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农用开发问题研究

2012-04-12 16:46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面积土地

郭 凯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1 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基本情况

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和建设用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以外的土地。包括未利用土地、其他未利用地两个二级地类。

未利用土地又分为:①荒草地。树木郁闭度<10%,表层为土质,生长杂草,不包括盐碱地、沼泽地和裸土地。②盐碱地。表层盐碱聚集,只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③沙地。表层为沙覆盖,基本无植被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滩。④裸土地。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⑤裸岩石砾地。表层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50%的土地。

其他未利用土地又分为:①其它土地。未列入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其它水域地。②河流水面。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以下的土地。③湖泊水面。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水位岸线以下的土地。④苇地。生长芦苇的土地,包括滩涂上的苇地。⑤冰川与永久积雪。表层被冰雪常年覆盖的土地。

黄河三角洲区域土地总面积263.21×104hm2,其中未利用地面积52.81×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06%。在未利用地中,水域面积4.81×104hm2,主要是水库和河流水面,占未利用地面积的9.11%。滩涂沼泽面积19.66×104hm2,主要是滩涂,占未利用地面积的37.23%。自然保留地面积28.34×104hm2,占未利用地面积的53.66%,其中,荒草地面积10.07×104hm2,占未利用地面积的19.07%;盐碱地面积16.55 ×104hm2,占未利用面积的31.34%;沙地面积 378.4 hm2,占未利用地面积的0.07%;裸地面积2694.9 hm2,占未利用地面积的0.51%;其他未利用地面积1.41×104hm2,占未利用地面积的2.67%。从行政区划来看,该区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东营市和滨州市,两市未利用地面积占该区域未利用地总面积80%左右。

未利用地资源丰富,但土地质量总体较差。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中大部分是盐碱地和滩涂,土壤类型主要是潮土和盐土两大类,土地资源主要是百余年来由黄河泥沙淤积而形成的新成土。这些土地虽然地形平坦,起伏不大,但由于泥沙沉积物不同,土壤土体构型复杂繁多,浅层地下水埋深较浅,矿化度高,土壤盐分重,有机质含量低,缺乏团粒结构,普遍存在旱、涝、碱、瘦的问题。蒸降比为3.5:1,土壤次生盐渍化威胁大,大部分地区只生长黄须菜、芦苇、马绊等耐盐碱作物,难以进行农业开发利用。土地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主要是土地的盐碱化程度较高,树木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难度大,土地沙化面积加大,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质构造背景复杂,面临着潜在的生态安全问题。

2 未利用地农用开发的理论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讲,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的农用开发符合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的前提下逐渐演化而来,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信息交流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3]。黄河三角洲的开发秉承着高效生态的发展理念,着力于推行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未利用的农用开发属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范畴,可以成为实践生态经济学的典型案例,为全国未利用地开发探索新途径、提供新经验。

从现实因素考虑,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开发,是落实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大举措,是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和重要突破口。只有全力以赴搞好未利用地开发,把未利用地资源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才能真正把规划落到实处;才能有效集聚要素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未利用地开发,增加农业用地面积,既可以为本地区拓展发展空间,也有利于缓解全省土地供需矛盾,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有利于为黄河三角洲发展筹集建设资金;通过未利用地开发,可以吸引发达地区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向黄河三角洲聚集,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新的机遇和空间,从而形成加强区域交流合作的新的载体和平台。

3 未利用地农用开发基本思路

按照国家批复规划确定的建设“优质粮棉区、生态畜牧区、生态渔业区、绿色果蔬区”的要求,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未利用地农用开发过程中,应加大对未利用地综合整治力度,有计划地对荒碱地进行开发治理及改造中低产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渔业、林业、畜牧业生产空间,促进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4]。

未利用地农用开发需要各方面统筹协调,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统一规划,分类指导

按照全省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统一规划农业用地区域。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期分批进行开发利用。

3.2 统筹兼顾,利益共享

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荒滩地开发有关法规,妥善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兼顾市县之间,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特别要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3.3 科学开发,高效利用

统筹考虑土地复垦、中低产田改造和存量建设用地整治挖潜,对未利用地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采取园区发展模式,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4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政府在法规、规划、政策制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广泛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开发。

3.5 因地制宜,合理定位

根据土地性质和区域特点,合理确定开发功能和方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4 未利用地农用开发空间布局

根据传统经验,盐碱荒地改造初期以种棉或杂交蓖麻为主,基本改造后可扩大粮食的种植面积;沙荒地改造初期以油葵为主,改造好后粮棉油间作套种;在盐碱较轻的荒地以粮为主,适当发展棉花种植;在平原水库周围及涝洼荒地区以蔬菜为主或渔农结合发展粮食作物。结合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土壤盐分含量、水源的水量水质等因素,比照分析该地区传统优势农业产业,得出空间布局划分方案如下:

提高近黄河入海口和盐分较重地区的棉花种植比例。棉花是公认的耐盐作物之一,在含盐量<0.4%的土壤上能正常出苗,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有广泛的分布,目前集中分布在东营市的垦利县、河口区、利津县、东营区和广饶县,滨州市的沾化县和无棣县,潍坊市的寿光市、昌邑市和寒亭区,德州市北部的乐陵市和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

在粮食主产区的开垦耕地中适当增加粮食种植比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常见的粮食种植模式。冬小麦生长季一般降水较少,需要补充灌溉。因此,需要有充足的灌溉水源才能发展冬小麦的种植。该区水源一般是黄河水,其他可部分的抽取地下水,另外可通过建水库蓄水满足灌溉需要。夏玉米生长季雨热同季,灌溉只是在个别年份需要,可适当增加夏玉米的种植面积。

在寿光及以西地区集中发展蔬菜种植。黄河三角洲有多种野生耐盐蔬菜种质资源,如碱蓬幼苗,开发前景广阔,可形成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新开农用地上可控制发展耐盐蔬菜种植,在广饶、博兴、邹平、寿光、高青、乐陵、庆云等地发展蔬菜种植。

在沿海地区稳定发展林业、草业、渔业。在新开农用地除耕地外,稳定发展林业、草业和渔业。柽柳、罗布麻、竹柳、枣树等果木,广泛分布于黄河三角洲,可绿化盐碱地,保持生态平衡。苜蓿、田菁等牧草品种耐潮湿和盐碱,是改良盐渍土的优良植物。虾蟹、藻类等水产资源丰富,渔业养殖是该地区优势产业。在近海域及北部部分区域,如东营市各区县、无棣县、沾化县、寒亭区、昌邑市等地区,要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稳步发展林、草、渔业。

在利津等区域稳步提高油料作物面积。杂交蓖麻和油葵具有抗旱、耐瘠、耐盐碱等特性,除涝洼地外几乎所有可耕地均可种植,经济效益明显。利津县是蓖麻油加工集中的地方,其加工能力占全国的70%以上,附近区域应稳步提高种植面积,形成生产加工产业链。

综合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强的特定区域,适度发展养殖业,有序发展原盐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合理开发海水资源和风能,严禁发展重化工业。

5 未利用地农用地开发技术措施

5.1 抽咸换淡,地下水更新改良滨海盐渍土技术

采用打竖井抽取地下高矿化咸水,腾出地下水库容,逐步蓄积雨水,建立淡化水层,形成地下水质更新的滨海盐渍土改良技术体系。抽取的高矿化地下水,进行晒盐,形成农业-盐业结合的产业体系。

5.2 集雨抑蒸改良滨海盐渍土技术

该技术的主要技术环节是蓄集雨水和抑制蒸发。在施肥、耕作的基础上,根据地形网格状围起土埂,每个网格内平整,这样可以减少地表径流,蓄集雨水,使降水相对均匀地下渗洗盐;在土地平整后,覆盖上塑料膜,塑料膜上有渗水孔,降水可以下渗到膜下洗盐,这样减少土面蒸发,抑制返盐。在试验时间段,4次降水量56.5 mm,利用集雨抑蒸技术,使土壤可溶性盐分由0.7%下降到0.15%左右,改良效果显著;采用本项技术后竹柳年生长量提高70%。

5.3 施用盐碱地土壤改良剂,快速改良熟化土壤

通过化学制剂改良利用盐碱土,以酸性高分子有机物质中和土壤碱性,消除土壤中的碳酸根和碳酸氢根,降低碱化度;以活性钙离子置换土壤胶体吸附的钠离子,使钠离子随降水或灌溉淋洗出土壤;同时能够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地力;克服盐碱土壤的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不足。盐碱土壤改良剂含有的活性腐植酸能够刺激作物生长,从而提高盐渍土区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改良培肥盐碱土壤。

5.4 整地改土,有机、无机肥结合快速培肥土壤

对不平整土地进行削高填洼平整。进行作物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科学合理投入无机肥,测土配方施用化肥。一般来说,施有机肥或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既补充输入有机碳源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不仅土壤有机碳的总量增加,而且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增加。种植绿肥翻压,可采用棉草轮作和林草间作,选择具有较高的生物量的植物与作物轮作,辅之以秸杆还田措施,可以增加根系及其残体的数量、改变残体的化学质量,影响其矿化固定,培肥地力。同时种植绿肥改变了作物根际的微生物群落组成,有减轻或消除土传病害的作用。

5.5 修筑台田,降低地下水埋深

传统利用盐碱地的有效方法,能够显著降低地下水埋深,适用于有客水的区域。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毛坨村地下水埋深一般周年变化为0.65~2.10 m,采用“深沟-台田”模式台田1.45 m后,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幅度为2.20~3.63 m,有效降低了地下水埋深。含盐量为4.90% ~7.33%的土地经台田、引黄灌溉洗盐后,耕层土壤盐分可以降低到0.2%以下,可以种植棉花、蔬菜和葡萄。

5.6 滴灌洗盐控盐快速改良滨海盐渍土技术

利用滴灌进行洗盐控盐,实现盐渍土快速改良利用。在2.5%的盐土上,进行滴灌洗盐试验,滴灌水量50 m3/667 m2,0~20 cm土层的含盐量降到0.14%左右,形成脱盐淡化层;滴灌洗盐后,覆盖地膜,种植蔬菜,再利用滴灌控制返盐,实现滴灌洗盐控盐快速改良利用盐渍土。

5.7 田间水利工程配套

搞好田间工程配套,建设高标准的排灌体系,排灌分开,达到排除淋洗盐分和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的标准。

5.8 秸秆基质简化无土栽培技术

通过无土栽培技术,利用盐渍土的光热资源,不改良而实现利用。本技术的栽培槽采用地挖沟槽铺塑料膜的方式,栽培基质采用经过堆腐的作物秸秆,营养液的管理采用营养液肥料分组分别通过滴灌系统加入到基质的方法。秸秆基质在使用后,可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不产生环境污染。利用秸秆基质无土栽培的樱桃番茄,含糖量较土栽的提高了26.3%,口感风味明显改善。

5.9 适当发展喷灌、滴灌等现代节水灌溉技术

喷滴灌作为先进的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在节水增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灌溉设备需要较大的一次性投资,管理维护需要持续稳定的投入。

6 未利用农用开发的对策建议

未利用地农用开发应和已开发农用地综合考虑。新开发农用地耕地应以棉花等抗逆性较强的农作物为主。针对某一区域的粮棉面积调整,可将旧棉地改为粮食用地,而以新开发耕地种植棉花来增加粮食用地面积[6]。

应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统一考虑规划。土地规划应将该区域水资源作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开发规划应以水资源定发展规模和速度。同时,考虑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建立“大粮食”的观念。未利用地开发后根据土壤水资源等限制因素开发利用土地,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草业、林业、渔业,都是在供应人类“粮食”。只不过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但都是满足了人们的食物需求。

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开发建设大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增加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围绕黄河三角洲“十大名牌”农产品优势产区,通过未利用地开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效应。

[1]何 流,崔功豪.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与机制[J].城市规划汇报,2000,(6):56-60

[2]张正峰,陈百明.土地整理潜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664-669

[3]胡廷兰,杨志峰.农用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5):275-280

[4]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5]Rafael C,Carlos A,urbano F.Economic,social and envirenmental ompaer of land consolidalion in Galicia[J].Land use policy,2002,(19):135-147

[6]徐 畅,高 明,谢德体,等.土地整理年限对紫色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8):242-248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面积土地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我爱这土地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巧用面积求坐标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策略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