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珍,代晓琴,黄蜀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610075;2.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成都 610000)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1],主要病因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笔者于2010年至2011年采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28例,现报道如下。
28例患者均来自四川省中医院推拿科病房,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37~70岁;病程6~12个月。
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椎-基底动脉系缺血症状,即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耳聋;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摄片示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MRI示椎动脉受压、迂曲、移位、梗阻。MRI轴位和冠状位示椎动脉受压、变细、双侧不对称;④多伴有交感神经激惹征;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等其他眩晕。
①年龄在18~70岁;②病程1年以内;③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④就诊前2星期未经治疗。
①年龄<18岁或>70岁;②病程>1年;③就诊前2星期经过其他治疗;④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心血管疾病者、孕妇。
主穴取天柱穴,精髓不足型加肾俞、悬钟;肝肾阴虚加肝俞、太溪;痰湿中阻加内关、阴陵泉、丰隆;气虚血滞加气海、膈俞;寒凝督脉加风池、大椎。医者手部及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长60 mm毫针,天柱穴向舌根方向刺入约2寸,进针后给予轻刺激,以有触电感向头顶、面颊和前胸放射为佳;余穴用长50 mm毫针常规针刺,虚补实泻,大椎用灸法,每次留针 30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
取针后,嘱患者取坐位,稍低头曝露出项部,在其天柱穴及颈部压痛点施轻柔的指按揉法,每次15 min,疗程同前。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标准判定。
痊愈 20 d内眩晕症状完全消失,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正常。
有效 20 d内眩晕症状有所减轻,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较以前有所改善。
无效 20 d内眩晕症状无变化或加重,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较以前无改变。
28例患者中,痊愈8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9%。
颈性眩晕相当于中医学“眩晕”。《灵枢·卫气》:“上虚则眩。”《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之说,历代医家认为眩晕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风邪外犯,扰动清窍,或由瘀血痹阻脑络,且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天柱穴属足太阳经,主要功效是疏风通络,活血止痛,熄风宁神。《灵枢·寒热病》:“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针灸甲乙经》:“眩,头痛重,目如脱,项似拔,……天柱主之。”“旋、头痛重……天柱主之。”说明天柱穴为治疗眩晕、颈项强痛之要穴。针刺天柱穴可疏通头项部经络,调气活血,配合推拿手法可以加强针刺疏调气血之效。针刺作用于深部经脉,而推拿手法作用于经筋及络脉,可疏调经筋,促进气血的循行,使头部气血通利,阴阳调和,瘀血得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