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家庄学院 马列部,河北石家庄 050035)
高校进行红色教育是指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利用红色资源,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前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今天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1]红色资源可分为物质的红色资源和非物质的红色资源,前者主要包括革命文物、烈士陵园、纪念馆、遗址等;后者主要包括革命传统、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以及健在的革命人物等等。河北省是红色资源大省,其红色资源状况对于高校进行红色教育具有巨大优势:
其一,数量多,类型全,体系完整。河北省物质性红色资源共有133处,按照传统分类,建党建军类有2处,土地革命类有2处,抗日战争类有40处,解放战争类有18处,统一战线类有3处,革命家类10处,革命烈士类有58类。数量众多、类型齐全(除长征类)构成近乎完整的红色资源体系,这一特点为河北省高校能够进行全面、系统的红色教育提供了基础。
其二,经典多,分布广,意义重大。在全国规划的12个大型红色资源中,河北省有两处;全国100个经典红色资源中,河北有8处;全国100条精品红色资源旅游线路中,河北有5条;同时,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有11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38处。[2]总量分布上涉及全省11个区市、50多个县,河北省高校所在地及周边都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为高校红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便利条件。其中有平山县西柏坡作为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有保定冉庄地道战作为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克敌制胜的伟大创举,有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故居纪念馆,有著名烈士董存瑞的纪念馆等等,这些红色资源在全国红色资源体系中意义重大,有利于河北省高校红色教育品质层次的提高。
总之,河北省红色资源浓缩了中国共产党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目前,河北省部分高校在红色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而在工作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不利于红色教育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河北省高校红色教育中一个普遍现象是注重大量课堂理论教学的传授与灌输,而缺乏学生主体有效参与的广泛实践。因为我国教育制度的特点,许多大学生对表层性的理论知识已经比较熟悉和了解,重复的理论灌输已经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甚至会造成思想抵触和逆反的消极后果,他们熟知“结论”,但对“结论”的由来缺乏探究,他们习惯“教化”,但对“教化”的意义缺乏亲身体验。只有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吸引其进行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实地地调查研究使其获得切身感受,大学生才能真正接受“结论”并坚信不疑,才能在信念的指引下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全体大学生,应做到“一个也不能少”,但河北省高校在红色教育中仍然存在“重少数,轻多数”的现象: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少数学生拥有较多的学习、参观、体验红色文化的机会,而多数学生在大学教育期间甚至没有一次接受红色教育的机会。这恐怕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而是由教育理念偏差及教育方式单一所导致的。如何避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马太效应”,如何利用红色资源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是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从当前河北省高校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来看,多数学校重视利用重要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十·一”等,组织学生参观游览红色资源或举办短期的、主题性的教育活动,而忽视了常态化教育潜移默化的红色熏陶,忽视了红色精神的有形与无形的凝聚。节日活动是红色资源教育的重要内容,节日的氛围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而常态化的红色熏陶才是红色资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红色资源教育中最持久、最有教育力量的因素,是培育大学生良好思想和行为的土壤,是红色文化赖以生存和发扬的支柱。如果仅仅把红色教育停留在节日期间的偶然性“表演”,无疑也是把红色教育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是对红色教育的矮化。而将红色教育融于日常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则会使红色文化逐渐成为高校师生的精神源泉,如同春风化雨,于无声之中取得有声的效果。
重视红色资源的物化形式而轻视红色资源的精神层面,是河北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由于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物化形态的红色资源是显性的、现成的,操作上简便易行,通常一些高校会利用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带领学生参观游览。而相比之下,精神性红色资源的研究挖掘远远不够,高校与红色资源所在地相关机构缺乏深度的研究合作,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往往停留在对红色资源认知的“熟知”层面,难以上升到“真知”的高度。
河北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注重利用物化形态的红色资源,但热热闹闹的参观游览往往缺乏活动前期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活动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讲解、阐释和理论升华,活动结束后缺乏有效的总结和深刻的反思。这样大多数学生只是睹“物”而没有思“想”,感性认识丰富而理性认知不足,一些学生甚至抱着游玩的心态从根本上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这样,表面上在接受红色教育,但实际上学生很难真正体悟到红色资源内在的精神价值。学生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但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参加与接受,其主动性、主体性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更难以达到将灌输教育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的、长期的教育效果。
加强红色教育、提高红色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在于使红色资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效机制。 针对以上问题,应通过优化工作机制来加强大学生实践主体的参与,从而提升红色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建立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有效结合机制。具体而言:
其一,高校中团委、宣传、组织等部门作为实施主体,组织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等少数学生进行集中、专门的红色教育活动。
其二,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作为重要的实施主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式针对广大学生进行普遍性的红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红色教育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接受教育。
其三,以上各类实施主体相互协调合作,通过高质量的红色网络媒体对所有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网络空间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河北省高校建立红色网站在内容上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为广大学生提供的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料,包括红色资源库(重点介绍河北省的精品类红色资源以及各地区、各县市所具有的红色资源)、红色作品库(红色名著佳作等文字类资料)、红色人物库(革命战争年代河北省的英雄人物及其英雄事迹)、红色视频资料库(红色经典影视、口述历史等资料)以及与河北省及各地的红色旅游网站的链接等等;第二部分是为广大学生建立参与、交流、互动的平台,包括为教师和学生个体自发组织红色旅游提供平台、为教师和学生发表红色旅游游记、感想和图片欣赏等提供平台,等等。通过建立资料丰富、内容全面、思想深刻的高质量、高水准的红色网络阵地吸引广大大学生成为红色教育的接受者,甚至成为红色教育的传播者。
“常规教育”方式是指上述各类教育实施主体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常规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一,学校团委、宣传、组织部门、各系部党组织针对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等进行的红色教育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所有在校生进行的普遍性红色教育,以及上文所提到的“红色网络媒体”的日常隐性教育;其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与有关部门协调,使用大型的多媒体教室、礼堂、广场等公共场所,定期播放有关“三个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的经典红色影视。可以进行分类播放,如历史脉络类:《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建党伟业》、《走出西柏坡》、《建国大业》等;人物类:《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战役类:《血战台儿庄》、《巍巍昆仑》、《延河岁月》、《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等。
“主题教育”方式是指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如国庆节、建党、建军纪念日、革命人物纪念日等,各类实施主体组织学生及学生团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形式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多样化,如升国旗唱国歌等大型的庄严肃穆的仪式可以感染、触动受教育者的心灵,其他如诗歌朗诵、演讲、歌舞比赛、情景剧目等生动多样、具有时代气息的形式更容易吸引、打动学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走出去”是指各类教育实施主体带领大学生走出校园就近到红色资源所在地进行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参观游览、调查研究、访问、志愿服务、文艺演出等等。
“请进来”是指将物质形式的红色资源和非物质形式的红色资源请进校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如本地高校可以举办外地的红色资源展览,河北省的高校可以和井冈山红色资源管理机构进行合作,将井冈山的红色资源通过图片展览等形式请进河北省的高校。这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突破交通和时间的障碍,减少学生安全的顾虑,克服本地红色资源的局限;可以请一些老党员、老干部包括典型的著名人物和默默无闻的平凡人物到校内举行讲座、座谈会,和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互动,其作为历史的亲历者讲述的革命历史和感受,更能使现时代大学生感受到鲜活的、真实的革命历史,从而增加对历史的理解和尊重,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根据本地红色资源的特色,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例如,河北省省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可以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利用西柏坡红色资源——这一真实的历史见证与记录,增强大学生对毛泽东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意义的深刻理解。 在对西柏坡红色资源的现场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研究、设计实践教学主题,在活动前期进行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活动过程中进行深入地讲解、阐释和理论升华,活动结束后师生在当地及时进行总结和深刻地反思。这样将参观考察与课程内容密切结合,将物化的历史记录与精神的理论升华有机统一,将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有机统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他各地高校也可以根据本地的红色资源特点,例如唐山、保定等地的高校可以利用李大钊纪念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等经典资源,设计与思想政治理论有关课程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主题,进行现场的实践教学活动。
其二,建立红色资源研发中心,加强精神性红色资源的深入挖掘。精神性红色资源的深入研究与挖掘为光辉思想的传承提供生命力,并且红色精神在研究和挖掘过程中得以传承。河北省各地的高校应该根据本地的红色资源特色,与红色资源的管理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红色资源的研究与挖掘。河北省省会高校可与西柏坡纪念馆合作成立诸如“西柏坡文化研究中心”之类的合作机构,这种合作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深入挖掘西柏坡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促进红色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石家庄市“大西柏坡”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也为大学师生深入接受红色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精神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其三,在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根据具体的实践内容,吸纳各种形式的志愿者参与到红色教育活动中。例如,某高校成立了“薪火相传·红色西柏坡志愿讲解团”,经过培训的志愿讲解员为本校参加西柏坡实践教学活动的大学生进行义务讲解,他们既是教育的接受者,也成为教育的实施者。在其后近千份的信息反馈调查表中,担任义务讲解员的学生认为自己对革命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理解,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义务讲解过程也是敢于挑战、乐于奉献等革命精神的具体实践。而其他同学则表示对于自己同学的讲解注意力更加集中,对于讲解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不仅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也是互相支持、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的真正实践。某高校进行的“西柏坡红色事迹追忆”的课题研究,教师带领来自各院系各专业的30多名学生志愿者,历时20多天,深入平山县各乡镇、村进行红色事迹的搜集活动。这些同学均表示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生和社会责任有了更多的思考。
通过特色专业与红色资源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当地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互相促进的有效合作机制。
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是河北省红色资源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迫切需要,河北省高校应该抓住这一社会需求,找到特色专业与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契合点进行深层合作,不仅能促进特色专业自身发展、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而且在合作过程中将伴随着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种无形而有效的教育方式。例如,高校中所开设的旅游专业可与红色资源建立实践合作机制,该专业的学生定期在革命圣地进行专业实习,一方面满足红色旅游旺季的服务需求,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动画专业可与红色资源联姻,一方面可以拓宽红色文化的宣传方式和受众范围,一方面通过创作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革命性、教育性的影响深远的动漫作品,弘扬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激励大学生了解过去、不忘历史,从而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奋发向上。因此,通过建立高校特色专业与红色资源建设双赢的长期合作,使红色精神在合作过程中得以传承,同时也提高了红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松,杨宇光,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73-76.
[2]民革河北省委会.关于大西柏坡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修复的建议[EB/OL].(2012-08-10).河北团结网,http://www.hbtuanjie.com/qita/sqmy/a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