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发展的困境与解困之路

2012-04-12 15:36:00朱颖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朱颖原

(1.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2.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课题。农民作为当代中国占到总人口一半以上的最大群体,其发展诉求、发展机会、发展资源、发展能力以及发展前景等问题,无疑是人们最应该关注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进步,农民的发展意识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觉醒,然而,觉醒之后的农民不得不面对发展的种种困境。思考农民发展的解困之路,有助于促进农民尽快走出困境,与其他社会群体一起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 农民发展

(一)农民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农民”范畴的释义主要有三种观点。

观点之一,农民,顾名思义,就是以农为生的种田人。由于“农业”具有广泛的含义,是指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所以,农民包括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村副业从事生产的劳动者。

观点之二,农民是具有三个典型特征的劳动者,即具有农业户口、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突出并明确“农民”概念的三个特点即户籍特征、居住地特征和职业的特征。

观点之三,许多“三农”问题专家认为,农民在我国现代社会里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演变为“一切农业户口者”。即身为“农业户口者”已经成为“农民”的代名词,失去了词典里所解释的“长时间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者”的职业的内在特征含义,农民已经从一种职业转化为一种身份。

农民与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历史性。“农民”这个看似简单的现象,随着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变化,从来没有像今天的历史条件下这样复杂。我们在研究中从最广义的角度去思考和运用农民范畴,既包括从职业角度界定的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也包括从户籍制度来界定的,已经脱离农业生产,但其户籍仍在农村的人群,还包括从事农业同时也兼业的人群。

(二)农民发展

从哲学意义上讲,发展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及其过程。经济学意义的发展是指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增长的过程,也指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发展的广义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狭义是指一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并进而向信息社会变迁的过程,特指发展中国家从欠发达到发达、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可见,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发展”的注释不一而足。

作为社会的人,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以及自由个性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农民发展就是农民的本质力量和本质关系的发展,即农民主体意识的提升与发展,通过认知自然、认识自我和认识社会能力的提高,不断提高生产能力、拓展劳动领域、提高劳动效率、增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从而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最终使得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发展自我的途径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具体地讲,农民发展在物质层面主要体现为生产发展和生活发展。生产发展是指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业产出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生活发展主要侧重于教育培训、卫生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以其需求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其他一切动物”。[1]56人的发展除了物质性的需求之外还有非物质性的要求,人的发展需求的无限丰富性是以物质生产实践和其他实践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同时也反过来促进物质生产及其他社会实践的全面发展。农民发展在非物质层面表现在农民对于人的各项基本权利的保障与实现,即享有与其他群体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包括人的独立自由、人格尊严、人的自我意识以及社会交往、感情交流、文化教养、自我价值实现和获得社会尊重等等。

二 农民发展的现实困境

农民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生产力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影响农民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家庭联产责任制为契机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整体与个体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不断加大的贫富分化、社会分层固化、权利利益分配的不公等因素,加之农民自身的局限等等,使农民发展面临着新的困境。

(一)自身条件的局限

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我国目前农民的整体素质包括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水平、体力素质、思想道德水准等方面不容乐观,这些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发展的瓶颈。大量调查材料表明,农民文化水平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的关系紧密。据国外经济学家统计,从事农业生产的小学、中学、大学毕业生可分别提高劳动生产率的43%、108%、300%。而我国现有大量的文盲、半文盲在田间劳作。按照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了2.64个百分点。按照这个数据算来,全国仍有文盲5.7千万人。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尤其是在西部地区。[2]在农村贫困落后地区,因贫困产生文盲,又由文盲导致贫困,成为恶性循环。

农民的科技素养不容乐观。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被高素质的农民所掌握,才能成为强大的生产力。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农民的科技意识低下,对农业科技成果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认识不足,一些长期从事传统农业耕作的农民,思想上认为传统方法稳妥,新技术有风险,不愿尝试新技术、新方法。同时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许多人接受、理解不了新技术,吸纳新成果能力差。加之农业产出和效益比较低下,目前许多有文化的年轻人大多经营非农业或外出打工,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技术落后的劳动力,以老人、妇女居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主要依靠祖辈流传下来的习惯和经验,绝大部分农民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这些因素妨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普及推广。

农民身体素质值得关注。长期以来,由于各种疾病的困扰以及区域性、地域性的近亲繁衍、早婚早育,一些地区农民的身体素质堪忧。比如,中国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结核国”,结核病患者占全球的14.3%。在最近10年的传染病统计数据中,结核病的患病人数一直与乙肝在争夺冠亚军,结核病的死亡率则仅次于艾滋病。而我国80%的结核病人在农村,贫困地区更为严重,结核病疫情仍居高不下。[3]在农村的很多地方尤其是边远山区,还严重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中,缺乏基本的医疗机构和设施,农民自身也缺乏基本的保健意识,“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困扰农民的主要问题。

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在农民中仍然存在小农思想严重的问题,小富即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保守封闭;农村的家族观念严重,重男轻女、传宗接代思想存在;封建习俗抬头,烧香拜佛、修坟墓、建寺院等现象极为普遍。信仰缺失在一些地方成为普遍现象。此外,农民总体缺乏现代观念,市场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合作意识都比较淡漠。

农民的发展能力尚有欠缺。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包括生产技术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协作交往能力、适应市场能力等多方面的技术和能力的发展。农民发展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速度和水平。农民的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直观表现在经济方面,农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储蓄水平与城镇居民持续拉大,其经济弱势不仅没有消失,反而逐步加剧,陷入相对贫困的状态。而深层次的制度性的根源在于权力的贫困,表现为政治参与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等诸多方面。

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已经成为制约农民发展的主观因素,并由此影响到每一位农民的发展诉求、发展前景,也是农民自身发展面临的最大的困境。

(二)客观条件的局限

面对发展的社会潮流,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局限被社会现实的种种不平等进一步放大,使得他们的发展之路更加艰辛。

户籍身份之困顿。我国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化转化的历史性的、阶段性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人为地分割了城乡市场。现行的户籍制度虽屡经改革,但总体上仍然是一种身份制度,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居民身份的真正平等。户口仍然与就业、社会保障、接受教育等紧密联系。中国的社会差别和结构分层,不是表现为马克思所表述的阶级地位和韦伯等人所阐述的职业阶级的分层特点,而是突出地表现为户籍等级式社会分层。因为不同的户籍身份意味着享有的社会资源的不同。城乡在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就业机会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农村的农业居民无法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进入城市寻求发展的农民仍然面临着与城市居民不同的待遇。他们自身生存的困顿更多地复制在他们子女身上。

教育公平的困窘。与户籍身份最密切相关的就是农民发展中遇到的教育公平的困窘。有许多专家论证了教育与社会地位的相关性。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趋于复杂化与多元化。以先赋地位如籍贯、出身等为主的社会分层模式正在被以自致地位即技术、技能、知识、学历等为主的分层模式所取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成为个人取得优质自致性因素的主要途径。同样无法否认的是,城市的公共教育机构获得的资源远远多于农村的教育机构。农民子女所接受的教育无论质还是量,与城市居民子女相比均处于明显的劣势。农民处于结构性、制度性的机会不公的状态,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过程的不平等以及教育结果的不平等,使得农民的子女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少足够的能力,进一步限制了农民自身及下一代的发展。

上升流动之困难。社会的上升流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上升流动要求和努力实践会给社会发展注入活力。但社会现实是,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农民所谓户籍身份的限制加剧了教育的困顿,教育的滞后性又造成农民上升流动的艰难。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带来的社会分层固化的现实进一步加剧了个体上升流动的困难。韦伯所确立的财富、权力和声望这三个社会分层的关键性因素,广大农民都不占先机和优势。

社会地位之困境。人的社会地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其地位决定了他所享有的政治权利、经济权益以及占有教育文化资源的权益等。回望历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使农民身份被定格在社会的底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课题研究,我国现阶段社会结构划分为十个阶层,农业劳动者被列为第九层。虽然有一部分农民经受了市场的挑战,经济上占据了优势资源,改变了经济状况,但仍然无法摆脱“富而不贵”即政治、文化地位滞后的尴尬局面。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即给予农民作为公民应有的公正待遇和平等的社会地位。提高农民社会地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农民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 农民发展的解困之路

面对农民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社会各界、各级政府以及农民自身等都进行着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试图找寻解困之路。

(一)发展生产:农民发展的基础要件

提高农业生产力是农民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要件。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1]32显然,人们只有首先解决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才会关注未来的发展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条朴素的真理揭示了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基础和决定性地位,它的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其他一切领域的发展,也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社会成员有富足和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人的发展最根本的基础和前提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即通过发展生产力使人从自然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成为自己的主人。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才能把劳动当作自我完善的根本手段,而不仅仅作为谋生需要;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才能提供丰富的产品,人们才能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兴趣和能力。

我国农村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所焕发的强大的力量,一度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但是,提高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生产力不仅包括实体性的要素即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工具为标志)、劳动对象,还包括渗透性的要素即科学技术和管理。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不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水利建设落后,农业新技术转化能力低下,机械化、自动化、产业化、专业化程度都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不到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生产力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农民发展的首要因素。发展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包括软件和硬件在内的农业生产条件,是农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提升素质:农民发展的主观要件

农民发展的根本就是要提高其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包括科学文化素养、身体健康素质以及民主法制意识等在内的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具体地看,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通过普及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强化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市场意识和经营理念,以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通过文化素养的提高,使农民树立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观念和科学观念,并在农村形成平等友爱、诚实守信、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培养农民形成科学理性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第二,人的身体是一切社会实践的承载者和实施者,健康的身体是提高劳动效率和提升实践效果的基础。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卫生保健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健康保健意识,真正改善和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第三,提高农民的政治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新型农民参与社会管理,应具有民主法制意识、参政议政意识,同时具备法制意识,懂得以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四,扩大农民的社会交往。基于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农民自身获取身份地位的稳定性,农民的社会交往仍然以地缘和血缘为基础。农村社会格局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深刻的固守倾向,人际交往天然和亲缘、地缘相联系,并为其稳定性提供了基于个体心理需求的坚固保障。农民交往方式对先进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形成制约,影响了农民自身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所以,扩大农民的社会交往,使之能够既走出去,了解和融入外面迅速发展的世界,又能够引进和接受传播进来的新观念、新思想,真正促进农民的发展和进步。

(三)制度完善:农民发展的客观保障

普及教育、发展文化。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它可以增加人的选择机会,增强人的发展能力。随着社会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教育公平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4]而教育公平的起点往往是以占有教育资源的平等为前提的。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以及农民工的子女,需要更多关注的目光和行动,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较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改善农村的人文环境,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主阵地,把农民的思想指引到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大力宣传那些富有朝气和时代气息的社会风尚,使文明之风走进农村千家万户。要引导农民摒弃封建陈规陋习,倡导适应社会发展的文明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

合理流动、上升畅通。建立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使社会的上升流动畅通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制度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社会流动的趋势开始加速,长期被禁锢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始了从无序到有序的社会流动。农村社会本身也经历了剧烈的分化。有社会学专家将我国农村社会分为不同的阶层,包括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农村社会管理者阶层等等。农村社会中不同的人群的生存状况差距很大,农民整体的上升流动非常困难,一些制度性障碍,如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就业制度、教育体制等仍然阻碍农民上升流动的步伐。建立公平、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疏通社会上升流动的道路,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民的发展。

社会保障、改善民生。完善的社会保障是社会进步的安全阀,也是社会成员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水平低、范围小、社会化程度低,城乡社会保障差别大,而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管理混乱,缺乏法律保障和监督机制。[5]建立完善的、适应经济发展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社会要求。要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建立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只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并真正落在实处,使广大农民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农民的发展没有后顾之忧,农民才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农民发展的解困探索,其路漫漫。相信通过社会各界、各级政府、有识之士的共同关注,建立完善的制度,营造和谐的氛围,就能为农民的发展铺就通畅的大道。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国家统计局.中国文盲率为4.08%[OL].2011-04-28,网易http://news/163.com.

[3]关注结核病,被忽视的杀手[OL].2011-03-24,网易http://news/163.com.

[4]张三元.教育公平:机会与路径[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8-12.

[5]桂 莉.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6):60-61.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