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彦霞
统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料收集、整理及分析的职能。对于现代化企业,其各项经济决策建立在科学的统计资料基础上,统计工作作为科学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其信息、咨询和为决策服务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强。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统计工作面临着很大挑战,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优化统计管理体系,才能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参与企业管理、发挥其职能作用,全方位为本企业服务。
如今企业统计立足于向上级和国家上报统计资料,同时编制企业自身的各项统计核算报表。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与发展,传统的统计模式、统计内容难以满足企业发展形势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外部环境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统计体系要能够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这样才能较好地反映客观实际,才能更好地实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职能。统计工作要不断创新,把工作的重点建立在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上,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使统计收集原始数据、编制统计报表的基础职能, 转变为向企业提供生产能力、生产特点、资源配置、产品市场占有率、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人力资源状况等基础性资料,并依具体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可行性指标,使统计工作真正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企业统计工作是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
第一,统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依据。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它取决于统计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及时性,而企业合理决策的过程就是调查、寻求更多的选择、权衡选择找出最佳方案、决策的执行和监督。企业不但要及时了解国内外及同行业的市场信息,还要掌握消费者需求及偏好变化和竞争对手所采取的策略等情况,以便做出相应决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市场需求。只有利用准确的统计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分析,以保持产品生产与产品销售、市场开拓、产品价格、资金投入的协调统一,保证经营决策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使企业抓住发展机遇,掌握主动权,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统计预测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基础。企业仅掌握当前的市场需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预测市场的发展变化,为下一步的生产提供分析资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预测的作用是通过企业的行动计划和决策来实现的。企业预测,一方面通过市场环境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市场的潜在需求和发展变化做出预测;另一方面企业统计通过对企业现有及过去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析,预测将来可能达到的生产经营目标及供应状况,推断影响未来供需状况的因素,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可靠资料。
第三,统计分析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保障。企业统计可以运用各种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通过企业的经营成果指标与生产消耗指标、资金占用指标的对比分析,找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通过报告期指标与计划指标的对比,发现薄弱环节;通过与上期指标、历史最好水平的对比,找出差距及原因;通过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及对策。企业领导者可以据此加强内部管理,确定最优的企业生产经营方案,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周密的统计工作,企业可以了解和组织所有能调动的资源来达到企业的既定目标。企业在选定生产经营方案之前, 采用统计的方法, 在调查研究、宏观谋划和预测、决策的基础上, 确定该方案实现的目标,编制计划并依此来组织实施。同时企业通过统计计划规划所实施方案的每一步, 使得管理者和企业员工按企业所要求的目标实现自我约束, 有效地调动各种资源、各业务部门、各环节协调一致,为企业实现预定目标而努力。
统计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方面的应用,提高了对各项成本费用的监督和限制,可及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使各项费用支出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以确保成本目标实现。企业管理者精心编制生产经营责任成本预算, 形成责任成本总量控制目标递减的自我控制目标,在这里统计工作发挥着监督与控制的作用。面对国际、国内不断攀高的原料价格,企业管理者利用统计手段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结合生产指标对企业生产效益进行测算,找出盈亏平衡点,适时进行生产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处于低位水平。
统计创新的目标是建立以“高科技统计手段、高素质统计人才、高效率统计机制、高质量统计信息”为标志的现代企业统计体系,使统计服务实现价值最大化。
第一,企业统计必须转变观念,不但要为政府和上级部门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还要为本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报表体系,实现由报表型向企业经营管理型转变。企业统计的全部活动、统计分析与预测,都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充分发挥统计的基本功能,准确、及时地为企业提供内外信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企业统计工作要在统计思想和统计内容上实现三个转变:即,要从单纯反映生产建设指标的“生产型”统计,向及时、有效、快速反映经济成果的“经营型”统计转变;要从静态的“过去时”统计,向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多视角、多层次有预测分析价值的“将来时”统计转变;要从注重内部信息的“封闭型”统计,向为企业改革、发展、国际化经营献计献策的“开放型”统计转变。使得企业统计真正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第二,要建立流程顺畅的统计工作体系。一是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职责。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或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这样才能从企业实际出发,多侧面多角度综合准备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进而进行更深层次的综合分析。二是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要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收集、整理、提供各种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报送任务,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三是实现统计信息的互动共享,这样既能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还能满足企业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四是理顺纵向和横向统计部门之间的统计业务关系,建立一个集中统一、职责明确、协调一致、精干高效的统计工作体系。
第三,建立适合企业信息需求的统计指标体系。在满足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上级主管部门需要的前提下,要建立一套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需要、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战略和管理措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貌、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趋势的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一方面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和消耗、物资供应、产品销售情况,企业运营收入、效益和投资情况,企业产品市场价格变动、市场占有情况,同行业竞争对手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等方面的指标,并且尽量使指标按市场要求细化,要与计划指标相衔接。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逻辑关系、数据来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力求指标设置合理化、科学化;另一方面统计指标的设置,应以满足整个企业的发展需求为主,坚持适度超前,并不断扩大统计指标规模,力争以规模效应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支撑。另外,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和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应及时调整统计的内容。
第四,强化统计分析功能,深度挖掘统计价值。统计分析产生于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之后,是将大量的原始信息经过精加工、深加工后形成的,是统计工作“最终产品”。企业统计主要是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的,除了及时、准确、全面编制各种统计报表外, 最重要的是统计分析。一是统计分析要有针对性,由于企业从下到上管理分多种层次,工作性质和职能不同,因此对统计分析的需要也各不相同。如公司决策层领导,需要使用计划信息和决策信息的分析报告来制定企业计划、战略决策、经营方针、奋斗目标,所以需要以综合分析、预测分析为主。而中层领导则担负计划和控制,使用的主要是控制信息,需要以进度分析、专题分析为主的统计分析。二是统计分析要有时效性,信息的价值既决定它的内容也决定它提供的时间,反馈速度越快时间愈早,价值越大。三是统计分析要有科学性,统计分析采用的数字要真实准确, 要有科学性,这就要求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要减少数据误差,尽量采取计算机网络传输数据,以避免人工录入中造成的一些误差,还要求统计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检查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要运用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在统计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定性预测、回归分析预测、时序平滑预测等各种方法,恰如其分地应用到生产经营的预测分析中。
第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企业统计信息化。企业统计信息化是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统计信息化的实质是综合运用现代统计学和信息科学的有关原理,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在内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统计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发布和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化。通过开发、应用智能化统计分析软件,建立各种统计分析、评价、预测系统,实现对统计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和利用,提高统计信息的深加工程度。通过信息化实现统计数字化、网络化,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将大量的统计信息用数字来表达、存储,再通过网络来联网、沟通,使统计信息更加畅通,实现它的价值,提高它的效率。当前数据技术的最新发展是统计数据仓库,通过它可以发掘历史数据中隐含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决策提供大量有效的参考信息。
第六,推进统计队伍和人才专业技能的更新。新时期全面系统的统计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统计业务基础、专业技术的统计人员来完成。统计部门和企业要对统计人员定期培训,更新知识,促进统计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