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照 刘雪梅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6)
(一)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近年,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受到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职院校。2010年夏,全国高校毕业生近630万,其中高职学生近300万,加上前几年沉淀下来的未就业的500万大中专毕业生,使得2010年待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高达近千万之众。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说: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在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是不可回避的严峻事实,应该引起整个社会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
(二)就业流向地区集中化。高职毕业生选择就业的地区很大程度上受就读大学所在区域的影响,因为地缘因素的缘故,高职毕业在就读大学所在地就业的,要占很大比例。发达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在吸纳毕业生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是毕业生就业的热点。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发展和就业环境的改善,前往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
(三)就业单位与待遇情况。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就性质而言,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居多,由于刚毕业,工作经验有所欠缺,专业定向、个人定位不同,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大多为技术、业务岗位。由此可知,大中城市的非国有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战场。高职毕业生工资待遇有差异,他们的工资待遇大多在1200—3500元之间,大多数毕业生的发展前景良好,工作一段时间转正后,薪水都能得到逐步提高。
(一)部分毕业生自身定位高,就业观念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在毕业生中,有的不能很好地对自身定位,就业期望值过高,一味追求轻松、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和地域条件,把就业地点限定在省会城市或大城市,超出这些范围,即使很多一线职业岗位工作再好,都不愿意选择。当在大城市就业受挫时,很容易产生失望心态,这样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由于职业观念不当,即使就业了,此山望着那山高,心理不踏实,很多毕业生由于不能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就业,不能适应一线工作,作风浮躁,造成工作单位评价不高,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升迁,一些毕业生毁约、违约、频繁跳槽,严重影响企业对毕业生的指望和信心。
(二)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有待加强。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入学时文化成绩较低,素质欠佳,入学后平时不积极参加学院和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上课不认真听讲,缺乏综合素质的锤炼,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独立能力、思辨能力、动手能力、职业技能、道德品质能力、组织能力不是很好,面试时部分学生因平时学习积累不够,没有像样的专业技能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没有参加各种活动的经历,拿不出有分量的、别具一格的简历。本身缺乏优势、缺乏信心,因此陷入失去良好就业机会的尴尬境地。
(三)就业教育不到位,缺乏科学指导。许多高职院校有关就业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课程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特色,毕业生没有足够亮点吸引用人单位。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对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投入不够,多数院系没有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甚至院级就业指导机构设置不科学,就业服务机构与招生或学生工作混杂一起,影响了就业指导机构的应有功能。不少高职院校缺乏实习、实训基地,就业活动场地和设施奇缺,就业指导教师缺乏知识储备,缺乏企业一线生产的实际操作经验,专业的职业指导师少,职业指导教师一般由学校行政相关教师或辅导员兼任,缺乏对学生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无法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难以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四)培养目标滞后,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市场分工日益精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的趋向,但是某些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需求不适应,导致毕业生的数量和知识储备与市场需求脱节,一边盲目培养,一方人才紧缺,翘首期望,形成人才供应与企业需求之间不能准确的对接,导致学生所学专业英雄无用武之地,就业应聘屡屡碰壁,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
(五)就业环境差。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基数大,千军万马奔涌就业市场,无疑增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沟通不畅,加上学校培养学生需要一定周期,造成学校培养滞后于社会需求。同时,大学生的成长以及就业往往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环境有关。家庭溺爱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子女性格、心理等方面出现缺陷,直接影响到其职业能力的发展;而大学中某些大学生所学的专业面较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陈旧,使其职业适应能力差;当今社会人才市场管理和服务不规范问题,大学生稍一不慎,就会掉进其中的陷阱。
(一)加强各项事业的建设,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各项建设,制定企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政府要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就业市场,千方百计疏通就业渠道,将高职毕业生纳入就业市场的范畴,把人才市场引入学校。加大人事、劳动保障执法监督力度,规范高职毕业生和企业“双向选择”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保障大学生顺利地就业。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拓展就业渠道。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联系,开拓就业市场,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实习、实训和就业有效结合的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签约率。学校可以通过就业网络平台、网上信息发布平台(如QQ群)等快捷信息发布方式,全天候、零距离地为毕业生发布最新就业动态,使学生随时掌握就业动态。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招聘会,联系用人单位,举办校园宣讲招聘会。学校除了举行毕业生双选会外,还可以举办各类各样的毕业生见面会、洽谈会和日常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高职院校应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全方位服务,使用人单位满意而归,提高学院在用人单位的良好声誉,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高职院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要通过各种实践途径,增长教师的就业指导才干。学院要合理安排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学习和进修,如开展专职人员的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考试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职业化水平,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同时,高职院校从学生入学起就应进行就业教育,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采取授课、下企业、请毕业生回校讲授就业经历、讲座、选修课、心理辅导等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提高学生对我国就业和创业政策的认识和面试应聘的技巧,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四)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要找到好的工作,高职学生首先应该努力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打铁还要自身硬,要通过学院和班级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是突出技能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所以,高职毕业生应努力提高操作技能,更快适应岗位操作的需求,在校期间尽快拿到双证书,这样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除此之外,高职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与竞赛,加强自身修养,从多方面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复合型、开拓创新型的人才。
(五)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应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积极搞好教学改革,适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此,高职院校应派出相关人员到企业进行调研和实践,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可以邀请熟悉就业形势的有关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到学校为毕业生做报告,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了解求职技巧,以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主动适应社会。此外应充分发挥各个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与各个行业的联系,实时掌握社会需求信息,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另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实行订单式培养,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引进充分相结合,实现学院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1]陈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和对策[J].新西部,2011(33).
[2]祁舒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 (12).
[3]李菽林.我国高职学生就业问题追因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1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