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与思考

2012-04-12 10:52:31王志林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沁水县林草管护

王志林

(沁水县水务局)

1 自然概况及生态修复实施情况

沁水县位于晋城市西北部,属典型的土石山区。全县总土地面积2 658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 200 km2,占总面积的82.8%。年均气温10.4℃,多年平均降水量580 mm,主要集中在6-9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70%。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主要地貌类型可分为中山区、低山丘陵区和河谷平川区三大类。中山区占总面积的40%,多为林草地,植被较好,为沁水境内各主要河流的发源地,自然土壤多为淋溶褐土和山地褐土。低山丘陵区占总面积的50%,为沁水的主要粮油产地和牧坡草场,自然土壤属山地褐土。河谷平川区占总面积的10%,土壤多为冲积土,该区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属本县粮、棉、油、蔬菜作物的高产区。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

自2002年开始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以来,特别是2003年县委、县政府颁布了封山禁牧通告后,全县建立封禁标志牌500个,界碑1 500余个,发放宣传材料12套,同时制定了配套的管理办法。截至2010年底,全县建成工程刺丝围栏214.6 km,植物围栏3.8 km,人工补植面积54.4 km2,补播面积2.1 km2,封禁治理面积达到356.7 km2。同时,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配套工程措施,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梅河流域自2003年开始连续8 a,地方政府投资1 500万元,申请省市项目资金150余万元,建成小型淤地坝20座,中型淤地坝6座,谷坊300余座,同时辅以林草措施,从根本上控制了该流域的水土流失,林草覆盖率明显提高。自实施生态修复项目以来,全县林草覆盖率由2002年的36.7%提高到了现在的47.2%,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由于实施了封禁抚育和退耕还林还草,农民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年收入普遍增长,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保障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

2 实施生态修复的配套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成立了由主管县长挂帅,有关部门和乡镇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细化责任,分工到人,保证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开展。

2.2 制定相关制度

为了切实搞好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县委、县政府发布了封山禁牧通告,专门制定了《关于发展舍饲养殖的扶持办法》,拿出专项资金对舍饲养殖户进行扶持。同时,晋城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具体的扶持办法,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全市养殖业的发展。县水务局和林业局相互协调配合,制定了《沁水县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为落实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保障。

2.3 实施生态移民

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封闭式管理和单纯的禁垦、禁牧、禁伐,而是要在确保当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控制人为破坏,实现生态的重建和恢复。这就必须从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入手,间接地为生态环境系统减轻压力,使生态系统得以修养生息。为了实施好生态修复,将县域范围内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差的村庄全部列入移民范围,逐年解决。截至目前,已建移民新村6个,安置移民1 960余人。移民后闲置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同时,在沿河地带打坝造地建设基本农田,建大棚种蔬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

2.4 优化能源结构

采取国家补助与个户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农民建沼气池,并采取吊炕改灶、燃池供暖等措施,有效减少农民上山砍柴。在有条件的地方,如加丰、郑村、端氏等乡镇,利用天然的瓦斯气源统一供气、供暖,以减少煤炭资源的消耗。目前,全县已建沼气池1 500余座。通过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大大减轻了农民对植被资源的破坏,确保了封育管护措施的顺利实施。

3 存在问题

从沁水县的生态修复工程实践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禁牧难。一方面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养羊业,但由于缺乏资金,圈棚建设和畜种改良还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市、县发放的补助资金还无法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饲草短缺,加之加工机械和技术跟不上,许多地方出现无草可饲的情况,偷偷放牧现象屡禁不止。二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依然存在重建轻管现象。一些林草工程虽然落实了管护责任,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难于落实管护的全部费用,县里提供的补助资金只够管护人员的工资。加之十年九旱的自然气候特点,人工补植补种的林草成活率较低,往往需要3-4 a的连续治理才能保证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

4 几点建议

4.1 科学进行生态修复规划

生态修复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适当辅以人工治理来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生态和经济功能的,其核心是生态的自我修复。生态自我修复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大自然自我修复条件。多年的实践证明,降水量是生态自我修复的首要条件,其次是土壤和温度,而人畜则是影响自然生态的人为因素。沁水的自然条件是基本符合生态修复要求的,但由于各地土壤养分、年降水量及气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致使生态修复效果差异较大。如中村、下川等地,林木成活率明显高于端氏、郑庄一带,植被覆盖率相对较好。因此,在制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前,应先期进行分区研究,以科学指导规划的制定,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科学地推进和实施。

4.2 切实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从我县开展生态修复的实践来看,需要解决好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态修复区粮食生产与农民口粮供应,二是生态修复区经济增长与脱贫致富,三是生态修复区能源供应与日常消耗。在不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不同,人均耕地面积不一样,有些地方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如端氏、郑庄、苏庄等乡镇,人均土地1.56 hm2,人均荒山和林地面积很大,但人均耕地只有0.053-0.067 hm2,放牧长期以来是这些地方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封禁,农民的经济收入则会下降40% -60%。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一方面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生产力,另一方面是要在提高封禁区域经济利用价值的基础上,大力扶持舍饲圈养、围栏放牧,以解决好农民的吃粮问题和花钱问题。同时,利用人畜粪便建沼气池,实行改灶节燃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农民的燃料问题。只有这样,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才能顺利推进。

4.3 科学配置生态修复措施

从我县实践来看,主要有四项措施:一是强化宣传。主要包括建立标志牌、宣传牌,进行电视广播宣传等,使项目区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生态修复的重要性;二是出台政策。主要包括出台封禁管护政策,制定乡规民约、管护制度及管理办法等,从制度上约束农民的生产生活行为;三是配套建设。包括移民并村、围栏建设、舍饲建设、建沼气池等,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四是辅助治理。包括必要的补植、补种和基本农田、淤地坝、谷坊、沟头防护、河坝工程建设等。把这几方面措施配置好、实施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才可以达到费省效宏的效果。

4.4 部门通力协作配合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涉及农、林、牧、水、计划、财政、国土、扶贫等多个部门,综合性极强,因此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特别是县政府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从宏观上协调好各相关部门。各部门要整合项目、集中投资、集中开展设施建设,以保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投入。

猜你喜欢
沁水县林草管护
龙江林草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沁水县端氏镇『六乱』整治不松劲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 00:45:49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36
林草风采
山西沁水县上木亭村城隍庙剧场布局演进考
中华戏曲(2020年2期)2020-02-12 05:18:12
山西沁水县龙港镇上木亭村城隍庙明代舞楼
中华戏曲(2020年2期)2020-02-12 05:17:58
沁水县:突出重点 监督聚焦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