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探析

2012-04-12 04:19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特色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福建 福州 350101)

当前,理论界正在进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和凝练,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邓小平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但从文献检索情况看,在《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中,邓小平使用“价值”一词达15次,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使用“教育”一词就达149次,其中蕴含了一些关于价值观教育的思考。特别是他关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论断,成为我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在新形势下,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对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邓小平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根基,离开了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邓小平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1]379“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1]380邓小平从一个战略家的高度,强调要对全国人民尤其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110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他还认为“要两手抓,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1]306。否则,即使经济发展了,但社会风气沉沦,违法犯罪屡禁不绝,最终经济发展成果也会被吞噬。唯有两手抓,两手同时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强化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的战略选择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98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作为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无疑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关于这一点,邓小平的态度是一贯的、明确的。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3]104改革开放后,西方资产阶级多元化价值观乘虚而入,挑战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我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受此影响,一些人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而理想、信念、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却在淡化。如果对这些错误的社会思潮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引导和纠正,势必泛滥成灾,严重危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因此,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回应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进一步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同时又浸润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一方面,他们沐浴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阳光雨露,尽情地享受人生旅途的欢声与笑语;另一方面,大学生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社会新知有一种本能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社会阅历缺乏,辨识能力相对薄弱,如果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指引,他们往往成为最容易被“西化”、“分化”的群体,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还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邓小平曾忧心忡忡地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1]290,“对年轻娃娃、青年学生教育不够”[1]327。各高校要从全局的高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地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核心价值观教育

1.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

1977年邓小平复后,审时度势,果断地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扭转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的局面,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纵深发展。邓小平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213邓小平还强调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抓住实事求是这个精髓。他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1]382“三起三落”的邓小平深知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严重危害,他反复强调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1]292。这是邓小平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也是邓小平政治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内容。

2.邓小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事业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邓小平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1]111“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1]209,“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1]144邓小平不仅把“有理想”置于“四有”之首,而且把共同理想当作社会主义的一个优越性,认为这是我们顺利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邓小平还为共同理想教育画了一条红线,“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1]111。因为理想信念教育是事关“四有”人才培养、党变色国变质的大局问题,来不得丝毫含糊。

(二)经济核心价值观教育

1.邓小平强调先进生产力思想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任何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重视生产力的观点,反复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1]63,“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要丧失时机”[1]270。针对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以及当时计划经济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邓小平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113必须通过改革,打碎旧的枷锁,为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破除体制性障碍。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邓小平则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1]373置于首要和突出的位置,这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优先地位。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在全国人民中,深入开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牢固树立发展教育、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的理念,把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

2.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思想教育

邓小平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创造财富、敢于致富、共同富裕的思想。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1]255“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364为此,一方面,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计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制度前提。邓小平鼓励人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372,先富的要为全国树立榜样,先富的要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制定了战略规划。邓小平认为中国只能走“台阶式”发展道路,在攀登“台阶”的过程中,东部、中部、西部都要有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中央则要注意统筹协调。邓小平还经常提醒人们,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内的全面富裕,思想道德教育要常抓不懈。

(三)文化核心价值观教育

1.邓小平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古以来,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西方思潮相继涌入,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冲击。邓小平十分警惕地说,我们“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3]369。要教育青年学生“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1]378。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谈,是具体的、现实的,“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4],“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3]392对于大陆的青年学生,爱国主义的要求要更高一些,还要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政府,遵纪守法,报效祖国。

2.邓小平强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改革是一场伟大的试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的道路布满坎坷,蕴含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对此,邓小平决心以破釜沉舟的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邓小平大声疾呼:“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372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希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尽快改变我国贫困落后状况的迫切愿望,体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时代主题的把握和对时代精神的弘扬。邓小平经常教育人民和青年学生,中国必须牢牢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锐意改革,加快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脱颖而出,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

(四)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

1.邓小平主张义与利的统一,加强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

邓小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建设,他说,“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1]375。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尊重劳动,鼓励勤劳致富,主张致富光荣,“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1]172。与此同时,邓小平主张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坚持“利”与“义”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集体和个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不可一味地追求局部利益,“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违反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违反长远利益而追求暂时利益,那末,结果势必两头都受损失”[3]175-17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必须“主张社会平等、社会公平, 这是符合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5]。

2.邓小平主张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

邓小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把它“提高到关系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来认识”[6]。“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3]16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但我们搞的社会主义民主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不是资本主义的多党制、三权分立、两院制,而是坚持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邓小平也说:“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两方面是统一的。”[3]276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要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邓小平还告诫人们,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应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稳定压倒一切”[1]331。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精炼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格品德教育,并非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首先要精选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进行教育,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邓小平说,“学马列要精”,“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1]382。因此,唯有在精字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精华部分传授给大学生,比如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什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什么?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又是什么?等等。要让大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本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做到真学、真信。

(二)管用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学马列“要管用的”[1]382,思政工作者不仅要“敢于教,还要善于教”[3]55,要不断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其具体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四有”新人的培养,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必须保证教育的质量。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要反映时代特征、社会进步和大学生的关切,能传道,善解惑,成为大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三是社会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勇于创新,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做到真懂、真用。

(三)实践原则

邓小平说,广大青年学生“要结合建设祖国的实践,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自己的共产主义觉悟,克服资产阶级思想以及其他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7]277。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既要让大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又要让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分清是非,辨别真理与谬误,勇于同错误倾向作斗争,认可、坚信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蓬勃气势,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在社会实践中,切身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增强群众观念,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虚心向群众学习,乐于为群众服务;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铸造品格,培养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自觉”[8],自觉献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四)以理服人的方法

邓小平一贯主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采用以理服人的方法。邓小平说,“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1]144,“不能以势压人,强词夺理”[1]47。以理服人是教育者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严密逻辑推理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受教育者心悦诚服,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的内容。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邓小平强调对他们既要真诚引导,热情关心,又要严格要求,加强培养。思政工作者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青年学生,要以理服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应讲清危害、严肃批评、帮助改正”[9],提高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把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来。以理服人可以采取讲解、讲座、谈话、讨论、辩论、参观、访问、调查等多种形式,可以是理论论证等理性分析,也可以是社会实践等感性体验。

(五)言传身教的方法

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说,“搞精神文明,关键是以身作则”[1]7,“每个党员都能以身作则,我们的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1]144。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亦然。一方面,需要“言传”,借助言语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的熏陶、真理的启迪、道德的提升;另一方面,更需要“身教”,思政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自身理论素质和品德修养”,“自觉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树立起学习的典型和榜样,使自己成为大学生模仿的对象,并以强大的人格力量带动大学生一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工作者要严以律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要率先垂范,首先做到,凡是禁止学生去做的事情,自己坚决不能做。只有这样,思政工作者才能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教育活动才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六)因材施教的方法

邓小平善于针对不同的问题,运用鲜活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如“两手抓”、“三七开”、“小脚女人”等,这些语言简明扼要,内涵丰富,教育效果好,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如果思政工作者总是板着面孔,用僵化的语言,千篇一律的方式去教育大学生,那么,必将被大学生所唾弃,所谓的思政教育将得不到任何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思政教育必须因人而异,注意因材施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不仅旗帜鲜明,感召力强,而且源自实践,富有时代气息,思政工作者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确定不同时期的教育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开展科学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七)多管齐下的方法

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多管齐下,统一协调,有序推进。国家的各项制度要“做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相符合”[11],并逐渐内化为广大人民的自觉行为;整个社会要营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道路、办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都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线,藉以凝聚人心,感化学生,培养“四有”新人;要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既要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注意把大学生的“知、情、信、意、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协调”[12],要创新教育方法,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学业、家庭、心理、恋爱、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亲、可敬、可信、可爱的形象,不断增强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王春梅.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8(9):141.

[5]宋容德.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根本揭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5):10.

[6]李维岳,赵志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框架体系的再认识[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164.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李青.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和路径培养探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1(6):184.

[9]祝琴,戴钢书.论邓小平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思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11.

[10]周玉荣,董幼鸿.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党政论坛,2012(4):53.

[11]戴木才.自由、民主、幸福、仁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初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四[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7.

[12]徐柏才,孙明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与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2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特色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