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宣传教育的角度解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2012-04-13 14:05范国盛
关键词:农会井冈山根据地

范国盛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务部,江西 吉安 343600)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1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科研项目(课题编号:11dsyb03)的研究成果。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完成了革命中心工作由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建在井冈山,看似偶然,但却存在着必然性。从宣传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大革命和井冈山斗争两个时期党组织领导工农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和革命斗争的结果。两个时期党组织对井冈山当地群众的革命宣传教育,加速了人民参加革命,寻求社会变革愿望的发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这是教育对政治的巨大功能,同时也是井冈山成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偶然中的必然”。

一、大革命时期党的革命宣传教育为秋收起义队伍上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奠定了党的军事基础

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队伍在往萍乡的退却途中,陆续有同志建议毛泽东上井冈山以保存实力。起义队伍到达莲花时,宋任穷捎来了江西省委书记王泽楷写给毛泽东的密信,告诉毛泽东宁冈县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可以上山保存实力。

众所周知,宁冈有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那么袁王是如何由地方武装变成党的武装呢?1925年夏,中共宁冈县党组织负责人龙超清在斗争中认识到掌握武装的重要性,决定利用自己是江西省议会议长儿子的身份,说服县知事沈清源对袁文才进行“招安”,然后再争取他站到共产党一边来。1926年7月,龙超清受中共江西省党组织派遣,回县从事农运,开展革命工作。在工作中,龙超清特别注意关心和争取袁文才这支武装,帮他招兵买马,扩充队伍,并经常找他谈话,宣传共产党的宗旨和目标,启发他走上革命道路。在龙超清的启发帮助下,袁文才终于表示愿意听从党组织的吩咐。1926年11月,袁文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袁文才充分发挥枪杆子作用,于1927年间先后击毙、赶跑三个来宁冈执政的反动县长,使宁冈的政权始终掌握在共产党手中。继宁冈县党组织争取袁文才部队并改编为农民自卫军后,遂川县党组织也对王佐开展了工作。王佐在袁文才的影响下,也在1927年1月率部队下山,编为遂川县农民自卫军,王佐任总指挥。“马日事变”后,边界党组织及农民武装遭到严重损失,各县农民武装悉数被敌人缴去,仅遂川保存6支枪,莲花保存一支枪。唯独袁文才、王佐却依然保存了60支枪,成为边界两支有力的农民地方武装力量。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上山,没有袁、王两支地方武装打开山门,是很难在井冈山站稳立足的。当毛泽东写信给袁文才时,袁文才根本不知道毛泽东是谁,巧的是袁文才手下的陈慕平是毛泽东在武汉农讲所的学生,有了陈慕平的引介,毛袁顺利晤面。毛泽东引兵井冈,看起来是偶然,但造成必然的原因却是大革命时期党组织活动的结果,党掌握了袁、王两支地方武装,掌握了井冈山的政权,这为毛泽东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奠定了军事基础。

(二)奠定了党的组织基础

大革命前夕,边界走出了一大批在南昌、吉安、长沙、北京等地求学的青年学生,如永新的欧阳洛;宁冈的龙超清;莲花的朱亦岳;遂川的陈正人;酃县的刘寅生;茶陵的杨孔万等。他们在五四运动及大革命的浪潮中,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团组织。利用寒暑假回乡的机会,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各种形式的研究会,在湘赣边境点燃了革命的火种。江西“是先有团后有党”。党的特支(特别支部)建立后,首先在吉安城进行了组织发展工作。1926年6月,为迎接北伐,有些党员奉党的指示,回本县建党。1926年12月,中共江西地委升为江西区委。“各县原来的特支或支部,大部分改为县委。”党在莲花当时只成立一支部,1926年7月北伐军攻克酃县、茶陵,8月间成立了中共茶陵特别支部,直接受中共湖南区委领导,1927年1月,正式成立了酃县(今炎陵县)特别支部,特别支部直属湖南省委领导。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占有六县一山,后期也发展到万安、吉安等县,这些地区都曾有党组织的建立,它们的建立,为毛泽东在井冈山驻足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秋收起义的队伍一到,党的组织迅速恢复建立起来,帮助毛泽东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

(三)奠定了党的群众基础

党、团、农会等组织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党团员和农会骨干积极进行群众工作,开展革命活动,扩大革命影响,教育和争取群众的过程。党、团组织把青年学生、工人和农民组织起来以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此外,党团组织还组织工会、农民协会。1926年底,万安县建立了“六个区农会”,“三百多个乡村农会”,“会员近五万”。1926年5月间,湖南酃县龙潭乡成立了农民协会,1927年元月,建立了县农民协会,会员达三十万人以上。为了培训农运骨干,还就地举办“短期训练班”,并派人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

1926年至1927年春,湖南农民运动的浪潮迅速波及宁冈。共产党员龙超清等,首先深入龙市、古城、新城一带秘密成立农会,随后又深入全县各地广泛发动群众加入农会,新城70%以上,龙市、古城等地50%以上农民参加了农会。全县加入农会的人数达3500多人。9月,成立宁冈县农民协会,县农会成立后,全县4个区30多个乡建立农会组织,各乡还普遍开办农民夜校。为培养农会干部,农会还派出刘辉宵、袁文才等人赴吉安参加农民运动训练班;派陈慕平等参加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7年4月间,陈慕平、谢汉昌在新城、龙市分别举办农民运动训练班,各乡还普遍地开办农民夜校,进一步推动了农运工作的发展。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党的革命宣传教育是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关键

毛泽东率领队伍上井冈,只是革命的暂时退却,而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则是深思熟虑和实事求是的结果。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分析了为什么选择罗霄山脉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他写道:整个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最利于我们建立根据地。首先,有经营了一年多的群众基础;其次,党的组织有相当的基础;最后,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创造了富有斗争经验的地方武装,这是十分难得的;这个地方武装力量,加上红军第四军的力量,凭什么敌人也不可能消灭的。[1]52

(一)边界党、群、团组织的建设

1927年11月,毛泽东在象山庵主持召开了永新、莲花、宁冈三县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重建和恢复边界党的组织,开展群众武装斗争活动。会议结束后,宁冈、永新、莲花等县迅速掀起了打土豪分浮财的群众性游击暴动,并在斗争中恢复和重建了党的组织。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到今年二月,宁冈、永新、茶陵、遂川都有了县委,酃县有了特区,莲花亦开始了党的组织,与万安县委亦发生了关系。”[2]58

据《宁冈县志》记载:1926年7月至1928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县工、农、青、妇、少、儿等革命群众组织纷纷建立。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安家后,乡一级设立贫雇农团。1932年3月至6月,全县发展由贫农、雇农、手工业工人组成的贫农团10个。1928年2月,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后,县成立妇女委员会,随后,全县区、乡都建立妇女委员会。1931年3月,县妇委会下设优待红军委员会。1928年2月创建共青团宁冈县委后,设有宣传员,各区、乡团的组织建立宣传队,利用开会宣传、唱歌、跳舞等形式慰问红军战士,并向青少年和广大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宁冈县少年先锋队组织始建于1928年2月下旬。宁冈县儿童团组织始建于1928年2月下旬,凡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均可参加,以乡(村)为单位成立儿童团组织,儿童团根据儿童特点,教育儿童拥护共产党,拥护苏维埃,拥护红军和土地革命,参加站岗放哨、查路条、带路信等,并开展一些学习、文娱、体育等活动。[2]225-238

(二)边界群众的教育

帮助边界党、群、团组织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党团员和农会骨干积极进行群众工作,开展革命活动,扩大革命影响,教育和争取群众的过程。在实际的生活斗争中,广大群众提高了阶级觉悟,因而无论在开展土地革命还是配合红军作战、扩大红军队伍和保卫红色政权上,他们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实际的生活教育外,边界党组织还办起了夜校和小学,教群众学习识字,破除封建迷信,启发阶级觉悟。

1927年12月,毛泽覃在桥林村举办农民夜校。1928年,伍若兰、贺子珍等先后在茅坪、坝上等村办起两所红色农民夜校。1928年7月后,全县39个乡都设农民夜校,夜校学员主要是暴动队员、少先队队员、妇女宣传队队员、洗衣队队员和劳苦工农群众。当时,夜校课程,除教革命歌曲外,还有县工农兵政府教育部、团县委组织编写的《工农识字课本》。农民夜校扫除了大批文盲,培养了大批干部,为创建、发展和巩固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除夜校外,1928年2月21日宁冈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后,还在全县4个区39个乡都办起红色小学。[2]381

(三)边界地方武装建设

湘赣边界各县的地方武装在“马日事变”前均有一定的基础,各县都有农民自卫军。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边界各县的地方武装又有了新发展。到1928年5、6月间,随着红四军军事斗争的节节胜利,以及红色割据区域的逐渐推广,边界地方武装也逐渐发展与扩大,宁冈、永新、莲花、遂川、茶陵、酃县各县,都建立了半脱产的县赤卫队。此外,各县的区、乡两级都以乡为单位,建立了赤卫队、暴动队。暴动队以保卫乡政权,镇压反革命为职任,协助红军或赤卫队作战。赤卫队、暴动队平时分散务农,战时则集中协助红军部队抗敌。

正是在红四军的帮助下,边界各县地方武装才得以迅速发展。到根据地全盛时期,“全县枪数:宁冈百四十,永新二百二十,莲花四十三,茶陵五十,酃县九十,遂川百三十,万安十,共六百八十三。”[2]66杨克敏在《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中还记载:“各县的地方武装,赤卫队各有快枪数拾或两百余不等……各县的赤卫队,作战能力都还不错,因为经过的斗争多,完全是在屡次的战争中磨练出来的。”各县赤卫队、暴动队这类地方武装,已成为红军的重要配合力量,他们与正规军一起,共同担起了保卫红色根据地的重任。

1928年6月,龙源口大捷粉碎了赣敌的第四次“进剿”,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余万。这是红四军苦心经营,对边界党、群、团组织建设,群众教育工作和地方武装建设工作取得的结果,也是毛泽东选定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段的原因所在。

政治决定教育,但教育对政治具有反作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教育对政治反作用的突出表现。正如孙中山所说:“革命成功极快的方法,宣传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3]558革命能否成功,不在于专恃武力,而在于革命的“主义”能否为百姓所理解、接受和欢迎。但是教育又不能代替政治,经济基础变革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革命行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理性选择。要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改造,最终还得依靠革命去革除落后的封建的经济基础,如此,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才能够重新建立起来。

教育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纵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可以发现教育主要是与政治运动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有政治代替教育的倾向。在战争年代,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是后来,在教育上,我们却长期受到“左”的影响,以政治代替教育,把教育为政治服务和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人为地对立起来。虽然其原因非常复杂,但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没有认清教育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把搞政治教育夺取政权成功后的定势思维带到了正规教育的工作中;另一个原因是政治权力独大,教育沦为政治的附庸,由政治家办教育而不是由教育专家来办教育,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政治代教育,轻视文化课程的倾向。

[参考文献]

[1] 萧酂. 宁冈县志[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M]. 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3] 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猜你喜欢
农会井冈山根据地
井冈山诗五首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井冈山抒怀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细数台农印象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七绝 井冈山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