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盈菊
抗战初期晋察冀边区党员的大量发展与整顿
栾盈菊
(中共肇庆市委党校 科社教研室,广东 肇庆 526020)
在晋察冀边区建立初期,党员经历了大量发展时期,但是发生追求数量超过质量的倾向。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晋察冀边区集中力量进行党员的整顿工作。虽然整顿工作出现了一些偏差,但是,党员队伍纯洁了,党组织战斗力增强了,为以后晋察冀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对长期坚持艰苦的对敌斗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抗战初期;晋察冀边区;党员;整顿;基层组织;党风建设
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提出“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立初期,党员经历了大量发展时期,但是,“曾发生只追求数字忽视质量的倾向,发生严重的‘拉夫’现象”。1939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巩固党的决定》,晋察冀边区“党的发展一般的应当停止,集中力量从事党的组织的整理与巩固工作”。从而使边区党组织得到初步巩固。这段党的建设经验非常宝贵,值得认真总结,汲取经验和教训。
(一)追求数量,不求质量
有的地方发展党员达到了泛滥的地步。“有一夜发展四十个党员的,有三分钟发展五个党员的,有骑着驴子‘跑’党员的,有打锣号召入党的”,“阜平曾有一人一天发展六十人的奇迹,……行唐则有摆开桌子在街上写名册的事情”。其实,这都是对中央大量发展党员决议的误解,因为中央指示要“党内从严”。“据中共晋察冀省委组织部不完全统计,到1938年6月初,边区(平汉路以西)党员发展到约10 460人(阜平县6区和5分区数字缺),其中90%以上的是抗战爆发后新发展的”。从1938年10月到1939年8月,冀中区的党员从12 000多人发展到70 000余人。党员数量激增。
(二)入党程序不规范,建立党部不严肃
存在入党程序不规范问题,在平西,“一般的填表即算加入。入党条件很低,大部分是以拥护八路军与积极抗日为条件”。“入党不但无严格手续甚至无手续。支部委员可以批准入党,支书可以批准入党,干部个人也可以批准入党。无支部讨论通过,无一定机关批准,批准者不负责任”。还存在党部建立不严肃问题,“某区某一县的县委,整个是脱离了组织很久的旧党员,自己组织起来后派人和该区的党领导机关接头,立即全部恢复了关系而被承认为县委。又如某一处,全村农民因参加过暴动,即被该地党部认为全数都是党员而予以组织关系”。
(三)党员成分复杂
由于大量发展党员,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抗日党员(这还是较好的),还有升官发财的党员,‘点头’党员等等。大批流氓地痞,长期脱离生产的寄生分子,混入党的甚多”“有刻‘共产党支部’印,罚老百姓的款,张贴布告的怪事,平定有好多‘党员’叛变投敌”。在冀中,还出现这种情况,“为解决党费而吸收老财参加,为保守秘密即将已知党的秘密的分子吸收”。这样导致许多不够条件的人成为党员。“在恢复组织和发展组织中,投机分子、托派分子等阶级异己分子(所谓阶级异己分子,是不忠实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且为了自己的非无产阶级的利益混入党内的)居然混入党内;有的群众自称为党员而即恢复其关系”。这样导致许多敌探奸细、地痞流氓混入党内。
(四)党的组织生活不严格
“有很多同志,根本不过党的生活,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去的自由态度。……还有些负责干部不参加党的小组,好像组织只是为下级党员而设的,自己可以不参加”。“新入党的党员没有给以应有的教育,党的某些组织制度未能建立”。
(五)成分、性别和地区党员数量不平衡
在平西,“对工人工作注意不够,对有一定民族意识的中农、知识分子、商人(他们有的在当地有一定威信)有关门主义倾向”。妇女党员很少,“蓟宝三在1941年6月只有四十余同志,丰玉遵在三千余党员中只有九十四个女党员”。从地区上看,有的地区已有相当数量的党员,有的地区党员人数太少,有的地区党员极少。
(一)部分党员的理论水平太低
有的党员对于基本思想认识不清,如“把‘铁的纪律’了解为‘犯了纪律用铁打’”“在山西工作的干部,有许多受了按劳分配主义的影响,把共产主义与按劳分配混同起来,有些同志以为按劳分配主义是死东西,没有什么影响”。“有的入了党还不知自己是党员,或知是党员,不知是什么党的也有”,以致“武乡的老百姓说:‘共产党好,共产党员不好’(还说‘法善人不善’)。”有的党员“不能辩证地了解斗争与团结的关系,保障人权与锄奸的关系”。
(二)一些党员严重脱离群众
因为地方党中有些党员还不如非党员群众好,结果影响到好的群众不愿入党,因为他们对村干部的印象是:“从前那一批人得势,今天是这一批人得势”“冀南某村选举,七个党员占一边,只他们七个人举手”,“好些县区的乡村支部里党员的‘盛气凌人’,或摆着共产党员的‘架子’去命令群众,欺侮群众,或只图自私自利,不顾及群众利益,更不为群众切身利益而斗争,反而常有与群众利益去对立,结果走到脱离群众的地步”。
193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关于巩固党的决定》中指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成为我们今天极端严重的任务,成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决定因素”。在晋察冀根据地,彭真同志提出:必须贯彻一般停止发展,巩固党并克服不平衡现象的方针。在分类分期整顿的前提下,从组织、思想、政治上进行整顿。
(一)分类分期整顿
当时按照党的现状分成了3类:第一类是已有相当数量党员的地区,或党员数量并不大,但组织却不太巩固,而工作极混乱的地区。这类地区坚决地一律停止发展党员,集中精力进行整顿工作。第二类是党的组织一般的尚属巩固,但发展却不太平衡的县份,应分期整顿。先整顿一些区和支部,一律停止发展。被整顿支部,可在县委批准下向附近区发展。党员人数太少的区或支部,一面加强巩固工作,一面可允许个别、严密、审慎的在斗争中发展,发展至一定程度则停止发展,专力巩固。第三类是根本无党的组织或党员极少的地区,仍须继续个别的、慎重的积极发展党的组织。
(二)组织上的整顿
1) 干部审查。审查干部是先从检查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着手的。检查项目主要是:能否掌握党的方针、政策;能否根据党的原则处理党员关系;完成工作任务的程度和方法;能否按照党的干部政策提拔干部和对干部的态度是否正确;民主集中制的运用和民主作风;集体领导与科学分工上下级的关系:对政府中党团及地方武装的领导:党与群众的关系,党团同志与非党干部的关系。
各级领导机关对于干部个人鉴定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意识锻炼,政治立场的坚定程度;对党的政策的了解和掌握能力;组织原则的掌握;工作的组织性与纪律性;是否经常关心群众,和群众联系如何,学习与自我批评精神;主要的优点和倾向。最后,再加上考查干部的历史及社会出身等。鉴定干部的方法主要是;本人填表、写自传,被鉴定人在会上进行自我介绍自我批评,党委或支部鉴定,最后把鉴定结果报告上级。
干部全部审查鉴定后,除应洗刷的投机分子、异己分子及太落后的分子外,其余干部大约可分3类,第一类政治面目和来历有疑问,但未能确证其有无问题者。第二类尚未发现有任何问题但过去无法证明,从日常工作中亦尚难判定绝无问题者。第三类,已确定绝无问题者。彭真同志提出,党内领导工作及重要工作必须确保掌握在第三类干部手中。第二类干部可以一般地分配工作而且要大胆使用,并在工作中继续考查。第一类干部,只分配不带秘密性不重要的一般的工作,但亦须在可能范围内给以适合的工作,使其能力可以发挥。这样,党的纯洁方能保持,而同时又可使一切干部都能发挥其才干。
2) 支部审查。整顿支部实行党内外全体动员。“区委会整理支部,区农会派人整理村农会(工会、政府、妇女会、青救会、自卫队亦同)。各系统的上级组织都经过自己的系统,认真了解自己的村级组织,同时了解全村各种情形,可以全面了解情况并发现新问题”。
整顿支部是和减租减息、改革村政权、整理村财政、保障人权等斗争联系起来。调查了解村的情况是整顿支部的第一步工作。上级组织动员各个系统搜集材料,“搜集材料首先是问减租减息、合理负担、优抗做到了没有?支部中有无异己分子把持等;主要考验是看实施民主、改善民生工作做了多少。故先不必找支部,可先找民众,找抗属(多系积极分子),找雇工、贫农(顾虑较中农少一点)来进行调查”。“涞水××区支书贪污,自己不承认,经过侧面考察后材料确实,他最后就承认了。又如三区×××支部××同志,他自己报告什么都很好,后来从群众中一考察,才知道他在村里是‘一手遮天’,百姓都叫他‘大王’,没有人敢说他坏,支部也是他一手包办,大部党员是他的党羽”。所以,许多问题只有通过调查群众,才能查清楚。
在整顿支部中,“要把三种人严格分开,敌探奸细不但要洗刷,而且必须交行政机关处理;异己投机分子及太落后分子虽需从党内洗刷,但仍可在统一战线中共同抗日;意识不好(许多中农成分的党员无产阶级意识很差)但仍可作党员既要批评教育。整理后的支部委员会必须保证贫农和雇农党员占多数”。支部整顿后,再召开村政权、村群众团体大会加以整顿。全区支部整顿后,则召开区代表大会、县代表大会,然后结束整党的工作。
(三)思想、政治上的整顿
关于思想上、政治上巩固党的工作,彭真同志曾指出:“加强党的理论的教育,党的策略运用的教育,以武装同志们的头脑,使他们能够以革命的理论来对抗资产阶级投降派、顽固派反革命的理论,以适当的革命的策略步骤来对抗顽固派投降派的进攻。”
对党员教育的内容有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争取中间势力、统一战线中反顽固反投降斗争策略的运用、双十纲领、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统一战线与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怎样进行反汉奸斗争、党规党法等。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县委、区委办党的训练班、流动训练班、群训班。二是召开各级各种会议讨论。三是健全学习制度,建立学习小组,加强支部教育。四是教育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边做边教育。五是开展思想斗争,抓住当时当地的思想方面的主要表现,进行批评和必要的思想斗争。例如,1940年青纱帐战役期间,冀中各级党组织都有计划地轮训了其下一级党组织干部。中共冀中区党委还创办了党内刊物《工作往来》,作为党员的学习教育辅助材料。在冀热察根据地,“各级党组织都建立了学习制度,各县还通过学习《党员须知》,办支部小报等方式进行系统的党的知识的教育,提高了党员的觉悟”。
(一)洗刷敌探奸细、投机异己分子和太落后分子
在党员整顿中,把忠实于党的组织、积极从事于党的工作的革命分子确定为正式党员;在政治上组织上认识较差,但本质好的积极分子,特别是工农出身的党员,确定其候补期,督促其提高进步。“对缺乏党的知识、犯有错误的党员,经过教育,愿意按党章要求去做的,一般保留在党内。对觉悟低、经过教育仍不起作用的党员,劝他们退党。对思想上拥护党、但不愿执行党的严格纪律和起模范作用而自动要求退党的,允许他们退党。对少数混进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奸细、投机分子,经审查确认后,坚决、慎重地清洗出党”。冀中区从1939年秋至1940年秋,在90 000党员中洗刷异己、投机、太落后分子共2 730人,约占党员总数的3.03%。北岳区15个县从1939年10月后的10个月中,共洗刷759人,约占党员总数的2%,其中异己分子占25.2%,敌探奸细占10.5%,投机分子占26.3%,大落后分子占38%。“平西共清洗150余人,其中包括四个区级干部”。
洗刷的手续。如支部发现一般的党员中有异己、投机分子时,应由支部干部讨论决定,交区委批准并报告县委。其他依此类推。在根据地内凡被洗刷者所在组织(如小组或支部)在讨论开除其党籍问题,到最后决定时,除应逮捕之奸细外,在可能情况下,应召集其本人到会参加并提出意见;最后上级批准开除其党籍时,应正式通知其本人,并说明,他若不服时,可以告到上级党的机关,直到中央。开除后应在党内适当范围内公布。游击区域被洗刷者,有敌探奸细嫌疑时,可以不通知其本人,但必须在党内公布。
(二)“洗刷”中的教训
一种情况是不负责任的盲目洗刷,例如,“晋县曾用‘剪子洗刷’,即用剪子把一节名单剪掉”,“有的县2 000余个党员,竟洗刷出1 500余个”。冀中区“定县某支部支委是异己分子,就把全支部都洗刷了。有的虽是阶级异己分子,但不是敌探奸细,却当做奸细办了,以致在被洗刷后,从各方面给予打击,结果赶向敌人方面去了”。“行唐洗刷1 500多人,引起区委、支部向省委控告县委”。另一种情况是整顿走过场。只是表面地看一下鉴定表,把巩固党的指示传达下去,喊一些“一般停止发展”“分期分类整理”“克服不平衡”等口号,而真正巩固党的工作却并未认真做。在涞水县区委整理某支部过后还留下的两个党员是“挂名党员”,在反“扫荡”中有一个当了汉奸。当时地委问“他原来即是‘挂名党员’,为什么在审查鉴定时不开除他的党籍呢”,县区委说“洗刷多了怕上级批评”。这两种倾向都得到上级组织的及时纠正。1939年8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关于二十个月来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提纲》指出:“当时应该是慎重的整理,一般的教育,个别坏的洗刷。这是一个宝贵的经验。”
在整顿党员的过程中,区委就注意建立各种制度,以巩固、健全党的领导。其中确立的主要制度有:
(一)严格入党手续
1941年发展党员的手续是:对愿意入党的人,先从工作上、对党的认识上和社会关系方面去了解他、考察他。如果认为可以,先由介绍人报告党的小组。由小组会讨论通过,由介绍人填写党员介绍表,经过支委会或支部大会通过,经区委批准,然后再由新党员本人填写入党志愿书,由支委决定候补期,由区委或县委批准,批准后才算正式吸收入党。被介绍人在一定期间内政治上发生了问题,介绍人应受到党的一定纪律的制裁甚至开除党籍。新党员在批准入党后,举行入党仪式,从此编入小组过组织生活。经过严格的入党手续,保证了党员的质量。
(二)集体领导与科学分工制度
彭真同志认为:“没有集体领导与科学分工就谈不到所谓组织领导,没有健全的组织领导,党的巩固是不可能的。”“坚决认真再认真、切实再切实的执行”。少数必须绝对服从多数,个人服从团体,下级服从上级,全体服从中央。“这是民主,又是集中”“这是民主,也是铁的纪律”。为了落实集体领导与科学分工制度,党委和支部还建立了“定期的集体会议,计划、讨论、检查”等制度。
(三)民主改选各级支部
大多数支部改选后,效果很好,因为正确地实行了民主集中制,提高了党员对党的关心与责任心、积极性;提高了支委的责任心,推动了支部的工作,支部活跃了、进步了。中共中央北方分局要求:有选举条件的支部,未改选的应继续将进行支部民主选举;今后的定期改选,使之成为经常的制度,一般可按3个月一次。关于选举方式,规定正式党员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大会场上提候选人;召开大会或代表会;隆重举行选举,正规化,反对随便;举手或票选,由县委、区委按情况规定。
(一)晋察冀边区创建初期党员大量发展的必要性
“七七事变”以后,日寇无暇后顾,旧的统治崩溃了,日寇新的统治十分松懈或尚未建立起来,而群众的抗日情绪在高涨。中共中央要求在这些地区迅速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而这些地区党组织不健全,党员数量很少,“在平汉路以西地区,只有平山、定襄、五台、完县、易县、涞源、定县等地的党组织与上级保持着联系,阜平、行唐、曲阳、灵寿、唐县、正定、井陉、新乐等县党员人数很少,组织也不健全,只有一部分党员坚持活动。冀中地区,有党员、团员800余人,其中有确切组织关系并切实坚持工作的党员人数也不多”。如何抓住机遇是摆在党面前的紧迫任务,所以彭真同志说,“必须在短期间,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把武装及根据地各方面的工作开辟起来,打开一个局面”。因此,晋察冀边区大批发展党员,是适应边区发展形势的正确决策。
(二)整顿党员的必要性
党员的大发展必然带来党员队伍不纯洁的问题,因此,整顿党员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党员人人表态,群众积极参与,目标是人人过关,这种党员整顿方式属于疾风暴雨的运动方式,在战争环境下其积极作用非常明显,那就是迅速、彻底,但是不免带来一些伤害,将不该洗刷的同志给洗刷了,幸好上级及时纠正,没有带来大的影响。可贵的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在整顿党员后,积极着手制度建设,慎重发展党员,严格党组织生活,规范民主集中制,开除党员也走向制度化。
总之,经过整顿和巩固工作,党的各级领导更为健全,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有很大转变;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核心堡垒作用普遍增强,并涌现了大批模范党支部,各级党组织成为领导人民的领导核心;党员政治思想水平得到了提高,党的战斗力增强了,在各条战线上真正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这对长期坚持艰苦的对敌斗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① 中共张家口地委党史办公室《张家口地区党史资料选编》第二集。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66.
[2]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3]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
[4] 谢忠厚,肖银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
[5] 冀中人民抗日斗争史资料研究会,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冀中抗日根据地斗争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6]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7] 高存信.冀中平原抗日烽火[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8]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138.
[9]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学刊》编辑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专辑[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10] 冀热辽人民抗日斗争史研究会编辑室.冀热辽人民抗日斗争:第3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102.
[1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编:第十二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56.
[1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六缉[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14] 严兰绅,谢忠厚.河北通史·民国:下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66.
[15] 谢忠厚,李昌远,申玉山,等.新民主主义社会雏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53.
Significant Growth and Consolidation of Party Members in Jin-Cha-Ji Border Area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LUAN Ying-ju
(Scientific Socialism Office, Party School of CPC Committee of Zhaoqing, Zhaoqing, Guangdong 526020, China)
The early stage of Jin-Cha-Ji border area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party members. But there was a tendency in its quantity over quality. Thus, under the cal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consolidation of party members was carried out significantly. Though there were some deviations in its consolidation, party members were purified and the fighting capacity of party organization was strengthened, which provide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Jin-Cha-Ji Anti-Japanese Base Area, and which played a determinant part in the long hard struggle against the enemy.
the early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Jin-Cha-Ji; party member; consolidation; primary-level organizations;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conduct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K265.1
A
1673-2065(2012)03-0068-05
2011-11-01
栾盈菊(1967-),女,河南濮阳人,中共肇庆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