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2012-04-12 09:04郭训成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生态发展

郭训成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4)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郭训成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4)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尚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其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承担着先行先试、引领示范的历史重任。按照海陆统筹、科学开发、错位发展、加快发展、优化提升的要求,围绕建成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探索一种符合本地实际的高效、集约、低碳、环保、可持续的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产业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功能定位的区域发展战略。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尚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其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承担着先行先试、引领示范的历史重任,其“高效生态”发展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样板,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一、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产业的机遇

(一)政策环境有利于高效生态产业发展

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在园区布局、土地政策、金融政策、项目建设等方面具有了较多的优惠政策,给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规划》提出的“四点”、“四区”、“一带”的发展框架,将建成山东省生态产业基地、新能源基地和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有利于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构筑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国家赋予的相对灵活的土地政策,有利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丰富土地资源的开发,发挥资源高水平配置的后发优势;通过打造新的融资平台,设立黄河三角洲开发基金、引进海内外投资者,进行重大基础设施、重要产业项目建设,有利于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投资,发展高效生态产业。

(二)区位交通优势有利于高效生态产业发展

黄河三角洲北邻京津冀,与天津滨海新区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城市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国际产业升级转移加速,国内经济由南往北、由东往西递延,山东半岛城市群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天津全国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确立、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加快,作为环渤海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山东对接京津冀发展的门户地区,黄河三角洲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陆上最近距离80公里、海上最近距离110公里,处于华东华南向华北产业转移扩展的中间地带,面临着主动接受辐射、扩大交流合作、集聚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为改善黄河三角洲的投资环境,国家正在加快修建两条贯穿黄河三角洲的铁路,包括黄骅至大家洼、德州至龙口的铁路。已经建成的山东荣成至内蒙古乌海、青岛至银川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从黄河三角洲通过,实现了黄河三角洲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京津塘经济区的紧密连接;正在扩建的东营港、滨州港将成为黄河三角洲的海上大通道。

(三)蓝黄战略的叠加效应有利于高效生态产业发展

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拥有的又一个国家战略。这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为高效生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区域范围看,黄河三角洲城镇体系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地域范围上有所重合,东营、寿光、寒亭、昌邑、莱州、高青均为山东半岛城市群所涵盖的城市,其中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之一,是黄河三角洲对接山东半岛城市群、加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的中心城市。从空间构架上看,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发展结构中,沿海发展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指向,津汕高速公路、黄大铁路的建设将经过滨州市,这些交通通道的建设将打通青岛、烟台等地区由滨州通往京津的快速干线,也将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沿海发展轴线向北联系京津、形成环渤海湾一体化发展轴线的交通廊道。从政策的结合上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国家两大战略在同一省份形成政策优势的高度结合,这在国内外区域产业发展中是绝无仅有的。国家给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财政税收、投资融资、海域海岛土地和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打造海洋产业核心区、发展先行区等,都将有力推动该地区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跨越与升级。

二、发展高效生态产业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高效生态产业的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方针,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城市圈,对接天津滨海新区,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为目标,以传统产业生态化和新兴产业绿色化为方向,以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抓手,以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先导,以园区经济为载体,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成为山东重要的现代农业经济区、现代物流区、技术创新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区,成为促进山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二)发展高效生态产业的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一体化发展。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与山东总体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有机衔接,坚持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生态统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区域发展统一规划、重要资源统一管理、重大建设统一指导,科学高效一体化开发,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错位发展,打造生态产业特色区域品牌,共创发展新优势。

坚持生态文明,推进可持续发展。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利益的兼顾与统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科学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耗水、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推进节约发展、集约发展、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

坚持突出重点,推进有序发展。积极借鉴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经验,在搞好总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把握好开发建设的时序和规模,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先行突破。依托港口和开发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带,加大土地、开放、项目、税收、人才、生态等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要素、产业加速集聚,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带动整个区域有序快速发展。

坚持高点开发,推进集约发展。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顺应集群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生态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按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开发,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高附加值产业和高端产品,着力提高项目规模和质量,促进结构优化升级,走集约集群、互动互补、创新创优、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

坚持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把扩大开放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各环节加快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集群式转移,扩大出口规模,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开发促开放,以开放带开发。以交通接轨为先导、产业接轨为重点、企业接轨为主体,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全面对接和交流合作,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实行错位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力争在海洋医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养殖、海洋生物等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企业,努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实力,实现陆海统筹发展,拓展发展空间。

(三)高效生态产业发展目标

按照海陆统筹、科学开发、错位发展、加快发展、优化提升的要求,围绕建成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探索一种符合本地实际的高效、集约、低碳、环保、可持续的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到2015年本区域内高效生态产业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和效益快速提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5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0:40,现代农业、石油装备制造、机车及零部件、轻工纺织、生态旅游等产业占GDP比重有较大提高。

高效生态产业载体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建成各类高效生态特色园区100个以上,各类工业园区增加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占县域经济的60%以上;重点产业集群100个,其中产值超过100亿元的30个;重点企业集团100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20个以上。

生态环境特色更加突出。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22%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消减达到20%以上;草木覆盖率达到85%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25%,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0%。生态系统多样化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建设国际知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基础设施体系综合配套。基本建成高标准防潮体系,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相互衔接、快速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货物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吨以上,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72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30公里,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左右。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有效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凝聚创新要素,集中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自主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0000元和12500元,达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平。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5年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高效集约、生态文明、资源环境协调、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建成经济全面繁荣、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美好的地区。

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发展重点

(一)高效生态农业

1.种养配套互补循环模式。该模式运用生态学的边缘效应原理,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某个子系统的部分输出成为另一子系统的有效输入,取长补短、配套互补,从而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该模式适合黄河三角洲高效农业开发区,尤其适合于三角洲扇顶部黄河冲积平原,这些区域土质好,地下水较为丰富,受盐渍化威胁较小,是黄河三角洲生产条件最好、效益潜力最大的农产区。

2.农林间作或混林农业模式。该模式运用生态学上的地域性原理和生态位原理,即在大地域上依据水、温、土、地貌等条件确定适宜树种及其密度,而在具体小地块上则按种群生态与生态位原理加以合理配置,使林粮之间相居而安、协调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有悠久的枣树种植历史,在滨州沾化、无棣、乐陵等县(市)适合因地制宜大规模种植发展“枣粮间作”生态农业模式。

3.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该模式利用生态学食物链原理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该模式是我国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利用庭院零星土地、阳台、屋顶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工业的综合经营,形成低投高效农业。

4.盐碱地“治水改碱”开发模式。该模式是将农田分为“上”(台田)和“下”(鱼塘)两个部分,也称为台田——基塘模式。就是在黄河沿岸和其它有引黄条件的低洼盐碱地带通过深挖池塘,高筑台田,实行水土分层治理,并在塘内养鱼,这样既能改造盐碱洼地,又能达到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

5.生物物种共生模式。该模式是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促进的物种组合在一个系统内,使生物种群之间存在互惠互利关系,加强物质内循环作用,达到共同增产,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的目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有广阔连片的草地,故发展草业——牧业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前景可观。

6.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从拓展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能源、文化传承等新功能着手,依托当地种植资源、养殖资源和自然资源,充分开发具有体验、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黄河入海口、自然湿地等具有独特自然景观的区域,主要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在新农村示范区和民俗文化浓郁的乡村,主要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生活体验型休闲观光农业。

(二)环境友好型工业

1.化学工业。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重化工业,重点抓好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盐化工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淘汰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降低产品综合能耗、物耗。调整优化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引导分散的优质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按上、中、下游产业链有序建设,形成循环链条。积极抢抓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石化企业集团产能扩张与产业链延伸机遇,利用地区土地资源优势,吸引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团等特大型企业集团入园发展,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打造特色生态石化工业园区。紧密结合盐化工业的发展实际,搞好氯气、氢气和苦卤的综合利用,开发镁盐、钾盐以及溴素深加工产品,推动盐化工业向精、细、深化发展。

2.橡胶轮胎业。加快现有橡胶轮胎企业的整合重组,突出培育特色园区,重点支持骨干企业的发展。加快大容量密炼机、一次密炼多机开炼、环保橡胶油等节能环保新设备、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强化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依托上游化工产业的优势,鼓励合成橡胶、骨架材料、炭黑、助剂、机械、模具等配套产业发展;发展轮胎翻新业和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培育新兴轮胎产业集群。

3.轻纺产业。加快装备更新、工艺革新和产品创新,严格控制污染,提升纺织、造纸工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建设全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推动棉纺、化纤、织布、印染、家纺、服装配套生产,设立和引进相关研发、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等服务企业,大力提升设计、生产和营销能力,通过向纵深化、高端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效规避纺织产品行业风险。依托华泰、晨鸣等重点企业,大力调整造纸原料、产品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水、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因地制宜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大力发展生态造纸。

4.采矿业。依托胜利油田,着力提升原油与天然气的勘探水平,提升产区内原油产量和油气当量,配套发展石油储备设施,积极争取建设东营千万吨国家级石油储备基地,提高保障能力;发挥莱州黄金储量丰富,黄金开采冶炼、交割量大的优势,由黄金开采、冶炼,向黄金精炼和黄金工业材料、黄金精深加工领域发展,打造全国知名的黄金饰品、材料产销基地,提高黄金产品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地下卤水开采,围绕莱州湾沿岸地下卤水资源,着力提升开采水平,为盐化工业发展提供重要原料。

5.先进制造业。依托各类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按照高端高质高效、集聚集约的要求,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链条为纽带,着力提高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系统集成和关键总成技术整体水平,壮大提升产业集群规模和水平,增强协作配套能力,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飞机及零部件、体育器材、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4大类新兴装备产品;优化提升石油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行业专用设备、电工电器、基础装备及部件等7大重点领域优势产品。

6.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东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滨州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柔性印刷电路板、液晶显示器模组、射频识别产品、高性能电子元器件和芯片等项目;积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加快生物制药的发展,重点发展生物工程药物、海洋药物、天然动植物提取药物等,形成生物技术产品及中成药、新药加工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发电、智能电网、海洋新能源等潜力产业;围绕电子基础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方向,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和工艺,形成新技术材料加工基地。

(三)现代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业。依托东营、滨州、潍坊和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东营、滨州两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产业集聚区及货物集散地,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物流园区和集散、存储、加工配送中心,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社会化的物流体系。尤其要注重发挥港口在黄河三角洲物流体系中的枢纽作用,依托东营港,建设以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产品、橡胶轮胎等为主的物流产业集聚区;依托滨州港,建设以煤炭、石油、建材、原盐等为主的物流产业集聚区;依托潍坊港,建设以海洋化工、机械装备和散杂货物集散等为主的物流产业集聚区;依托莱州港,建设以化工产品、粮食、建材等为主的物流产业集聚区。

2.生态旅游业。按照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的要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资源整合,着力打造黄河入海口、滨海旅游度假、红色旅游和民俗文化四大精品旅游线路,支持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孙子文化旅游区建设,逐步建成国家级旅游区。同时,通过整体旅游形象的设计和宣传,提高黄河三角洲的知名度。

3.文化产业。进一步培育和组建一批大型文化集团,增强企业运营和策划能力,大力引进沿海地区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联合开发文化资源,参与产品研发和项目建设,重点围绕黄河文化、孙子文化、杨家埠非遗文化、风筝文化等优势资源,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动漫创作、生产主体,注重动漫后台制作、动漫加工等业务的承接,建设创意产业园。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建立设计产业与制造产业双赢的模式。

4.金融保险业。创新合作发展机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区域内现有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加快改革重组,引进战略合作者,不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大力引进省内外金融机构,壮大区域金融规模实力。加快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和组织。大力支持区内企业上市,提高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多层次保险服务体系,创新保险产品,加快发展各类保险试点,不断扩大保险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5.科技服务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着力提升科技资源集聚、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三大功能,全面整合、有效配置区内各类科技服务资源,完善与主体产业相关的研发服务业,重点发展以石油机械和石油化工产业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以造纸、纺织、橡胶等传统产业为核心的专业技术服务,建设行业技术服务平台。培育一批科技创业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6.服务外包业。重点搞好在岸外包,积极开展离岸外包,优先发展石油化工、电力应用、港口物流、企业资源管理、交通、网络增值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行业应用软件。加快汽车电子产品,机械、机电、仪器仪表,移动通信产品,家电产品等嵌入式软件开发。

四、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区域内各市县区及各有关部门尽快整合目前各级政府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领导力量,设立高效生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形成省级层面由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办公室牵头,区域内各级政府参与,各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统筹协调的促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二是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化工、石油装备、轮胎、旅游、造纸、建材等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发挥对内管理、沟通、信息服务等职能;发挥行业协会的对外交流职能,尤其是辅助解决贸易争端、打破贸易壁垒等功能;强化与职能部门的协商、沟通,提高政府行业管理效能。三是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跟踪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对各县区、各部门(行业)的高效生态经济绩效考核体系,科学设置考核指标,纳入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绩效考核中;建立高效生态经济表彰奖励制度,对在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通过定性定量的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各方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健全政策体系

一是制定出台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技术政策大纲、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产业准入条件、产品质量等级、能效标识、碳足迹、环境安全性等指标,淘汰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并制定限期淘汰计划;研究制定“飞地”政策,推动化工产业北移和其他产业向园区集聚。二是制定激励政策。组织开展促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模式研究,利用绿色补贴、减免税费、绿色信贷等手段支持企业环境友好生产;采用优先采购、补贴或奖金、贷款、贷款加补贴等形式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计划及节约能源项目;安排财政资金,对从事高效生态经济产业、技术研究、工程示范,实施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自愿削减污染物的符合规定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投资补贴等多种形式的资金补助。三是研究制定“绿色采购”政策制度。制定“绿色采购”政策及清单,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要优先采购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关于包装物减量化、加强一次性物品使用、居民绿色消费管理办法,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绿色环保产品;制定鼓励支持低能耗低排放车辆、生态建筑等财税政策,着力打造绿色交通体系等。四是深入推进政策争取工作。继续争取国家在高效生态经济改革试点、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改革试点、循环经济改革试点、设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试点、矿产资源补偿费倾斜、泥质海岸防护林封育试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完善金融财税支持

一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优化区域金融环境,吸引资金流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拓宽间接融资渠道,完善政银企紧密合作机制,制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支持高效生态产业目录和指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增强金融资源对黄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支撑力。研究出台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办法,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字号”企业,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二是加强融资平台建设。政府主导为生态示范园区及城市生态建设搭建融资平台,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由银行与政府签订金融合作协议,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集中评审、大额承诺”的方式,为高效生态经济建设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向国际性金融机构申请低息贷款,支持高效生态经济建设。三是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支持优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券、企业债券,拓宽企业资金来源。加强证券、保险及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稳妥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推动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试点。继续深化与各大银行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金融合作,组建黄河三角洲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支持办好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市场。

(四)强化人才技术支撑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高效生态产业发展咨询机构。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成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专家顾问委员会,开展高效生态经济重大发展战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支撑平台。加速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壮大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形成研究、开发、产业化一体的产业创新体系。结合重大科技项目培养创新人才,研究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和激励政策,从国内外引进一批高层级的科技、管理、经营人才。二是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技术合作和交流。在强化自主研发创新的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周边区域高效生态经济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引进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加速推广与应用。加强企业作为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趋势要求的重大技术和项目储备,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各类科研机构的科技孵化功能,切实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三是自主研发或联合攻关关键技术,跟踪一批前沿技术的研发。根据产业基础和技术研发能力,采取自主研发或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重点研究开发节能与提高能效技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新兴能源开发等关键技术;根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重点跟踪规模化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的基础研究,以及高效节能储能的关键技术研究;通过调控农业生产方式和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基础研究等,并适时开展产业化示范。

(五)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一是研究制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办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及处置管理办法;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按照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原则,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建设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网络;促进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提高其资源化利用率,倡导区域或园区内固体废弃物的内循环利用。二是提高城乡绿化水平。深入推进“三网”绿化工程,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规划建设环城森林防护带,形成外层有沿海防护林带、中部有“三网”绿化、内层有环城森林的黄河绿洲框架,打造生态宜居新区。开展绿化模范城镇、花园式单位等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森林进乡镇、进农村、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动员全社会积极造林绿化,提高整体绿化水平。三是加强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依托黄河口等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发展低碳旅游示范区。旅游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均使用生态材料;设备运行均使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如电力供应采用风光互补,热水和取暖采用太阳能、热泵技术或生物质颗粒燃料等;适当采用人工干预的湿地处理系统,处理后的再生水可用于周边的湿地生态修复。四是强化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将水源地保护、常规水资源合理开发、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节水、污废水处理和生态恢复相结合,形成少用新鲜水、达标减量排放污废水、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的良性循环。采用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和东营市湿地系统优势菌种投放等技术,结合自然湿地对集中饮用水源进行保护;建立区域内和各区域间的水权交易体系和科学合理的阶梯水价体系,全面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尽可能使用原水,最大限度地减少新鲜水使用量;探索排污权交易办法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等。

F061.5

A

1003-4145[2012]09-0117-06

2012-06-27

郭训成,男,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编号:11CJJJ40,11CJJJ41),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2RKB38001,2012RKB3800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栾晓平E-mail:luanxiaoping@163.com)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生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策略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