生儿庆生,带来礼品,如红糖等,婴儿的父母则要设宴款待。
第一次洗澡、洗头、擦摸等礼仪之类尽管有卫生健康目的,但似乎同时亦为净化礼仪,属于与母亲分隔礼仪之类。⑥[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张举文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1~42页。对于孩子出生三天洗澡的问题,湖上没有洗三的风俗,给小孩洗第一次澡的时间根据孩子出生的时间、地点而有所不同,比如,在医院里,医生给新生儿洗澡;而在家里,则得满月才能洗。主要原因是小孩太小了,尤其在冬天,怕冻出病、吓出病。在陆上,孩子出生以后第三天,接生婆来拿钱的时候把他的脐带剪掉,然后用点水洗澡,且孩子的奶奶必须在场。
对于亲戚朋友来为婴儿庆生的仪式,有种独特的说法是“送奶糖礼”。据《颍上县志》记载:“3-12天内,向外祖家报喜,外祖家备鸡蛋、老母鸡、油条和孩子的小衣帽、包被送来,叫做‘送奶糖礼’”。⑦颍上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颍上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436页。显然,这一仪式性活动主要是由孩子的姥姥家通过赠礼的方式来完成的。江淮还有一些地方的“洗三朝”不是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而是在第六天、第九天或第十二天。⑧王焰安:《江淮传统庆生子习俗说略》,《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据《淮南市志》记载:“女子生产的第十二天,娘家的母亲让家人担着彩礼到女儿家。彩礼有红糖、馓子、鸡蛋、老母鸡,还有童衣、童帽、童袜、披风、童车等。娘家送的老母鸡叫‘抓毛鸡’,不许自家杀吃。”⑨淮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淮南市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据调查,湖村的小孩出生六天或者12天,一般12天比较多,娘家人来送鸡蛋、馓子、老母鸡、小孩睡的床、给小孩买的衣服之类的。陆上,“送奶糖礼”以前主要送鸡蛋、馓子、老母鸡等,现在送的内容更加丰富,有送摩托车的,也有送电视、汽车的。“送奶糖礼”在小孩出生12天进行宴请是有缘由的,据说十二谐音“拾儿”,意为拾来的孩子容易养大;另外,从更加实际的情况出发,婴儿出生后的几天,生孩子父母都会很忙,放在十二天宴请亲戚好友,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婴儿“洗三”仪式中,不仅送的物品越来越贵重,而且人们习惯于在饭店招待“送奶糖礼”的亲戚们,一方面是饭店显得郑重和正式,另一方面是饭店方便快捷。有些地方还流行回礼的说法,即亲戚朋友带来的鸡蛋、馓子、红糖等要回一部分给亲戚朋友,而不是尽收。①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983页。法国著名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认为:“交换与契约总是以礼物的形式达成,表面上这是自愿的,但实质上,送礼和回礼都是义务性的。”②[法]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中国人历来讲究礼物的交换,“来而不往非礼也”,礼物彼此交换,感情才能进步。美籍华裔人类学者阎云翔在谈到礼物的规则时说:常人总是以互惠的方式与他人往来,这种互惠以长期的赠礼、受礼和回礼的义务为特征;第二个规则是无论在亲属意义上还是在社会意义上,随礼不能打破现存的社会地位等级体系。
满月,是婴儿长到三十天所行的仪礼。满月对于初生婴儿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满月仪式带有使小孩走出家门进入乡里社会的意味”。③[美]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通过这一天的相关仪式性活动,婴儿比较适应了离开母体之后的新的生存环境,开始正式得到一种社会人的身份,其主要表现就是有了名字和庇护者;同时对于母亲而言,其坐月子结束,身体基本康复,可以更多地走入人群中,有了更多的活动自由。淮河流域的满月礼大抵包括起名字、剃胎毛、认老干爷、送礼庆祝四个仪式,这些仪式可能在满月这一天集中完成,有些仪式比如认老干爷可能会在孩子满月之前完成。涉及切割某物的礼仪通常为分隔礼仪,特别是第一次剪发、第一次刮头,以及第一次穿衣服。命名、仪式性哺乳、第一颗牙、浸礼等,则为聚合礼仪。⑤[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张举文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3页。显然,新生儿满月礼中包含着聚合礼仪与分割礼仪,但都包含着对新生儿未来健康成长的祝福。
淮河流域的村庄在满月这一天,当事人家里会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庆祝,当然亲戚朋友也会送上红包或者礼物,大家围着新生儿不停的说笑逗弄,到处洋溢着喜气热闹的气氛。正如结婚时喝完喜酒要给大家发喜糖一样,喝满月酒也要给客人发红鸡蛋、花生或者挂面,同大家分享喜悦。但在水边与陆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据《淮南市志》载,女子生产满月后,娘家要接女儿和婴儿来吃“满月饭”。生男孩,28天娘家来接,生女孩,30天娘家来接。在娘家住一天,次日回家。⑥淮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淮南市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与淮南地区不同,安徽淮北的风俗叫“走月”,即不是在家中举行祝福仪式,而是走出去。比如太和县,婴儿满月,外婆家提前一两天将母婴接去住“满月”,返回时,给婴儿绞头鸡(将鸡头上的毛剪去一点,此鸡只许养,不许杀吃),取吉祥之意,如产妇娘家无人,满月时,由娘家近房叔伯将婴儿抱去住半天,俗称“挪窝”,谓可使婴儿健康。⑦安徽文化史编纂工作委员会编:《安徽文化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4页。
起名字是一个重要的仪式,无论是渔村还是农村,给孩子起名字都遵循一个原则即起名字要按辈分来,一般起名多选择吉祥、富贵的字眼。这反映了人们对于亲情伦常的重视、对家族延续的感情以及对孩子美好未来的预期与祈祷。但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区别,湖村一般不单独起乳名(小名),我们调查中发现生活在船上的人都没有小名,而只有学名或者大号。这与我们惯常的做法有点不一致,通常民间多选取贱名以求免灾且易抚养长大。陆地上的农村则延续了这一传统,给那些比较难养活的孩子一般起个癞名或者贱名,比如“狗剩”、“铁蛋”之类的。
头发在新生儿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许多地方做满月时都要庄重地为小孩第一次剃头,俗称也叫铰头、去胎发,由舅舅主持。”⑧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据《淮南市志》记载:“婴儿满月后,婴儿的长辈要择吉日良辰给婴儿理发,名曰剃满月头。理下的头发,揉成小团,收藏在墙缝中,不许随意扔撒。”⑨淮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淮南市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一旦满月的时候忘了给孩子剪头发,就要留着到六岁时再由他舅爷来剪。若满月那天没剪头发,到六岁之前这段时间内一旦剪头,过去的习俗认为可能会给孩子的舅舅带来潜在的危险,俗称“灭舅爷”,因此当地人若误了理发日期就把头发留下来直到孩子六岁。当地人把留下来的头发叫做“毛头”、“胎毛”,很多小男孩头发留得像女孩,这种头型被当地人叫做“歪毛子”(在耳朵两侧扎的小辫)或者“鸭尾巴”(后脑勺处留的小辫),到了六周岁时的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那天,由舅爷拿着剃头的剪刀,象征性地剪上三剪子,其余的剃头工作由理发师傅来完成。据调查,剃下的胎毛等孩子结婚的时候要塞到他枕头里面珍惜保存。毛发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可能与人们观念中的 “身体毛发受之父母”有关。当然,舅舅在其中充当了必不可少的角色,这与中国高度重视舅权密切相关。此外,还有家长给小孩故意保留胎发的,叫做“奶奶拽”、“龟龟尾”,一直留到六岁或者十二岁,到时候理发师就给剃了。胎毛要全部推掉,找个红绳子拴起来,挂在房屋(卧室)门上。现在不是收藏在墙缝中,而是挂在房屋门上,但一样不许随意丢弃。显然,头发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孝经》中曾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可见古时候人们对头发就极为看重。剪胎发行为初看是违背这一思想的,但剪胎发不同于剃胎发,并不是把头发剃光,而是对孩子从娘胎里带来的头发进行修剪整理,这反而说明了人们对胎发的重视,而且剪下的胎发都会被家人仔细收藏起来,当作孩子一生的纪念。挂在卧室门上的胎毛,一直要挂到人死去,这里其实就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一定的文化意义,“身体毛发受之父母”,胎毛作为婴儿出生时的携带物,具有非同一般的象征意义,挂在卧室门上一生,象征的就是能健康长寿。同样,对孩子留下来的头发予以命名可以看出生活环境对当地民俗的影响,湖上留下的胎发叫“鸭尾巴”,陆上的叫“龟龟尾”这是以两种动物作为参照物,湖上渔家都养鸭子,而龟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
认干亲是我国流行的一种仪式性行为,主要基于孩子自身身体因素而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庇护者的一种做法。淮南当地人把这种行为称为“认老干爷”。一般发生在那些经常生病、不好养的小孩身上,让他们过继出去认老干爷。认老干爷前,要找个算命先生看看,判断孩子是否有什么灾病,需要认个什么人作为老干爷,以便对小孩将来生活、前途有利。一般找那些儿女双全的人来担当孩子的老干爷,另外跟自己关系好的人以及替自己抱冬瓜、抱娃娃来帮助求子的人也可以可被认作老干爷,孩子管老干爷叫爸,管自己的爸妈叫“舅”与“妗子”,或者要称呼自己的妈妈为“姨”,称爸爸为“叔”。笔者认为认老干爷的说法,目的是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好养活。据访谈资料,“喝满月酒那天,娘家亲戚能来的都来,‘老干爷’也来。这一天,‘老干爷’要被‘收拾’,也就是戏弄‘老干爷’,要用牛兜嘴戴到‘老干爷’头上,用驴袋子将‘老干爷’绑住,对于‘老干爷’来说,力气大者,可以逃之夭夭,力气弱者就要被收拾一番,为孩子满月酒热闹气氛,活跃场面。此外,孩子体弱的也有认‘长腿老干爷’,就是在外做生意的‘老干爷’,这种‘老干爷’可以带走小孩儿的疾病,给孩子求得健康。”“老干爷”也是一种符号,本身认老干爷就是因为婴儿出生后经常生病,不好养活,“老干爷”这个文化符号象征的就是能够带走婴儿身上的疾病,能让婴儿健康长大的意义。戏弄“老干爷”也是淮南地区最具特色的庆生习俗之一。
孩子过完满月之后,不少地方还有“百日”这一仪式,也有的地方称为“百岁”或“百天”。按老年人的说法是小孩满了一百天之后就好养好带了,百天之后小孩就少病少灾,夜里不哭不闹,一切都正常,所以要庆祝,而另外一种比较普遍的含义则是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因而百日的时候所赠婴儿的物品也都与长寿相关。过去百日的时候要婴儿要穿百日衣、戴百家锁,取的是“托大家的福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意思。淮河流域的人们生性朴实,豪放热情,百日衣、百家锁等更是不在话下。《淮南市志》详细介绍了其中细节。其一,百家米。有的婴儿生下后,常常生病。家长为了孩子身体健康,拿着瓢和布口袋,到村中挨家挨户地向邻居求米,求够百家米后用来熬粥给孩子吃,可以除病消灾,永保平安。其二,百家衣。百家衣的做法和意义与百家米相同,不同的是把求来的百家补块缝在一起,做成衣服给孩子穿。其三,百家锁。为保孩子平安,孩子家长向村中人家求赏“赠金”,用求来的百家“赠金”购得白银,给孩子打造银锁套在脖子上,以求无灾无难,长命百岁。按照钟敬文先生的解释,这种仪式有“将小孩带入亲友之中,依靠众人养护的含义”。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页。乌丙安先生认为,百岁是祝长寿的仪式。②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新版),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15页。我们认为,百岁仪式则包含了这二种内涵,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实现一种加深感情和凝聚力的作用。
现今淮河沿岸的人们已经不再一定要求百家米和百家衣,但百日的时候娘家人还是会给婴儿买上长命锁和银镯子,锁上刻有长命百岁或长命富贵等文字。年轻的父母们会带着孩子去拍百日照做纪念,保留孩子的纯真时刻。过百日的习俗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过去人们认为有了百家的祝福孩子就能长命百岁,而现在年轻的一代们则不再信奉这一做法,他们并不认为百家的祝福就能保佑孩子,若想孩子平安长寿,自然还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尽管过百日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但其中包含的长辈对孩子浓浓的关爱是不变的。
周岁生日,可以看作是小孩诞生礼的最后一个高潮。这一天特别要举行检验小孩天赋和卜测未来前途的“抓周儿”仪式。孩子穿上新衣后,将糕点果品、文房四宝、书籍玩具、秤尺刀剪等物品放置席上,让小孩坐在当中,任他伸手去抓,人们相信,小孩抓到的第一件东西就代表了他日后的志趣,在士农工商各业中可能从事哪一种行业。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
据《淮南市志》载,婴儿满周岁的时候,爷爷或奶奶,选择良辰吉日给婴儿举行抓周礼。抓周时,桌子上面放书籍、文具、玩具、食物等物品,让婴儿到桌前随意抓取一种东西。这就叫“抓周”,抓周这天,叔叔舅舅、姑姑姨娘等亲戚都给孩子买些衣服和其他礼品相赠送。②淮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淮南市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这也属于典型的聚合性仪式。调查中,湖村的刘老汉说,现在有抓周,过去没有。抓周的时候,一般自家的亲戚会到场,放些笔、本子、书、吃的什么的,给小孩抓。虽然他们生活在船上,但是小孩抓周的那些东西里并没有与捕鱼有关的东西。吃的东西一般是放鸡蛋,没有鸡蛋的时候放鸭蛋。抓到纸笔本子说明孩子喜欢上学,抓住鸡蛋说明孩子好吃。过去没有条件的时候也没有“抓周”这一说法,反而是生活条件好了,“抓周”才出现了,寄托着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深切期望,而不再是像以往一样只能世代在船上依靠打渔辛苦过活。在农村也有抓周的仪式。访谈文化局尹局长了解到,抓周时候,有本子、笔、鸡蛋、钱、糖果、馒头、刀、枪等,其中前四个是必不可少的,分别代表着孩子长大以后有学问、爱吃嘴和财运好的象征。这种抓周的方式,一方面是为了寄托希望,另一方面能够借着抓周的名义亲戚朋友们能够聚会。
过去的抓周还讲究性别上的差异。《颜氏家训(风操篇)》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现在的抓周已经没有男女的区别;另外,抓周所用的物品随着历史变化,有着明显的时代色彩,古代抓周的基本用品有笔、墨、纸、砚、刀、剑、戈、矛、官帽、诰敕、印章、经书、算盘、针线、农具等,现在的抓周物品变化比较大,随着时代的变迁,刀、剑、戈、矛、官帽等等物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信用卡、计算器、手机、鼠标、地球仪等现代化用品,甚至还专门制出了一套抓周用品——抓周乐。③洪咏梅:《“抓周”漫谈》,《寻根》2009 年第 5 期。可见,现在的抓周在抓的物品上与古时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古时的很多物品,像刀剑戈矛等已经无处可寻,取而代之的是手机、鼠标等现代性物品,也更能切近人们的现实生活,能更好地预测自己孩子的未来。
当然孩子并不一定会沿着他们在人生之初所抓之物的路径走,他们的未来也不见得就会成为抓周时所预测的那样。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自然也不会相信这种迷信的做法,举行抓周之礼,成为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中我们也看出了父母对孩子的舐犊之情,对孩子寄予的深厚期望。或许正是父母的这种情感才是抓周习俗长久以来流传不衰的主要原因。
坐月子是庆生仪礼中唯一一个与产妇密切相关的仪式,是妇女产后调养恢复的重要方式,它是妇女产后健康护理的传统知识实践与信念系统,也是女性在男权框架下维系知识特权、彰显自身地位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母亲的身体养护好了,才能更好地照顾新生儿,以便传延家庭的香火,最终实现了对自身权利的捍卫以及对自身地位的维护。
一般情况下,产妇在生产后的一个月内不能做事,不能出门,由家中年长的女性等人来专门照顾,叫“坐月子”。这期间婴儿须紧傍在母亲身边,不能被抱出户。④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湖村刘大爷的儿媳妇生第二个孩子坐月子的时候是在船上,由于不是剖腹产,身体恢复比较快,再加上家里的人都很忙,很快就下地干活了,根本没有坐满一个月。坐月子期间,也有很多禁忌,包括饮食禁忌、行为禁忌与环境禁忌,比如,不能吃生冷食物、不能洗澡碰冷水(要等到出月子之后到澡堂子洗)、不能刷牙梳头、不能外出见风等。怀孕坐月子期间,亲姐妹和妯娌来看看给点钱或补养品等。可见,对于坐月子,原来没有条件的时候,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像是湖上以打鱼为生的刘氏一家基本上女主人在家生完孩子后一样要干活,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坐月子一说,这是生活条件所限制的。在农村,对产妇的照顾比较周到,且有很多禁忌和讲究。比如,毛村朱奶奶儿媳妇生小孩时,朱奶奶都是照顾她们坐月子,同时还负责做饭、洗尿布等。娘家一般在月子之后来看望。坐月子的时候不能吃调料,例如,八角、辣椒、水果等,也不能碰凉水,老辈留下来的月子期间不能到别人家做客的习俗仍然没有改变。
显然,坐月子期间的种种禁忌限制实际上彰显出对产妇爱护和珍视的关怀之意,通过坐月子这一极具地方性知识的实践活动,满足了产妇对物质以及爱和亲情等心理情感的需要,为产妇营造了一个爱的关系空间,这个空间既规训了女性的身体和生活,同时也进一步塑造和巩固了中国特殊的家庭伦理关系和礼制观念。坐月子的仪式性活动稳固了婆媳之间的亲情,融洽了家庭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得妇女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获得了足够的自我控制权力,强化了妇女之于家庭的重要价值。
对淮河流域四个村庄庆生礼仪的调查显示,报喜、洗三、满月、抓周、坐月子的庆生礼仪的主要元素得以传承和保存下来,不管是渔村还是在农村都有保留。但是庆生礼仪某些核心仪式的变迁和遗失也不容忽视,例如“洗三”习俗的改变、“百天”习俗等变迁或遗失。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安徽沿淮地区的庆生礼仪也发生着变化,但仍然有部分传统的因素被保留下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自中国1958年实行户籍制度以来,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就一直发挥着作用,直至今日也没有被完全打破。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形式,这种来自体制层面的限制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农民限制在农村狭小的空间里,无法与外界开展足够的互动,无法获得外界更多的信息。缺少外界的刺激,人们仍然按照传统习俗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很多旧有的传统习俗被保留下来。
其次是传统观念的制约。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遗失,例如,满月若不剃头则要留到六岁让舅舅来处理等看来没有什么道理,今天仍然在很多地方延续着。虽然当前城乡之间交流的日益加速、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加上人们流动获得的城市体验或经历有助于开阔农民的视野,但是却无法很快打破农民坚守了一辈子的传统观念。在这些根深蒂固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不愿意去接受那些新鲜的东西并对某些传统习俗进行改变,导致很多传统的庆生习俗被保留并不断延续。
再次是趋利避害心理的影响。人们内心中存在的趋利避害投机心理是庆生习俗某些元素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例如“认老干爷”可以保障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等等,这些习俗的实际效应也许并没有很大,但是反映出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人们有选择性地保留某些对自己有利的仪式。
最后是庆生习俗自身具有一定的积极功能。庆生仪礼中的某些仪式,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性,有利于人们保存生活的希望,因而得以保留和传承。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渡(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①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里夫—布朗认为,仪式对于原始民族来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②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淮河流域庆生礼仪的某些仪式对于维系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群体心理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抓周可以满足人们对孩子未来预测的需要,其他一些仪式都是为了为孩子成长祈福等。因此,一些习俗因为其自身具有功能而被传承下来。
经济的发展是最主要的因素。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它的产生总是受到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即民俗产生于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之上,超越经济基础的民俗是不可思议的。①陶立璠:《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村经济和农村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必然会对社会风俗起到一定的制约或推进作用。比如,“送奶糖礼”以前送的就是鸡蛋、馓子等等,现在送的是电器、汽车等;“坐月子”者以前产后马上要干活,现在是婆家来人照顾;“抓周”以前就是放纸笔、刀戈等,现在放的是计算器、鼠标等等。这就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变化。同样,家庭条件不同也使得出生礼仪出现很大的差别,比如,条件好的家庭会为孩子举行“满月”、“抓周”,并宴请宾客;条件差的家庭就会考虑经济因素而简化仪式。
医疗科技的进步是关键性因素。一个新生命的出生与成长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在过去的农村,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以及医疗水平的低下,婴幼儿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非常重视孩子的出生与后天成长,希望通过举行很多仪式性活动为孩子的顺利健康成长祝福祈寿。伴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医院由医生来接生,而不是由接生婆来接生。虽然安全性得到提高,但是也使得以往的一些习俗“被变迁”,例如以前的胎盘处理都是有讲究的,现在医院一般就把胎盘留在医院处理,仅仅保留了科学性,失去了其文化内涵。
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内在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而发生的观念的变化,使得人们对庆生礼仪的认识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很多传统甚至迷信的观念正在逐步消失。例如,认老干爷的传统,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而慢慢遗失。人们观念中逐渐重视优生优育,要求孕妇去医院生产、调理身体,而产妇坐月子的习俗也逐渐变得现代化起来,一些产妇开始雇佣月嫂照顾自己,坐月子期间的某些禁忌正在被故意遗忘。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强调,通过仪式,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形式而融合起来,变为同一世界,而他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②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我国人类学家王铭铭指出,对于人类学者来说,神灵信仰和仪式构成了文化的基本特质,也构成了社会形貌的象征展示方式。③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可见,仪式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个群体的重要意义。出生礼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事像,作为一种重要的通过性仪式,其内容体现出一个区域一个群体对于自身人口发展与种族繁衍的重视程度,其传承与变迁情况关系到人们对于生命认识的变化。
通过淮河流域庆生仪礼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婴儿出生之后举行的若干祈福性与庇佑性仪式足以体现出当地人对于后代的重视,体现出了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影响。淮河流域乡村的庆生仪礼因为时代发展而发生了较大的变迁,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不仅如此,还存在因为不同文化空间所导致的区域性差异,比如湖村的船民与陆地的村民之间的差异。淮河流域乡村的庆生仪礼作为出生礼的重要部分是基于淮河流域自然环境、区域文化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结果,有其自身的文化独特性,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D422.7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9-9530(2012)04-0009-07
2012-04-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问题研究”(11JJD780004);广东省人文学会嘉礼堂项目“安徽沿淮地区乡村出生礼的传承与变迁研究”;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研究”(hfsk11-12d44);安徽大学首届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经费以及安徽大学杰出青年培育基金经费资助
汤夺先(1977-),男,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人类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