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学
(青海省格尔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格尔木816000)
为了全面了解当前重大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保证动物源食品安全,与国际兽医制度接轨,掌控动物疫病的发生、传播和扩散情况,动物产品的生产,需要从动物的出生、生长、屠宰全程进行监控。而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立,是兽医工作由传统走向信息化、现代化的标志。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动物生命周期过程中,采集免疫、产地检疫、道路监督、屠宰检疫四大业务环节的信息,用识读器通过中国电信移动机站将生产防疫信息传输到农业部中央数据中心库,进行技术分析,为兽医工作及科学生产、决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格尔木市自2008年开始全面实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以来,实现了网络信息化管理,为格尔木市兽医卫生监督、动物重大疫情监控、基层防疫人员管理和动物及其产品安全检查等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对格尔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2011年底,格尔木市的畜牧业以羊、牛、猪等饲养为主,各类草食牲畜年末存栏24万头(只),育活各类仔畜11.4万头(只),仔畜成活率92.7%,年内牲畜出栏率为45.8%,商品率为41.4%,全年肉类总产量2 967 t,奶类产量1 653 t,羊毛产量226 t。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和指导下,我中心于2008年起,开始实施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项目建设,开展使用二维码耳标的试点工作。根据全市地理位置、生猪饲养量等情况,在全市4个乡镇、格尔木市农垦集团公司、城郊等进行全面佩戴二维码耳标,通过互联网,利用我市与农业部和省、州相联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中央数据库,进行信息化、数据化管理动物生产、防疫、检疫工作,做到了动物生命周期的全程监管,在防疫的过程中均有详细的耳标佩戴、主要疫苗免疫信息上传中央数据库和牲畜防疫登记档案,为动物防疫追踪溯源和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至今,我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5次青海省统一组织的动物防疫标识溯源系统建设培训工作,五年时间中培训了乡镇基层兽医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近450人次,主要内容是培训正确使用识读器、采集、上传生产、防疫信息数据等。
截止2011年12月,我中心通过上级配置,自筹资金等共购置识读器25台(已进行网上注册并使用),IC专用卡519张,SIM卡25张,有效保障了我市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按照农业部“五不漏”的要求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动物防疫实行的“五强制、两强化”的规定,开展全市动物预防免疫工作。
在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综合业务门户网站中建立了格尔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溯源机构;区划信息中有郭勒木德镇、乌图美仁乡、大格勒乡、唐古拉山镇、农垦集团公司和市区6个子区划;机构信息中录入了防疫室、应急室、溯源管理组、兽医实验室、办公室、财务室6个部门信息;下属机构有郭勒木德镇兽医站、乌图美仁乡兽医站、大格勒乡兽医站、唐古拉山镇兽医站、农垦集团公司兽医科和市区防疫室等,村级机构有48个,人员93人。共累计申请耳标793 315套,生产耳标763 722套,签收763 722套,发放636 685套;上传佩戴耳标信息502 340条,免疫牲畜信息1 049 923条。
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使格尔木市动物防疫工作进入了信息化管理的轨道,通过系统的使用情况和分析、研究,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全市内动物疫病流行动态、流行规律,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地指导和开展全市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有效杜绝了扰乱防疫工作秩序的现象,为格尔木市动物兽医卫生监督和动物防疫行政执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有利于从源头上把好肉食品质量安全关。
4.1 存在的问题
4.1.1 耳标掉落,动物之间相互撕咬造成耳标松动脱落,在草丛中或网围栏上等也容易挂掉,后期识读无法进行。
4.1.2 由于识读器性能问题及其它原因,运行速度极慢,耳标质量、强光、角度等因素,部分耳标难以扫描,一定程度上影响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4.1.3 格尔木辖区面积大,牲畜基本在牧区,散养户居住分散,面宽、量大,导致工作难度大(主要是劳力和经费缺乏),而且牧区无通讯信号,操作极不方便,同时识读器的充电也是一大难题难以完成。
4.1.4 耳标小包装袋封口不严,致使耳标散落较多,影响耳标发放、使用与管理。
4.1.5 耳标使用时,需录入耳标数据上传,在春秋集中免疫高峰时,常常出现网络信号不好或进入不了溯源系统,致使难度增大,工作量成倍增加。
4.1.6 信息上传网络不稳定。经常出现通过识读器无法登陆进系统,也无法运用识读器采集和上传耳标信息,影响信息采集上传工作的进行。
4.1.7 基层站耳标管理难度比较大。根据该体系的规定,只有在县级具有耳标发放权限,基层站在向村级动物防疫员发放耳标时无法运用识读器进行耳标发放,再加上耳标包装上没有该包装耳标的起止号码,只能登记发放的数量和包装的代码,无法追溯到这个耳标发放到哪个村级动物防疫员。
4.1.8 信息采集难度较大。运用识读器在小包装上的二维码标识时,经常出现多次采集不到,在县级发放耳标上增加了工作量;在对加挂到牲畜耳朵上的耳标进行信息采集时,经常出现无法采集的现象,也就无法进行免疫信息登记和上传,使得有些市区只是将采集好信息的耳标包装起来发到养殖户手中,没有加挂到牲畜耳朵上,待出栏检疫时再予以加挂,但是这样与上级要求存在矛盾。因为在各级每次动物防疫检查中,都要求耳标加挂率达到100%。
4.2 建议: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工作技术性强,日常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在防疫环节需配备较多相应的设施设备(如识读机、电脑等),建议继续加大投入,并增加人员编制,加强技术培训,以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使我市动物防疫工作进入了信息化管理的轨道,科学地指导和开展全市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有效杜绝了各环节扰乱动物防疫工作秩序的现象,为格尔木市动物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有利于从源头上把好肉食品质量安全关,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