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柳 韦开蕾 柯佑鹏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海大农经专业”)自启动渐进式的“四早”(“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基地”)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以来,经过4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效克服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顽疾”,使得教学的各环节得到了有效衔接。笔者于此,就海大农经专业开展“四早”实践教学改革总结一些经验,供同行交流与参考。
(一) 创新机制,保障实践教学的平稳性。在多年教学工作的积累和沉淀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的发展特色和实际,海大农经专业建立了以“三个机制”和“四个到位”为核心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长效机制。“三个机制”指的是多元化的运作机制、分层次的管理机制、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倡导实践教学模式的多元化;针对不同的项目实施分层次的管理,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人性化、个性化的激励办法。“四个到位”是指措施、组织、管理和服务要到位,具体来讲,就是每一个实践教学项目都必须先经过全系反复论证之后才出台,并配以相应的保障措施,且对整个实践教学项目进行合理化组织和分层次管理;此外,以系为单位,对实践教学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切实保障整个实践教学项目的顺利开展。
(二)多元投入,保障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和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需要更多的建设投入。很多实践教学开展不顺利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经费来源。海大农经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得以顺利建设并平稳运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相对充裕的建设经费。自2008年以来,海大农经学科相继获得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和海南省“农林经济管理省部共建实验室”、海南省“省级教学团队”、海南省“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和财政部“热带农产品物流与信息管理综合实验室”、海南大学“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创新”等建设经费的立项支持;同时,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海大经管院)也对该专业安排相应的配套建设经费;此外,农经系还善于利用学院MBA和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平台,多方向企业界的校友申请实践教学活动的赞助经费。多渠道的持续投入,为该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创新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使之得以平稳和持续运行。
(一)“早进实验室”:构建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近年来,随着创新教育理念的不断渗透,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性实验教学得到各院校极大重视[1]。近年来,海大经管院也高度重视本科实验室的建设和改革,由院长亲自带队,多次率团到国内一流的经管类教学实验室建设单位考察、观摩和学习。另一方面,学院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实验室建设经费,就农经系而言,自2008年以来,该专业已成功向国家有关部委申请到两项实验室建设经费,分别为农林经济管理省部共建实验室和热带农产品物流与信息管理综合实验室,其建设经费均在200万元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经系的实验教学条件;同时,我们也初步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构建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淡化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界限,有机融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把实验教学当成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升华,并在实验教学的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做了初步的改革,合理设置实验课程、拓宽实验教学的覆盖面、优化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并建立实验教学评估体系等。
(二)“早进课题、早进团队”:促进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为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海大农经专业率先实施了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的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是指组成了由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挂帅,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参与的“三层结构”课题研究团队,即“课题负责人+研究生+本科生”的课题和团队运行模式。系里针对不同的结构层次(教师、研究生或本科生)加以分层次管理,并根据不同的团队成员采取个性化的激励机制,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
为配合“早进课题、早进团队”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海大农经学科定期举办“热带农业经济管理学术论文大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开展研究,参加比赛,获奖文章推荐发表。此外,为增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学术氛围,推动学科的内涵发展,提升教师们的研究水平,我们还定期组织“热带农林经济管理学术沙龙”,很好地推动学科队伍的交流和协作,加强学科团队的凝聚力。
经过4年的探索与实践,“早进课题、早进团队”的活动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有16位本专业的教师参与“早进课题、早进团队”的活动,参加的学生人数累计在200人以上,组建的课题研究团队累计达50个以上;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本学科点的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达82篇;教师的科研成果也有了明显提升,2009年以来,该学科点的教师共申请到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4项,国外合作项目2项,其他横向课题19项,总项目经费达2729万元,其中到账经费达1937万元。雄厚的科研经费给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团队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早进基地”: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提高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就业率,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2]。海大经管院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工作,每个专业至少培育了2个以上的实践教学基地。农经系则明确提出了让本科生“早进基地”的思路,该学科点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各种社会资源,建立了层次多样、特色鲜明的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到目前为止,我们建立了6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在20余个农场建有本专业的学生实习点。此外,我们与海南农垦及部分热带农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4年来,约有1000余名老师和学生人次赴农垦企业进行调研和访谈,积累了丰富的一手数据和资料,形成了“科研及时向产业转化,产业化科研基地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模式,建成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基地。
为配合“早进基地”的活动,自2008年以来,由学院团总支规划,专业教师指导和担任评委,本专业学生会主办,面向全校本科生,每年定期举办“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案例分析大赛”。到目前为此,已成功举办了4届,参加学生人数累计达400名以上,成为海南大学学生实践活动的一个亮点。该案例分析大赛的选题,要求学生优先考虑来自实习实践基地的案例,在到实习实践基地实地考察、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完成。
此外,本专业与海南农垦总局、湛江农垦总局和广东农垦总局及其下属20多家农场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们的实践教学活动辐射海南、广东、云南、广西、福建等省、自治区。近4年来,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赴各企业进行调研、教学和访谈达1000人次以上,积累了丰富的一手数据和资料,有利于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育。
(一)“四早”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彰显专业特色,突出优势。《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12]4号) 第(一) 条提出“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长期以来,本学科明确给自己定位为“热带”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课题的申报、案例教学的选取、学生实习基地的选择、学生论文的选题等都是以“热带农业”为导向,特别是对农垦经济与管理问题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热带农业产业链、农业政策分析模型、农垦企业经营管理、热带农业分层次管理理论、天然橡胶产业经济、香蕉产业经济以及其他热带作物经济管理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在相关研究领域内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二)“四早”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早在建立初期就开始让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从个别课题个别团队开始试点,后逐步在实践教学中加以检验,取得良好成效后面向全专业的师生加以推广。进入本世纪初以来,随着实践教学活动越来越得到重视,我们继而提出了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基地”的思路,2008年以后,我们总结了本专业长期的实践教学经验,概括性、创新性地提出了“四早”实践教学建设方案,现已经把“四早”活动制度化,并将在全学院加以示范和推广。
“四早”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创新之处还在于能够推动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有效融合和充分衔接。在“四早”活动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针对整个本科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性地提出了“五步”教学新模式,即:A理论知识(课堂授课)——B实验训练(“早进实验室”)——C创新课题、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早进课题、早进团队”)——D实习、实践和社会调查(“早进基地”)——E完成实践教学、教师项目和毕业论文。当然,这个“五步”教学新模式是我们从“四早”活动的开展中新得到的灵感和思路,也刚刚开始试行,具体的措施和实施方案还需要加以进一步的探索和细化。可以预见,“五步”教学新模式的顺利实施和开展将有效实现了本科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理论学习与素质和能力培养、教师教学与科研、学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和系统化,有效解决地解决了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1]郝玉柱.本科高等学校实践教学问题探讨 [J].教学改革,2012,第 1 期:90-91.
[2]张云.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意义与路径探析 [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1(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