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涛
(1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2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太原汾河湿地公园由两段组成:一段南起胜利桥,北至森林公园,全长2.4 km,面积115万m2,从2005年10月开工建设,其中水域面积58万m2,绿地面积48万m2;第二段及北部延伸段,南起湿地公园堵头堰,北到太古岚铁路桥,全长4.5 km,总面积约200万m2,其中水域面积120万m2。
目前,汾河湿地公园分布有红瑞木、暴马丁香、莺尾等观花植物、观叶植物、观果植物、绿篱植物、水生植物等共150多种,其中水生及湿地植物有20多种,如芦苇、香蒲、水葱等。
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设置临时性的禁入区。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非人工干涉区,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和教育活动,设置一些木栈道和木制平台,栈道旁设置动植物铭牌、观察庇护所、生态观测站等。
市民可以自由进入,开展以湿地为主的浏览、休闲活动。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湿地与人类的共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解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解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着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洪水是一种具有巨大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从古到今人们对洪水的防御均采用了围堵和疏导两种方式,但有些时候这种耗资巨大的防御方式效果却不尽入人意。汾河穿越太原市区而过,防洪就显得尤为重要。汾河湿地建立在汾河主河道上,一旦来洪可有效调节径流、均化洪水、缓减水流风浪侵蚀、保护堤岸,对保障市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着积极的作用。
太原市地处内陆,离东海岸线较远,在全国气候划分中,属于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类型。受地理环境、太阳辐射及大气环流三大因素的影响,气候干燥,降雨偏少且年内、年际分布极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汾河湿地通过地表蓄水、生物蓄水及土壤、泥炭层与草根层蓄水,可有效蓄积雨水,为生产、生活提供水源,并可通过渗透有效补充地下水。
目前,汾河湿地有水生、湿地植物20多种,水域面积178万m2,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造避敌的良好条件,是大量珍稀濒危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哺乳类和高、低等植物生长和栖息的好场所。在保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及食物链的维持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汾河湿地位于城市中心,通过自身的蒸发、蒸腾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周围空气的湿度,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损失,还有助于调节小气候,优化自然环境,对减少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有利。
湿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速度,污水中的难溶性有机物经过湿地的沉淀、过滤,可以很快被截留下来,并被微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除去。
据资料,太原市每天产生的污水有60多万t,其中生活污水48万t,工业污水12万t。全市每年排放的生活、工业污水中,COD排放量分别为2 757 t和8 243 t,氨氮排放量分别为6 613 t和718 t,而太原市的整体污水日处理能力只能达到30多万t。汾河湿地通过湿地净水机理,对排入汾河未处理的污水具有非常显著的净化作用。但现状规模较小,处理能力有限。
以汾河市区段为主线,湿地为依托,辅以自然、人文等陆地景观打造的汾河湿地公园,水网交错,绿树红花相映成趣,陆生、水生植物错落有致。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植物种类和水文条件成为湿地鸟类、城郊鸟类、山地鸟类等繁殖、迁徙和越冬地,成为鱼类的繁殖、栖息、迁徙的场所,从而为湿地增添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使湿地公园成为生机勃勃、亲近自然的物种天堂,成为山西省会城市最佳的生态旅游乐园。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市民们置身其中,享受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随处可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现已成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典型范例。
汾河湿地以其自然生态系统、丰富的植物种类成为植物分类实习及生物习性了解的重要教育基地和科普活动场所。
汾河湿地以及以其为依托的湿地公园,是太原市首个在市内建设的湿地公园,建设上以“自然、生态、野趣”为主导思想,努力恢复城市局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成功典范,并且从水文、生态、休闲、教育等各个方面成为太原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新标杆。2002年5月30日,联合国人居署授予汾河景区“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这是汾河和我们的城市从未有过的难得的荣耀。
[1]王惠玲,石 瑛.汾河北段湿地公园[J].旅游时代,2009(2):133-134.
[2]张永凤.汾河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浅析[J].山西建筑,2007,33(6):352.
[3]赵羿,李月辉,曹宇.辽河三角洲盘锦湿地防洪功能研究[J].应用生物学报,2000(2):26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