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关系的构建

2012-04-12 09:38史新城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公民集体

史新城

(山东体育学院体育运动学校,山东济南 250014)

论和谐社会关系的构建

史新城

(山东体育学院体育运动学校,山东济南 250014)

本文分析了和谐社会关系的科学内涵,并论证实现公民与国家的和谐,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居民与社区的和谐,群体(阶层)的和谐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并就如何推进和谐的社会关系的构建提出具体对策。

和谐社会关系;内涵;意义;法治;德治

一、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和谐社会关系包括公民与国家的和谐,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居民与社区的和谐,群体(阶层)与群体(阶层)的和谐等。

1.公民与国家的和谐。公民与国家都是政治范畴,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属于社会的政治关系。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或者是由人民代表大会授予。扩大公民有序的参与政治程序和公共生活的机会和渠道,以便行使管理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权利,或表达利益诉求,或宣泄某种不满情绪,或维护自身利益;把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建立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上,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

2.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在自然和社会中,每个人既是个体,具有个体性;同时又是作为集体的成员而存在,因此具有集体性。从现实个体与集体和谐的价值目标和工作目标出发,从法律上合理划分个体与集体的权力和义务,通过权力和义务机制来调整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寻找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最佳契合。在当代中国社会,集体是个人工作、学习的单位。各集体应当根据法律的一般规定,制定本单位的章程,科学界定个体与集体的身份,公正合理的调整利益关系。个体认同集体、与集体融为一体、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和谐。

3.居民与社区的和谐。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场所,人们“八小时”之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因而,社区和谐对于所有居民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构建和谐社区,使居民相安无事,友爱互助,人身财产安全,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和谐社区的关键因素。如果老百姓缺乏安全感,那就没有和谐可言。所以,在打击犯罪的同时,注重预防、疏导、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努力减少社会对立,防范矛盾激化,要切实做好维护稳定的工作,及时排查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防止这两类事件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和破坏。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努力减少流动人口对社区生活秩序的冲击。要加强社区建设,发挥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居民依法自治的积极作用,促使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4.群体与群体、阶层与阶层的和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从单一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开始出现;同时,随着社会治理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社会自治领域和事务的扩大,各种各样全国性、地方性、行业性的非政府组织纷纷出现。可以说,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利益多样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时代。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公正调整和解决,就会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造成对立,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二、实现和谐社会关系的相关举措

1、坚持依法治国。和谐社会是建立在法治意识的增强、严格的司法、执法和自觉的尊法、守法基础之上的,只有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依靠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维护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才能集中精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保障改革和发展的顺利推进,从而在全国形成政通人和、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依法治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保障。没有稳定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人民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法宝。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对法治的要求程度就越高。如果没有法律的调节,经济和社会活动必然陷入无政府状态;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制,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就不能巩固,就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也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法治,也就没有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依法治国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又能为依法治国注入新的内容。

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可靠保障。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要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法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来保障。如果社会动荡不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人们就不可能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施中,法律调整显得最为重要。法律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的特点,法治则可以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来达到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使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真正做到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社会和谐。

依法治国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宽松氛围。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在于社会活力的不断增强,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只有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依法治国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和维护劳动者的创业动力、经济利益和创造成果,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鼓励人们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平等竞争和共谋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

D60

A

1003-4145[2012]专辑-0071-02

2012-06-11

史新城(1963—),男,山东体育学院体育运动学校讲师。

2、坚持依德治国。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创造良好市场环境。要切实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上下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使之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最大限度的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营造同心同德的良好市场氛围。

建立键全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市场经济社会中最根本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就没有和谐;没有信用,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市场经济秩序就无法发展,和谐社会关系不能形成,因为人与人的关系许多方面表现为利益关系。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通过建立键全社会信用体系,促进信用道德观念的提高,才能引领全社会广泛的重视社会信用,才能促进和谐社会关系的形成。

3、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必须全面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专门化的法律职业,还要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的权利义务观念。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依法治国不是强迫人民群众接受法律,而是一个有绝大多数公民自觉运用、遵守、信任和维护法律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在一个没有法治观念的社会,是不可能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因此,要加强全民法制教育,特别要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在全社会、全体公民,包括执法者,养成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并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是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确保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必须全面加强法律体系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公民集体
论公民美育
我为集体献一计
警犬集体过生日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十二公民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