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爽
(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基于中介语理论的语言偏误分析
刘英爽
(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文章从中介语视角探讨了语言错误的分类并具体分析了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语言偏误;探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英国心理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首先提出了中介语概念,它是二语习得或外语学习的一种研究模式。这种模式把研究焦点从以往的语言学习客体转移到了学习者主体及其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学习手段。中介语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学者们热衷的课题之一,因为对中介语的研究能够直接有效地分析和纠正学习者输出的语言,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中介语概念与特征。Larry Selinker(1972)指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它既不完全基于母语又不完全基于目的语。”也就是说,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它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随着语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向目的语靠近[1]。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中介语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分析。中介语的提出为错误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美国语言学家Corder提出的“偏误分析”(又称为“错误分析”)理论认为,二语学习者出现偏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这反映了他们所具备的语言知识水平[2]。人们认为,偏误分析有助于了解第二语言的获得过程,并且促进对中介语的研究。
归纳起来,中介语主要有四个特征:(1)可渗透性。中介语受母语和目的语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母语规则向中介语系统渗透,表现为带有母语特征的中介语规则;另一方面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表现为目的语规则的扭曲(王建勤,2000b)。(2)动态过渡性。二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输入新知识,因此中介语系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者学习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地演化和发展,并且逐渐接近目标语的正确形式。这种过渡性反映在学习者出现的语言偏误中,这些偏误没有固定的模式,而且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可以得到改变和完善。(3)独立性。中介语系统是一个独立于母语和目标语的系统,但这种独立性是就其内在规则系统不同于母语和目标语,并不是说它与母语及目标语完全没有关系。二语学习者在不同的阶段,错误的形式和数量均有所不同。(4)系统性。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第二语言时难免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系统性的,是学习者现时心理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对于研究语言习得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系统性是中介语最重要的特点。学习者实际生成的中介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止一个心理过程的影响,这种深层次的系统性反映了学习者心理过程的普遍性。[3]二语习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变化发展。
(二)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Selinker对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大部分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种普遍的认知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他把这种认知结构称为“潜在的心理结构”。同时,他用五个“中心过程”来描述这种“潜在的心理结构”:(1)语言迁移,即二语学习者把母语的规则运用到第二语言的言语中。(2)训练迁移,这是由于二语学习者在课堂里因某种形式操练过多所致。(3)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摸索单词、语法规则等其它语言项目的含义和用法的方法。(4)交际策略,交际策略是指二语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表达意义遇到困难时采取的策略,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交际问题。(5)过度概括目的语规则。这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将某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3]。
其中前三个过程是中介语产生的直接因素,而后两个过程则属于心理过程。这五个中心过程事实上为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提供了一个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介语的发生与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心理、语言等因素相关,因此,中介语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由于语言学家对语言偏误的分析与研究角度不同,所以对偏误的分类及其成因的解释也有所不同。语言教学史上有多种偏误分类方法[4]。
(一)偏误的分类。语言偏误通常被分为三类,即语音、词汇和语法,语法偏误又被分为如时态、语态、结构等方面的错误。该分类标准基于语言本体形式,以结构主义为语言学基础,以行为主义为心理学基础。这种分类虽然可以从微观上了解语言结构,但对于全面了解二语习得的发展过程以及习得过程中的偏误特征与趋势则存在不足之处[5]。
Corder按照学习系统论的观点将偏误划分为系统的偏误和非系统的偏误,之后他又将其具体分为系统前偏误,系统中偏误和系统后偏误,从而在宏观上对偏误进行了合理科学的分类。按照Corder的观点,对于系统前的偏误学习者既无法解释,也无法自我纠正。学习者在这一阶段对语言的感知尚属于探索性的,只是通过偏误来尝试、巩固或修正语言;系统中的偏误则能为学习者解释为什么但却不能自我纠正语言偏离;对于系统后的错误,学习者则既能解释也能纠正。但是研究也发现,人们很难将这三类偏误截然分开[6]。
(二)偏误的成因。语言偏误的成因是多种因素的,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在该语言内部出现的偏误可概括为以下三种:
过度概括。指学习者将学过的语法规则或结构运用到其它语境中。例如学生学习了一般现在时后在情态动词后仍然使用这一规则:The boy can plays basketball very well.
规则忽略。即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规则,但忽略了规则的限制,例如学习者忘记了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的限制而出现下面的偏误:The teacher gived me a book this morning.
应用规则不完整。即学习者可能了解某一结构的规则,但对规则的应用不完整,例如在构成宾语从句时有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I don’t know what can I do next.
除此之外,如果对本族语国家和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背景不了解,将本族语的语用规则或表达习惯照搬到目的语上去,将会引起交际中的偏误。
语言纠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纠错研究中,Hendrickson最先对该领域理论和实证研究作了全面综述。既然语言偏误是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那么如何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时机来纠正偏误就成为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技能,教师通过对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分析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改善和提高二语学习的实效。Chaudron(1988)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学习者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纠错持积极的态度,希望自己的错误能得到纠正。而且,在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也乐于接受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James认为,语言纠错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纠错的有效性。一切纠错技巧要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准确性,所有的纠错策略都应该是行之有效的。2.纠错要注意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最能提升学习者自信的方式就是自我纠错。3.纠错要配合学习者的喜好[7]。
根据纠错实施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制定如下纠错策略:1.教师纠错策略。教师要熟悉并掌握尽可能多的纠错策略,且针对不同错误选择恰当的纠错技巧,比如可采用直接纠正与间接纠正、即时纠正与延时纠正相结合的策略。在纠错过程中还要兼顾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学习水平采取不同的纠错策略。而且要指导学习者能对语言错误的原因加以探究,并找出修正方法从而避免此类错误的再发生。2.学生自我纠错策略。自我纠错是学习者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适当的纠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必急于纠错,而是用暗示或者启发的方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这样做能很好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3.学生相互纠错策略。学生之间互相纠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纠错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显著提高纠错效率。
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对语言偏误的观念及纠错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不断出现偏误、纠正偏误从而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是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语言偏误的演化过程,促使中介语逐步向目的语靠近。同时也要对错误的本质、来源、纠正错误的有效性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错误,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从而有效促进二语习得教学。
[1]Selinker,L.1972.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Corder,S.P.1981.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5-58.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91-205.
[5]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74-76.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63-172.
[7]程雪,吴哲.大学英语课堂纠错策略[J].教育探索,2009(11):8.
Language Error Analysis Based on Interlanguage Theory
Liu Ying-shua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yang Henan 473000,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s language errors based on interlanguage theory and helps learners develop rational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terlanguage theory;language error;exploration
H15
A
1008—6772(2012)04—0127—02
2012-7-9
刘英爽(1968-),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英语语言学与教学研究。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从认知心理发展角度构建中介语研究的创新性理论体系”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BYY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