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校报的党性与开放性

2012-04-12 03:47李敬全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校报办报党性

李敬全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陕西咸阳 712000)

高等院校的校报作为一种传统的新闻载体,目前仍是学校宣传舆论阵地中的主流媒体。面对当前社会新闻报刊和现代网络媒体的挑战,校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必须在观念上进行更新,在机制上改弦易张,创造良好的办报环境。

一、坚持党性,这是保证校报主流媒体地位、实现开放性的前提

目前,高校的校报在学校宣传舆论阵地中仍占主导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学校党委的“机关报”。其党性的科学含意有两层:一是反映党和国家意志,二是反映学校集体和师生意志。

毛泽东说过:“无产阶级的新闻政策和资产阶级的新闻政策,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有阶级性、党派性。资产阶级报纸只登对他们有利的东西,不登对他们不利的东西。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报纸不登对我们有害的东西,这都是阶级利益关系,是普遍规律。”[1]这说明,报纸与绘画、音乐等艺术不一样,它不是超阶级、超国界的东西。因此,校报的办报宗旨、服务对象等,无疑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体现学校和广大师生的利益,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要维护、稳定大局。这就是校报的党性。

一些受超阶级学说和自由化思想影响的人,认为现在是经济和信息时代,不再讲阶级斗争,新闻媒体不再体现阶级意志,应该成为全人类共享的传媒工具。按照他们的观点,报纸 (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是超阶级的、无界限的,只要有新闻效应、能吸引人眼球,什么内容都可以传播。这种否认新闻媒体党性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也是不现实的。

阶级斗争和新闻发展的历史证明,报纸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是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手段。从它诞生的一刻起,就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因此不可能成为超阶级的东西。考察报纸新闻的现实,没有一张报纸是不属于任何阶级或集团的、没有一则新闻是不体现某个阶级、集团的意志和利益的。高校校报也一样,它是学校主办的,只能体现党、学校和师生的意志,而不能允许反对的声音。

高校校报的党性在治校育人工作中如何体现?

1.校报是引导舆论、稳定大局的工具。

稳定,这是保证学校发展、建设和谐教育的重中之重。校报在维护大局稳定中起着重要的政治号召、舆论导向作用。在非常时期,往往是“乱”在舆论,“治”亦在舆论。校报作为学校的舆论工具,也是师生最信赖的媒体。它的立场是人们判断是非的“风向标”,它的举动是人们进退的旗帜。校报如果不坚持党性,没有立场,就会被居心叵测的人所利用,被错误的思潮所诱导,必然会在突发事件中出大乱子。

2.校报是动员群众、治校施政的喉舌。

学校党政的施政方针、重大决定,要通过校报发布;学校安排的重大活动,要通过校报进行动员,又通过校报新闻反馈情况;各单位的好做法、经验要通过校报交流。校报在宣传上的广泛性、可靠性、公信力,是其它媒体不可企及的。

3.校报是沟通上下、凝聚力量的桥梁。

校报不仅报道新闻,还刊登言论、建议、教育、研究、娱乐等诸多内容。它不仅是学校引导舆论、发号施令的阵地,也是广大师生表达个人意志、寓教于乐的天地。学校的决定要通过校报上情下达,师生群众的意愿也要通过校报下情上达。另外,校报刊登师生的作品、反映群众的心声,拉近了群众与领导层的距离,使上下有了“亲和力”,容易凝聚统一意志,形成建设学校的合力。

二、辩证地理解校报的党性与开放性的关系

什么是校报的开放性?我们这里指的是校报面向实际、面向群众的宽松的机制。具体讲,就是使校报从“官报”自我封闭中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中的武器。从辩证法讲,校报的党性和开放性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党性决定校报的本质和属性,是校报开放性的基础;开放性是校报生存、争取群众、产生活力的必要条件,开放性保证着党性的实现。

校报的开放性是相对的有限的,是在保证党性原则、保证学校集体利益前提下的开放,而不能成为危害学校和师生利益的自由开放。在办报实践中,如果坚持相对开放,报纸就会有生气有活力,拒绝开放,报纸就会僵死,失去读者,失去群众。

要实行正确的开放,应当批判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政治工具论”,一种是“自由媒体观”。

“政治工具论”者片面强调校报党性原则,不承认校报有公众性和开放性。在这些人眼里,校报是官方办的,体现的是执政者的意志,是专门为政治服务的,校报如果不为政治服务,那就是脱离党的领导,不务正业。

“政治工具论”源自“官本位”思想。据笔者了解,在一些高校领导的眼中,自己或少数人处于主人地位,而广大师生群众处于从属地位。他们看到校报在管制人、行使领导权中的作用,往往把校报作为个人宣扬政绩、讨好上级的重要工具,不考虑校报在广大师生行使民主权利、言论自由中的作用。他们打着“维稳”的幌子,牢牢地控制着校报为自己服务的舆论权,有的领导完全按政治标准和个人好恶随意干涉办报业务。在这些地方,校报已经沦落为“政治”的婢女,变成只体现领导意志的“新闻傀儡”。与社会优秀媒体相比,这样的校报思想僵化、面孔冷峻、内容贫乏,谈不上生机与活力。

“自由媒体观”者与前者相反,他们坚持自由化思想,完全否认校报的党性。他们追求信息的所谓“真实性”,强调校报的“原生态”,无限夸大新闻的自由性。在他们看来,校报应该是一种超阶级的媒体,是为所有人服务的工具,无限制地传播信息 (包括不利于学校集体、师生个人的信息)。联想到最近一个时期,一些网站由于受“自由媒体观”影响,频频发布传播危害国家和公民利益的谣言,国家已经下令关闭了部分网站。这就是违背党性的结果。校报如果不坚持党性、不体现学校统一意志,就会像社会上的非法媒体一样,必然成为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危害学校的工具。

“政治工具论”和“自由媒体观”,在认识论上的共同错误在于,他们都否认校报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关系,走向两个极端。前者的错误是用党性原则代替办报规律,后者的错误是用自由意志代替统一意志。要把校报办好,就要坚持辩证的思维,防止走极端。

三、落实开放性机制,增强校报的活力和效益

在校报办报工作中,“政治工具论”的危害并不比“自由媒体观”小。本文想重点批判办报中的“官本位”不正之风,解决开放性问题。我们要借鉴社会优秀媒体的经验,建立宽松、和谐的办报机制,让校报从“政治工具论”阴影下走出来,发挥其真正的活力和宣传效益。

校报的开放性涉及两个重要因素,就是办报的民主化和言论的相对自由。校报不同于政治实体,它首先具有民主性。因为校报是学校党委主办的,办报的主体是宣传对象是广大全体师生员工读者。校报如果没有民主、没有读者,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更谈不上党性。其次,校报是宣传教育媒体,相对于学校文件(规章制度)来说,它有言论自由。这里所说的言论自由是相对自由,指的是不违背党和学校意志的自由。只有在这种相对自由环境下,校报才能实现开放性,才能按照自身的规律创造特色、个性和艺术。

从本质上讲,开放性和言论自由是校报存在、发展和创新的灵魂。说实话,纵观目前多家校报,虽然在党性上都旗帜鲜明,但其办报质量和新闻艺术不敢苟同。与社会优秀报纸相比,多数校报只是“应景”的门帘,陈旧呆板,没有朝气,没有特色和吸引力。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因循传统老套的观念,僵化的管理体制,不开放的环境。

因此,必须冲破“官办”体制的束缚,建立民主、开放的机制,提高校报的生机与活力。

1.纯洁校报党性,消除“长官意志”束缚。

校报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不少人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就是校报是学校“官办”的、是为政治和领导服务的。一些素质不高的校领导,有意歪曲校报的党性,认为自己代表党,校报就是实现个人意志的工具。他们的所谓“维稳”,目的是保护个人权力和利益。他们这种行为,是对校报党性的亵渎。

在解决认识问题的前提下,学校党委和宣传部门应该按照科学创新和科学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新时期办好校报的好政策,努力改进办好校报的体制和机制,在坚持党的政治路线的前提下,给予校报更多的民主、自由和创新空间。学校的党政领导同志,首先要端正态度,正确看待校报的地位和作用。应认识到,校报既是学校治校的舆论工具,也是广大师生群众表达愿望的阵地。在指导办报中,要树立“亲民”理念,还舆论权于师生群众。主管领导同志,要有天下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坚决清除自己头脑中的“官贵民贱”观念,用民主、开放的理念对待校报,把广大师生看作是校报的真正主体,不再用独断专行的手段管理校报、干涉办报业务。

2.发挥师生主人翁地位,建立群众办报机制。

校报虽是学校公办的,但它的主体力量和对象是师生群众,因此要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领导要抛弃“长官意志”,广大师生员工也要从“官本位”的思想束缚中走出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治校的主人,也是办报的主人。充分利用手中的民主权利和新闻智慧,积极参与办报过程,除踊跃投稿外,并监督报纸的导向和体制改革工作。

学校党委和宣传部门要在清除“官本位”、“政治工具论”的同时,动员学校各方面因素,实行党委领导、专业人员管理、师生群众广泛参与的办报体制。另外,各方面都要遵守新闻舆论原则和办报规律。要防止为突出政绩、体现个人意志而破坏新闻法则的行为。学校要重视校报通讯队伍的建设,采取激励措施发动群众办报,加强编辑和通讯队伍力量,建立专兼结合的通讯员队伍。学校要相信师生并尊重其首创精神,给记者、通讯员较大的新闻、言论自主权。

3.贯彻新闻“三贴近”原则,发挥专业人员作用。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2],这是党中央提出的新时期报纸新闻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原则。“三贴近”原则为校报从“官办”束缚中走出来、把“新闻傀儡”变成大众媒体指明了道路。

“贴近实际”,就是要求侧重报道本校情况,特别要加强基层新闻的报道力度。过去多数校报受“文革”遗毒影响,为了造势,喜欢“假大空”的文风,往往刊登那些脱离学校、不痛不痒、不着边际的东西。

“贴近生活”,就是要求校报不要搞唯政治论、只把眼睛盯在所谓的大事上,不要充当少数领导的“驯服工具”。不仅要报道领导的活动,更要关注师生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报道群众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

“贴近群众”,就是要求校报,不能整天围着领导转,只唱赞歌,不敢曝光。在报道学校面上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反映师生群众的心声,报道群众中的典型和好人好事。

另外“三贴近”原则,也为校报丰富内涵、科学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导。校报编辑部、新闻工作者,既是党委决定的执行者,也是舆论育人的实践者。学校宣传部门应加强对校报编辑部的指导,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办报人员要忠实地贯彻党的新闻路线,坚决与“长官意志”和“假大空”文风决裂,坚守真理和事实。全体新闻工作者都要把握办报规律和新闻法则,提高报纸质量和栏目的品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3]。

4.创新办报模式,增强报纸活力。

我们论证校报党性、开放性的目的是要增强校报的活力和宣传效益。

回顾过去各校办报的旧模式大同小异,都是党委部署年度新闻宣传计划、宣传部门下达宣传报道任务,编辑部执行操作。其计划基本是照搬上级的、官僚的计划,其执行过程也是一个封闭的、没有自由度的过程。这种模式只体现领导的意图,没有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没有体现新闻规律和群众的意愿。因此是脱离实际的、不科学的。因而,旧模式下的报纸像文件一样,貌似正统,没有活力。

在新时期,按党和国家关于科学、创新、效益的要求。不论学校领导,主管部门,还是专业人员,都要认真学习新时期党的新闻路线和办报方针,不断探索校报发展的新路子,创新办报模式。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借鉴现代网络和社会媒体的优势,重新构建有时代特色的校报机制和模式。只有这样,校报才能真正焕发青春活力,有品位,有魅力,有效益。

[1]吴冷西.“《忆毛主席》连载之二--新闻的阶级性” [EB/OM]http://media.people.com.cn/GB/192301/ 192377/192680/201060/201062/12533396.html.2010年08月25日.

[2]胡锦涛.“什么是新闻三贴近原则”[EB/OM],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7013201.html.2008-9-4 10:16.

[3]沈建蒙.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武装人[J].张家口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6,(Z1).

猜你喜欢
校报办报党性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校报生存浅议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试论公益活动对办报的促进作用——以《老年日报》为例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