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铮
(福建省南平农校,福建南平 354200)
(一)流行特点 夏秋多雨季节多发,一般六月开始,八至九月达到高峰。流行时常以大批发病后逐渐成散发。主要通过破损皮肤感染,也可经消化道食入或交配而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20 d。病猪、鼠类是主要传染来源。
(二)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精神不振,眼结膜黄染,血红蛋白尿或血尿;母猪怀孕1个半月以前感染的在4~7 d后可发生流产、死产,流产率可达70%以上;母猪怀孕后期感染则产出弱仔猪,其不能站立,不会吸乳,1~2 d即死亡。病程一般5~7 d。
(三)剖检病变 大多在皮下组织、浆膜、黏膜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心内膜、肠系膜、膀胱黏膜出血;胸腔和心包积液;肝肿大,棕黄色;肾肿大,淤血。
(四)实验室检查
1.直接检查病原。将病猪血液或尿液离心集菌,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见钩体呈细长弯曲,可作旋转式摆动;或涂片后用改良的镀银染色法染色、镜检。
2.菌体培养。用血、尿、肾组织直接分离培养。
3.血清学检查。可用乳胶凝集试验、炭凝集试验等方法。
(五)治疗
1.土霉素原粉,按每千克饲料加1 g,连喂7 d。怀孕母猪应在距离产期30 d喂服,可以防止本病所致流产。
2.青霉素160万~240万、链霉素100万,稀释后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 d,效果很好。
3.10 %氟甲砜霉素,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2 ml,每天1次,连用5次,效果满意。
4.有人用板蓝根煎汁,板蓝根、西瓜络、忍冬藤、陈皮、石膏各20 g煎汁,连渣分两次服,对本病有显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