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照艳 杨冉 朱锦 洪烨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安钢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新上建设项目多,技改项目多。为了满足工程建设需要,非标备件的采购日益增多,但因其强烈的个性化特点,缺乏足够的市场参考和竞争,在招标、竞价、采购模式的控制上存在一定难度。安钢以成本加成法为基础,建立起非标备件采购模型,利用成本加成方法对非标备件采购价格管理进行剖析,为合理确定非标备件采购价格、降低非标备件采购成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冶金钢铁企业生产工序多、生产链长、工艺复杂,所需的生产设备装备数量庞大,质量要求高,设备单位价值高,需定期进行设备大中修和经常性的设备保养及点检定修,因而所需的备品备件也非常多,其中,占相当比例的非标备件又因其涉及面广,品种规格多,对材料、制造工艺、使用效果等方面要求具有独特性,因而所涉及的定价因素也较多,在测算采购价格和质量标准时没有参照物,使得采购工作较为复杂。
多数进口备件、特殊要求备件因价格昂贵,企业多是通过招标或商务谈判方式确定供应商,由供应商开展现场测绘,再通过加工转化制作成非标备件,从而形成单源供应的状况,使采购方对供应商的依赖性过大,备件采购价格失去市场广泛竞争性,这就造成了供应商对该备件供应价格垄断的局面,采购价格与其实际价值和市场价格背离。
随着冶金行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钢铁企业自主研发、技术革新、设备装备升级换代等技改行为日益增多,使得非标备件使用环境个性化特点越来越明显,每一种非标备件的“个性化”特性越来越多,非标备件采购占全部备件采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非标备件采购管理工作越来越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因非标备件主要是针对特定使用环境定制的,生产企业原则上不备库存,非标备件价格随市场波动而变化,采购时实行一单一议,呈现动态变化。
在价格理论中,产品价格确定分为基于需求导向和基于成本导向两种定价方法。其中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定价方法是以市场需求、供求关系为基础对产品进行定价的方法,这种定价方法适合充分竞争的成熟市场。
基于成本导向的定价方法也称成本加成定价方法,是以产品单位成本为基本依据,再加上预期利润来确定产品价格的方法,适用于未能形成充分竞争的产品定价。
成本加成定价方法不考虑市场因素对备件价格的影响,而以生产企业所耗费的全部成本得到补偿作为定价原则,直观反映成本耗用情况。大多数非标备件都具有不能形成充分竞争的特点,使得供求关系对确定其价格的参考因素关联不大,成本消耗的补偿是其定价基准,更适宜采用成本定价方法得到产品的成本价格,同时考虑适当的例外因素进行修正,就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客观的非标备件采购价格,作为采购时的心理底价指导科学采购[1]。
分析非标备件生产制作过程,主要是对构成备件的各种材料进行各种工艺加工的过程,成本耗用主要是原材料、加工费用,另加适当的利润和税金。
在探索建立模型过程中,选择不同水平的机械加工企业,收集2009年以来的大量加工原始信息,并运用网络工具查寻相关信息资料,每一个资料主要包括:备件名称、材质、数量、单重、加工工时、毛坯重量、制造费用消耗、期间费用消耗、管理费用分摊等。在此基础上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分类汇总,统计运算,得出不同材质的原材料消耗水平、人工薪酬水平、制造费用耗用水平,并通过数量关系转化,得出它们与备件生产成本的关联度,再结合税金和利润加成水平,测算出一般非标备件成本构成模型和参数取值范围,辅助合理定价。
测算非标备件的价格公式可以简单地表示为:(材料价格+加工费)×(1+税率)+利润加成。
按照非标备件成本形成环节加成的原理,得到非标备件定价模型:
非标备件出厂价格:
A=B×(C+D+E+F)
非标备件采购到厂价格:
G=A+A×(H+I)+运费
其中:A——出厂价格,元/kg;
B——原材料采购价格,元/kg;
C——材料消耗与净重比;
D——机加工人工成本与原材料单价比;
E——制造费用与原材料单价比;
F——期间费用与原材料单价比;
H——社会平均利润率,%;
I——税率,%。
这个模型主要体现不同材质不同类型的备件与原材料消耗的比例关系,同时考虑机床加工成本消耗、人工薪酬水平和制造费用耗用水平的取值范围,反映非标备件成本形成过程,再结合社会平均水平进行修正,指导采购人员方便快捷地确定较为合理的采购价格。如:长轴45#材质,单重16 kg,其采购价格的快捷计算方法为:在模型中查出相关参数,了解45#钢原材料市场采购单价为4.2元/kg,可以得出该备件的单价取值范围为154元~281元。在此取值范围内综合考虑加工复杂程度、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耗用水平、适当的利润率,确定出可接受的采购价格。
通过模型核算与分析,可提前对不同材质不同类别的非标备件采购价格进行测算和探底,辅助价格定位,为降低采购成本提供依据,体现了良好的价格控制效果。如,在轧辊修复招标价格审计中,运用成本加成原理,重点对构成修复成本的重点材料--焊丝、焊剂的市场行情进行调查,结合考虑机加工成本、期间费用、运费、税率和合理利润,测算出修复成本价,最终在集中招标价格基础上压缩采购价格10%;炼钢结晶器用高强度螺栓Φ16 mm×520 mm,原采购价格为160元/条,远远高于运用模型核算得出的价格上限。按照模型测算的最高价格控制上限,重新组织招标采购,大幅度降低采购价格50%以上,每年可节约采购资金40余万元。
在非标备件定价模型中,原材料耗用是构成非标件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占产品总成本的60%左右,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所占比重较高[2]。材料价格的变化对非标备件价格的影响较大,通过原材料市场行情的了解可以为采购人员提供备件价格变化趋势预测。如,今年钢材市场持续低迷,作为非标备件主要成本构成的各种原材料价格也深幅下调。根据成本加成理论,测算原采购价格与市场价格偏离达10%,且有继续加大的趋势,据此职能部门开展价格协商,并合理降低采购价格,节约了采购资金。
测算成本的参数随着备件加工企业生产力水平不同和市场行情的变化而调整,可以动态测算采购价格,同时利用参数取值区间可以预估采购价格合理区间,检验采购行为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不断完善采购方式。
当采购价格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过高或过低而无正当理由时,需要反思采购过程存在的问题。过高的供应商暴利或价格垄断及过低价格造成的供应质量瑕疵都是应该避免的,要通过调整采购方式得到改善。同时在实际运用中要考虑生产企业生产力水平、成本控制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对生产力水平低下而造成的成本升高问题要据理以争,加大谈判力度,为企业争取更合理的采购利益。
基于成本加成原理的采购模型,能够详细描述非标备件的价格形成过程,只要得到备件的材质、单重和技术要求等资料,就可以通过选取参数计算出其价格区间,为采购价格的定位、市场趋势的把握、采购模式的优化等提供技术支撑,为企业科学采购、经济采购奠定基础。
[1] 崔立辉.微观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173-186.
[2] 崔占全,王昆林,吴润.金属学与热处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