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平 □焦慧选 □李晓明(登封市水务局)□郑宝梅(舞钢市小型水库管理所)
新型城镇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
7月21日午后至22日凌晨,北京市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强降雨持续近16h。据媒体介绍,“7·21”特大暴雨过程导致北京受灾面积16000km2,受灾人口约190万人。北京全市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多处受损,民房多处倒塌,几百辆汽车损失严重,初步统计暴雨造成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在这场暴雨中有70多人遇难。
北京“7·21”暴雨告诉我们,高度集中居住使城市在抵御自然灾害时显得更加脆弱;人为平整地形、地貌,填充沟渠,破坏自然排水系统和生态环境,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城市及其它人口集聚区雨洪排泄系统建设,必须尊重自然现实地形,超前规划,及早实施,科学布设,一旦形成暴雨洪水,可以顺畅排出。
第一,受长期的干旱少雨和年年防汛不见汛的影响,行政领导往往忽视洪涝灾害的存在,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型社区建设中把雨洪排泄系统建设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舍不得投资,排洪管道、沟渠建设标准低,不能满足泄洪需要。
第二,为了新型城镇和社区建筑设施能够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建设过程中人为改变地形,平整土地,填充沟渠,破坏原有的排水泄洪系统。
第三,山丘区新型城镇、社区建设受大地形的影响,大多选在沟口、河谷、山脚等相对平整开阔的地段,容易阻挡雨洪下泄的通道,受到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第一,新型城镇和社区建设不能人为确定其建设规模,要尊重现实,根据原有地形,科学确定建筑物的容积率和可容纳居民人数,维护大的生态环境,不应该因城镇建设平整土地、填充沟渠而消除原有的雨洪排泄系统,减低排泄洪水功能。
第二,为了提高新型城镇和社区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建议总体规划时,不把建筑物过度集中布设,而是根据大地形,实行既分散又相对集中的理念。分散就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出足够的雨洪排泄通道,利用排洪沟渠把新型城镇建筑群分散布设成几个小区。小区间通过道路和绿地相连,把一定的村组布设在较大的规划范围内而体现出相对集中。
第三,新型城镇和新型社区选址要搞好地形勘察,尽量避开沟口、河谷、洼地、坡脚、陡崖等易形成地质和洪涝灾害易发地段。
第四,在新型城镇、社区建设中,要充分考虑雨洪灾害的影响,通过排、蓄、用相结合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雨洪灾害造成的损失。“排”就是科学设置排洪沟渠,一遇大雨,能够及时排出洪水;“蓄”就是利用新型城镇和社区内部或周边的现有低洼地形,兴建人工湖等蓄水工程,消减沟渠洪峰,改善社区生态环境;“用”就是在新型社区建设中,充分利用建筑物以外的空地新建一些地下集雨坑塘、水池等设施,将降雨收集,减少径流形成量,利用收集雨水灌溉花草,美化社区生态环境,节约利用水资源。
第五,新型城镇和社区建设中,由于合村并点,拆迁安置等,将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建设指挥部门切莫因为图省事,而就近、随意向沟渠倾倒,以免造成堵塞雨洪排泄通道,在大雨来临后对新区造成冲刷危害。
新型城镇和社区建设,主要目的就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居住水平,使医院、学校、文化、交通、社会保障等等公共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有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新型城镇和社区建设中,要牢记北京“7·21”暴雨灾害的教训,在总体规划中,把雨洪措施规划放在首位,维护选址上的大地形原貌,通过专业技术部门,科学合理地超前规划、设计雨洪排泄管道、沟渠和雨水集蓄工程,从而提高新型城镇和社区抗御雨洪灾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