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2012-04-13 06:00陈大利金生奎朱玉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学课程

陈大利,金生奎,朱玉

(淮南师范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淮南 232038)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文学基础知识传授、传统文化教化、审美能力培养、表达能力训练、人文情怀构建等多种功能,关乎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精神的包容性塑造,对社会与民族的未来具有长远的隐性影响。但是,1994年之后,新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将过去古代文学从3年近500学时压缩为2年近300学时,课程也由“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变为“中国古代文学”一门课。因此,目前古代文学课程首先面临着在学时减少情况下如何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同时,当前学生对“古代文学”等人文类课程由价值质疑而产生疏离感和隔膜感;加上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开放性与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也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相对地失去了过去的那种权威性教学信息来源者的地位;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外在的强干扰性资讯(网络、电子游戏等)大量出现,也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单调、呆板的教学手段形成刺激与挑战。

针对如何走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困境这一问题,我们对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的专项调查。本次的调查对象为淮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正在或已经讲授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2008级、2009级、2010级共三个年级的学生。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当下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现状,并结合我校开展的古代经典诗词诵读、百篇经典诗词背诵等活动以及文学社、话剧社等社团组织的相关活动,了解当前学生对于古代文学课程以及古代文学教学的认知,从中获取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心理诉求,以此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问卷从三个方面进行设问:第一,关于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认知度;第二,关于学生古代文学的阅读现状;第三,关于学生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以选择题为主,可单选,可多选;最后一道为问答题,针对古代文学的期待以及收获,由学生回答。为了便于收集,问卷形式设计为A3纸样式。调查时间为2011年9月20日,收回的有效问卷共计479份,其中2008级154份,2009级134份,2010级191份。

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1、当前学生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认知情况

学校是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学生开始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有106人选择了“感觉一般”,占55%;有72人选择“非常喜欢”,约占40%。而随着学生对其了解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大三学生中有65人选择“非常喜欢”,约占总数的50%;大四学生中有101人选择“非常喜欢”,占总数的72%。这说明古代文学课程本身具有的魅力越来越受学生的喜爱。

学生喜欢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源于其对于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的认可。从对于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动机的调查中发现,70%以上的学生认同其 “思想丰富”、“艺术感染力强”;65%以上的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动因是为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82%以上的学生是为了“提高文学修养”。只有约25%的学生选择了“为了考试(考研)”,而选择“打发时间”及“无目的”的学生不足10%。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阅读动机与未来发展之间的联系,我们还调查了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与考研专业选择上是否会选择古代文学。对于是否愿意选择将古代文学作为毕业论文题目,三个年级学生的回答相差不多,66%以上的学生都表示愿意,只有约11%学生表示不愿意,而不足2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对于将来是否愿意报考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差异性:大二学生,约14%学生表示愿意,约16%学生表示不愿意,约70%学生表示暂时还没有想好;大三学生,21%表示愿意,32%以上的学生表示不愿意,47%学生表示暂时还没有想好;大四学生,30%表示愿意,35%表示不愿意,35%表示暂时还没有想好。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更多的学生愿意对古代文学做较为深入的了解,所以也愿意选择古代文学方向设计毕业论文;而在考虑未来发展的时候,随着年级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报考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也有同学在后面的附言中写出原因是:“喜欢她,但不想去解剖她”;“既想保留一份对于古代文学的热爱,又想去接触崭新的领域”。这在“暂时没想好”的同学中颇具代表性。

对于在校园内定期举办的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学术讲座,约84%的学生表示愿意去听,持“无所谓”态度的仅占15%,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听的不足3%。

学生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朗诵活动,或其他相关的课外活动的态度,大四28%的学生,大三41%的学生表示“积极参与,有信心”,大二学生约13%表示“积极参与,有信心”;大四 59%的学生,大三49%的学生,大二70%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但是担心做不好”。持“无所谓”与“从不参与”态度的学生,不足9%及6%。说明学生很热心这样的活动,但需要加强指导,增强信心。

从以上调查可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古代文学普遍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在该领域做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甚至愿意将它作为终身研究的对象,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相关的学术及教学活动。这与每次古代文学的学术讲座人数爆满以及其他课外活动的热情是一致的。

2、当前学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现状

为了具体了解学生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现状,我们从学生阅读总量、阅读类型、阅读渠道、阅读时段、背诵数量等方面设问。

调查可知,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总量,占整个文学阅读中所占的比重一半左右的约为49%;三分之一左右的约为41%。可见,古代文学作品在学生整个文学阅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调查也发现,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较多局限于发放的中国文学作品选配套教材,而且年级越低的学生越局限于教材的阅读:大四学生,约36%选择读了很多作品选之外的作品,而大二年级约70%的学生的阅读仅限于作品选,甚至有30%左右的学生作品选还没能全读。

从学生阅读渠道看,88%的学生选择学校图书馆。而自己购置书籍进行阅读的约占34%,向亲友借阅的方式比例很少,约占15%。这说明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阅读书籍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值得关注的是,约30%的学生选择了网络阅读,这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及有线、无线网络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越来越多的时间用于网络阅读方面。

我们发现,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体裁,学生最喜欢的是“古典诗词”,其次是“古典小说”,然后是骈赋与古文。阅读类型与文本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古典诗词与古典小说在当下往往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之后,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其原本的阅读则更受学生欢迎。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阶段中,最受学生喜欢的是唐代,其次是宋代及明清,再次是先秦。这些年,教育部举行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大学校园颇受欢迎。我校组织的经典诗词朗诵活动也大受学生青睐,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一方面,学生对于教师要求背诵的态度,87%的学生表示支持,对于要求背诵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9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另一方面,学生能够背诵的篇目却很少:40%学生选择50篇以下,45%的学生选择50-100篇,而能够背诵150篇以上的学生不足15%。

从以上调查可知,诵读作品是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的形式更加自由,获取作品阅读的渠道更加多样和便利,但是在诵读质量以及背诵篇目方面,还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一定的督促。

3、关于学生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近一步了解学生阅读与课堂教学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我们从阅读困境、阅读进度、教学期待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语言难懂”,有60%的学生选择了这一项,也有20%的学生选择了“反映的生活与当代太远”,15%的学生选择了“教学不生动”。说明古代文学教学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我们也看到,学生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与老师课堂进度基本一致的约占43%,也有约40%的学生不受老师进度影响,能够“超前阅读”的学生约12%。

对于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56%的学生希望教师能以分析文学作品为主,同时照顾到讲解文学史,也有13%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对于作品的精彩分析是吸引学生、打动学生的重要元素,而集体讨论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课前准备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推动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与学习过程中,84%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介绍推荐,激发兴趣”,约50%的学生选择“多举行一些相关的活动”。

综上,学生对于古代文学教学提出很高要求,教师应该在帮助学生度过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的语言关、情境关之后,还要能够在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气氛营造等方面满足学生的期待。

4、古代文学课程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为了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对于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分别针对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之前,有何期待?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之后,有何收获?由学生自由回答。

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期待有如下四类:

其一,对于古代文学课程本身的期待。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够从古代文学作品中领略、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想、语言、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美。

其二,对于学生自身修养及能力的期待。有的学生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有的希望能够将知识的积累与情感的体验相结合,学习豪放则激情洋溢,婉约则柔情似水;有的更期望自己能够背诵一些经典篇目,能够不借助工具书就能阅读经典作品,并希望能够提高独立欣赏古典作品的能力;有的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古典文学含蓄蕴藉、言简意赅的语言,丰富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古雅生动而不落俗套;有的从职业角度考虑,期望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将来为学生讲解精彩的古代文学作品;等等。

其三,学生对于古代文学教学有着更多的期待。在教师人格方面,学生更期待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个性鲜明、语言生动的授课教师;希望教师的讲课既富有激情,又能兼顾理性。在教学内容上,有的期望教师能多从学科综合的角度分析作品本身,减少史的成分和概念的浅层的解说与罗列;有的期待能通过教师的介绍,多多接触文学方面的研究大家的思想;有的期待教学上能够多设一些情境意蕴的探讨。在教学方法上,有的期待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式生动、个性化;有的期待授课教师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沉潜下来,多关注作品分析,感悟作品的魅力;有的希望教师讲课能够贴近生活,而不是仅仅远隔现代人情感的文本宣读;也有的学生期待多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多一些文化的气息,希望能够学到真正的东西,而不是仅仅为了教学和考试进行的敷衍式的授课与听课。在教学工具的选择上,学生希望教师能够适当使用一些教学视频,但传统教学也能接受。在教学时间上,期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开足课时,保证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有充足的学习时间。

其四,对于与古代文学相关活动的期待,如多多举办诸如诗歌朗诵会、文学讲座之类的活动。

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之后,有如下收获:

其一,专业上的收获。有的称古典文学语言凝练,意蕴丰富深长,绕梁三日不绝,徜徉其中,身心受益;有的认为学过古代文学之后,对文学发展史有一定程度的系统认识,对其丰富的文化意义、文化内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深体会到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与美轮美奂,以及古代文人的 “人格”与“文格”,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有的明白了以前学过的作品创作动因和深层意蕴,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解开了以前学习中的很多疑窦;有的发现自己在博大精深的文学面前,对于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了,能够主动地学习古代文学,萌生并坚定了考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信念,希望能够更系统、更专业学习古代文学。

其二,修养的提高。有的称提高了自身的文学修养、人格修养,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作家的情怀,感悟到文学作品知人论世,在做人方面,“心态更加平和”,可以在与古人的交流中逐渐返璞归真,心底也会越来越豁达;有的称收获更大的是思想情感的熏陶,不再害怕文言文阅读,非常享受遨游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与故人思想交流的乐趣;有的了解学习了古人积极乐观、淡泊名利的人生观,纯粹的爱情观,认为古人的思想细腻精妙,需要现代人沉淀下浮躁的心才能够体会理解。

也有学生深感遗憾,觉得自己的收获不大,遗憾的是知识与作品文本脱离,对于作品一知半解,甚至不了解文本。

结语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存着一些困惑。一方面,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大多愿意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因此,学生积极参与校内举办的诗歌朗诵、剧本创作、文学讲座等课外活动,乃至选择报考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学生的阅读形式更加自由,阅读渠道也因为互联网的普及而更加便利。另一方面,在阅读内容选择、阅读时间分配、阅读方法等方面亟需教师的指导与督促。教师作为古代文学教学的实施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回归“原典”。探讨作品与文学史论之间的平衡关系,改变教学中对作品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局面,以强制性的测评手段的树立来确保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全面掌握,从而实现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

第二,建立教学方式互动开放、教学手段现代先进的实验型教学模式。探讨如何在外部条件不利的背景下,尽可能地激发、提升教、学双方在课程传授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针对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的培养问题,研究如何强化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增加教师引导下的课堂讨论、通过提前布置的形式开展“我来上一堂课”活动等),如何建立一套良性的学习反馈-激励机制(课堂讨论的随即评价、学生作业的详细评语、课程相关比赛的奖励等)。

第三,通过强化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精神培养等课程功能,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活动与当前向传统文化回归的社会潮流合拍,从“非当下”走向“当下”,回应价值质疑。

[1]曾大兴,纪德君.古代文学教学创新与大学生能力建设[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于长俊等.古代文学教学研究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刘亮.吟诵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2,(2)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文学课程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我们需要文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