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汀
(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近两年来各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分析当前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的任务和重点,进一步推动全省水土保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会上,永和、右玉、柳林、左权4县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他们创造的治理模式和治理经验,为全省树立了样板和典范,希望这些县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同时,也希望其他县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务实创新,为山西水保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下面,我就水土保持工作与大家交换一下意见。
观摩了永和县的水土保持工程治理现场后,很受鼓舞和启发,感到永和县这几年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确实做出了成绩,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永和县的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永和县将水土保持作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来抓,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大力支持,苦干、实干加巧干,穷县出精品,小县办大事,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说,在永和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生态脆弱的县份大力实施民生水保战略,县委、县政府抓住了关键,抓出了成效。
永和县在项目实施中,着眼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施大区域、大生态战略,整体推进,规模发展,改变了过去零敲碎打,东一片、西一片的做法。按照“山水田林路、坡沟梁峁塬”综合治理规划,改田、改水、改路相配套,治塬、治坡、治沟相结合,捆绑资金,集中治理,产生了显著的规模效应、整体效应,推动了生态建设的集团式发展。
永和县在实施民生水保、助推富民强县的战略中,紧紧抓住了梯坝滩基本农田这条主线,大力建设坝滩地,实施坡改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增地增产增收,真正造福于民,达到了“治理一方水土,改善一方环境,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之所以同样的项目产生出不同的治理效果,就在于是否树立了精品意识并贯彻到底。永和县在项目实施中,始终具有强烈的精品意识,从项目规划、选址、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坚持精细化实施、严把三道关,精益求精,打造精品。
永和县是我省新时期发展民生水保的一个典型,是精品工程建设的一个典型,是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的一个典型。永和县的水保工作受到了水利部与省委、省政府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我认为,关键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关键是树立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关键是制定了一个符合县情、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规划,关键是调动了各个部门、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三方面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永和县水保工作取得实效的本质所在,也回答了新时期水保工作应该怎么做、应该为谁做的问题。
永和县是近年来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自2011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决定,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紧紧围绕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目标,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最新普查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km2,治理度达到46.5%。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水土流失强度明显减小,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呈现出四个特点:
一是“精”:即产生了一大批精品工程,并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点。晋北风沙区主要是植被建设精品工程,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工程的实施,加上当地政府的大力投入,“大坑、大苗、大水”,治理标准高,投资力度大;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依托坝滩联治、沟坝地治理、坡改梯等基本农田建设,形成了一批水保特色明显的梯坝滩综合治理精品工程;运城、长治等地,主要依托国家农发水保、国家水保重点工程建设等项目,建成了一批水保治理开发精品工程。
二是“大”:即治理规模大。以前的精品工程局限于一条沟或一条小流域,现在的精品工程集中连片、规模推进。朔同风沙源区万亩以上的生态防护工程就有130多处,其中朔城、怀仁、山阴三县区治理片相连,达到百万亩的规模。
三是“广”:即水土保持项目基本覆盖了全省水土流失严重区。目前,我省实施有7个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6个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水土保持项目基本覆盖了从北到南各个水土流失严重区域。
四是“多”:即投资多。2011年,全省中央和省级水土保持投资达到6.8亿元,2012年将达到8亿多元,均为历年新高。
我省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全省119个县(区、市)中,88%为革命老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为此,我们提出了“建设红色小流域,加快老区发展,回报老区人民”的工作思路。2012年4月,省水利厅与光明日报社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山西省红色小流域建设座谈会,与会代表都认为,建设红色小流域是改善山老区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水利部对我省这一思路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12年累计下达给我省革命老区水保项目资金2.26亿元,较往年大幅度提高。首批红色小流域建设项目目前也已经在左权、永和、兴县等地启动实施。
近两年来,全省以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共开展执法检查2 000多次,检查建设生产项目1 300多个,水土保持方案概算投资达到60多亿元,水保方案编报率、实施率大幅提高。针对监督机构设置不规范、监督专职人员不到位、机构性质与行使职能不相符等问题,2012年8月由省编办出台了《关于规范市县水土保持监督机构的意见》(晋编办字[2012]137号),对市县水保监督机构进行了定性、定级、定编,按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全面加强监督管理机构与队伍建设。针对高速公路人为水土流失突出的问题,会同流域机构对全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水土保持联合监督执法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执法效果。
民营水保治理大户是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近年来一大批企业家转型投资于生态建设领域,投资力度大,治理速度快,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自2005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发展民营水保大户的资金扶持办法》后,全省11个市相继出台了水保大户资金扶持办法,像太原、阳泉等市,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奖励支持水保大户治理。省、市、县三级,每年用于水保大户扶持资金达到了1 800多万元。在这一有利政策的推动下,全省民营水保大户已发展到4 300余户,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治理“四荒”面积80万hm2。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与其他行业相比,水土保持投入相对较少,投资标准相对较低;二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大都属于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落实困难;三是作为一直属于补助性、扶贫性的水土保持工程,近年来要求按基建程序进行管理,给项目实施造成许多不便;四是监督执法能力还很薄弱,公路、铁路等相当一部分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破坏行为得不到及时、有力的查处。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积极研究对策,组织协调有关方面切实加以解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这对于水土保持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2011年的中央1号文件作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把水土保持作为民生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加快大江大河治理。特别是2012年以来,习近平副主席对福建长汀、陕西延安、山西右玉的水土保持连续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这些地方的治理经验,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水利决策,加大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发展民生水保,促进脱贫致富,加快推进山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十二五”伊始,省委、省政府立足全国竞相发展大格局,提出了转型跨越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要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目标的基础,而水土保持则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主体。特别是在贫困山丘区,水土保持是改善当地人居环境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所在。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要严格做好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保护好生态环境。因此,从建设与保护两方面来看,水土保持能够也必须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水土保持在转型跨越发展中要有所作为,也大有可为。
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正式颁布施行,是水土保持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新时期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重要举措。新《水土保持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的水土保持职责,突出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完善了水土保持投入保障机制,强化了水土保持的法律责任,特别是强化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法律的职责和义务,为依法推进水土保持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也对我们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全面领会和准确把握其意义和内涵,认真履行好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完善配套地方法律法规,运用好法律武器,依法推进山西的各项水土保持工作。
在吕梁山贫困山区,包括临汾市的大宁、永和、隰县、汾西、吉县,吕梁市的中阳、兴县、临县、方山、岚县、石楼,忻州市的保德、岢岚等县区,大力实施梯坝滩联合治理开发工程,按照永和治理模式,坝滩联治、沟坡兼治,坝滩地发展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机修梯田发展高效农业,陡坡地进行干果经济林建设。通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当地致富奔小康。“十二五”期间,每个县都要选定一片规模不低于3 333.3 hm2的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开发,整体推进,规模发展。
在汾河上游水源保护区,包括忻州市的宁武、静乐,吕梁市的岚县,太原市的娄烦、古交、尖草坪、万柏林、晋源等县区,启动实施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三期工程,在大力实施梯坝滩联合治理开发工程、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当地脱贫致富的同时,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省城水源地,建设省城后花园。有关市县要按照三期治汾规划,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在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区,包括晋城市的陵川、沁水,长治市的平顺、潞城、屯留、襄垣、武乡、黎城,晋中市的左权、和顺、榆社,阳泉市的郊区、盂县、平定等县区,按照国家整体项目战略,大力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因地制宜采取水保林、经济林、石坎梯田等水保措施,将改善生态环境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提高农业综合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在晋北风沙源区,包括大同市的左云、大同、浑源、阳高、灵丘、广灵、天镇、南郊区、新荣区,朔州市的朔城区、平鲁区、怀仁、山阴、应县、右玉,忻州市的五台、繁峙、代县等县区,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和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结合各地开展城镇周边生态建设热潮,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金,集中连片、规模推进晋北风沙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革命老区水土流失和群众生活贫困问题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关注,要站在关心老区发展、回报老区人民的政治高度建设好、实施好红色小流域项目。在红色小流域建设中,要深入实地、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需制宜,科学配置各项治理措施;要在改善老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切实改善老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要突出经济效益,注重群众增收,适当增加产出高、效益好的水保措施;要和当地红色旅游充分结合,为开展红色旅游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在红色小流域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广永和治理模式,为群众多造地、造好地,将红色小流域建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亮点工程。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产建设项目众多,人为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煤矿整合全面推进,一系列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给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水保监督执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市要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做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认真履行水土保持法赋予的各项职责,全面推进山西水保监督管理工作,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保障。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心将放在监督管理上。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快修订出台符合山西实际的《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二是按照出台《关于规范市县水土保持监督机构的意见》,全面加强和规范全省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监督管理队伍;三是大力开展监督执法工作,全面落实建设生产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按照最近省水利厅下发的《关于印发山西省深化全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水保[2012]486号)精神,从水土保持补偿费中切出专项经费用于宣传工作,省里每年不少于100万元,市里不少于50万元,县里不少于30万元,全省宣传经费每年至少要达到3 000万元;今后两年重点在全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要道树立水土保持宣传牌,在所有山区农村刷写水土保持宣传标语,和新闻媒体单位合作推出宣传精品,全面实施宣传教育“五个一工程”,为水土保持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水土保持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继续发扬水保优良传统,认真学习永和经验,发扬“右玉”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再接再厉,鼓足干劲,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推动我省水土保持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改善我省生态环境、建设山川秀美新山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