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体系建设

2012-04-11 07:44毕国明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年4期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监测应急

毕国明

(烟台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烟台 264001)

关注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体系建设

毕国明

(烟台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烟台 264001)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忽视,尤其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农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建设,是保障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和保护农民健康与安全必要且有效的手段。本文在分析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新旧环境问题及挑战与城乡统筹环境保护重要机遇基础上,结合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新农村建设;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对策措施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具体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设:(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4)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我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环境污染,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严格防范环境风险,对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确保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建设拥有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我国新农村环境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农业与农村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新旧环境问题。传统问题如过度使用农药与化肥、规模化养殖场与工业污染,以及由此引发的耕地污染与水污染,影响着城乡饮用水与食品的安全。新的环境挑战具体表现为农业集约化发展、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加剧了我国农村环境恶化;乡村规模扩大,乡村旅游带来大量流动游客,使人口更为集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正改变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如水冲式马桶在逐渐普及,生活垃圾中塑料、电子废弃物等成分在增加等;城市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污染企业向乡村转移,特别是向中西部地区乡村转移。

尤其从一定程度上看,农民往往成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最严重的直接受害者。农村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峻威胁着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尤其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对农民的危害问题亟待高度关注。

1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及挑战

1.1 农村发展需要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第一要务,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但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受到所处特殊区位、生态脆弱等条件的限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与开发受到制约。

1.2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资金短缺

一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加之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而已建的污染治理设施又面临着运营成本过高、无人管理的困难。此外,受县、乡、村三级财力限制,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诸如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设施建设、推广普及难度大,有些地方甚至难以启动。

1.3 农村旅游快速发展,环境管理急需规范

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成为许多村镇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但“农家乐”的新型旅游形式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令人担忧,餐饮消费使清洗宰杀家畜的废水、废弃物大量增多,破坏植被、盖房搭棚、垃圾乱堆乱放、污水肆意横流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暴露出乡村旅游环境管理还处于散乱、不规范的状态。

1.4 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产业梯级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在农村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工业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一些城郊地区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特别是乡镇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

1.5 农村环境保护监管能力薄弱

相当部分县级环保局经费紧张,监测设备陈旧落后。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人员,乡镇环保基本处于“三无”(无人、无经费、无装备)状态,“无人管环保、无力管环保”的现象普遍,乡镇政府对辖区环境保护职能很难得到发挥,环境监测和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一些相关规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带来一定困难。

2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战略机遇:城乡统筹环境保护

2009年以来我国推行了“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农村连片治理战略,特别是2010-2012年,国家投入120个亿,用于“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农村连片治理项目。这些大力支持了部分村镇的环境整治,对农村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政府投入力度加大,传统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如改善了农村人畜饮用水的卫生状况,一些农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等,但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新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新的环境问题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对农村的入侵,二是农村对来自村庄之外的环境侵害抵抗力不足。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对农村的入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集约化农业生产带来的化肥、农业污染等问题,农村消费现代化导致的现代垃圾问题,以及村庄之外特别是工业对农村入侵带来的其他问题。

集约化农业带来的问题,主要体现与生态相适应的传统农业被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投入、高污染的、又没能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农业。如市场上销售的不少都是反季蔬菜,应季蔬菜成了稀缺物种。当大量反季节、非本土农作物代替应季的本土作物时,就需要生产的高投入。所谓高投入主要体现为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等物质的使用,这些又都会转变为污染留在农村的土壤、河流以及整个生态环境中。

消费现代化问题也很突出。廉价工业品日益走进农村,正在成为威胁农村环境的另一污染源。现在的农村垃圾已经主要是城市工业品。如果说农业和农村内部的问题已经触目惊心,那么,外来污染的入侵对农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大部分来自城市和工业的污染由农村承担,一些“问题村”正是由于污染物扩散和积累而严重影响到当地环境乃至人们的健康。随着发达地区环境准入门槛的提高,许多污染企业开始向落后地区转移,农村成了污染的接纳地和资源的耗费地。

农民是农村环境破坏的最严重的直接受害者,但是他们在环境中的发言权却很有限,自我保护能力严重不足。这是由于一方面,在政府决策中,农民的参与空间有限,缺少保护自身以及自身环境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农村的群体作为一个集体的行动主体,作用在下降。

由此可见,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必须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中考虑才能找到解决之道。如果不实施城乡统筹环境保护,农村的环境问题很难得到根本解决。

我国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城乡二元制”走向统筹,彻底改变城乡环保用力不均、发展失衡的现状,这是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城乡统筹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效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战略机遇。

统筹城乡环保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引领环境保护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一面旗帜。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一国情,决定了农村环境保护在推进生态文明历史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全国仍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且绝大多数自然资源的开发也发生在农村。农业和农村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现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效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统筹城乡环保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赋予了新农村极其丰富的内涵。这些年来,广大农民群众在生活富裕起来的同时,对自己生产生活的环境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向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包含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这一重要内容。

统筹城乡环保是改善农村地区环境状况的迫切需要。目前,全国绝大部分乡镇和村庄基本没有环境基础设施,种植、养植业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不能得到及时处置和有效利用,城市工业污染正在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这句话,就形象地说明了城乡环境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关系。无论从维护农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实际需要出发,还是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战略考量,统筹城乡环保已刻不容缓。

统筹城乡环保是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是当代环保人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这其中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但作为一个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农业大国,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一体化的环境保护新格局,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去研究解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监管体制、政策法规、科技支撑、投入机制等多方面寻求对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环保新道路。

统筹城乡环保的首选而急需的工作应环境监测领域。目前农村地区的环境监测总体上还处于空白状态,要围绕农村环境质量、污染源、应急预警监测需要,配备基本的仪器设备。逐步开展土壤、植物污染及生态环境监测,为农村环保工作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在乡镇所在地和重要流域,应设立大气质量监测站和水环境监测断面。尤其要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及地下水的监测,逐步形成能够及时反映农村环境质量及其变化的监测监控网络。要建立一支能够担负农村环境监测任务的监测队伍,强化基层尤其是县一级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

建立先进的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是及时有效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事故的首要环节,是实施城乡统筹环保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

3 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十年来,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体系,环境监测能力逐步提高。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同时,环境监测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将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总体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需要。为此,2008年为确保“十一五”环保目标的顺利实现,环境保护部编制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为重点,统筹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核与辐射、环境科研、环境信息与统计、环境宣教等各个领域。该规划是我国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自身建设规划,为建立科学、国际一流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该规划确定的13项建设任务包括: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提高应急监测能力、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设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提高核与辐射监管水平、加强固体废物监管能力、提高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改善国家级环保机构基础设施和基本工作条件、整合建设重大科研平台、推进环境宣教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

今年4月刚刚发布《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并对明确环境监测发展方向,提升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强化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意义重大。该规划从国家环境保护任务与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出发,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目标,以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统领,以科学监测为主题,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为主线,坚持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思路,提出了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确定了强化监督考核、加强监测评估、提升整体水平三项主要任务,实施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运行保障、人才队伍三大重点工程,基本实现“三个说清”和“市县能监测、省市能应急、国家能预警”的目标;明确了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和科研支撑五大保障措施。本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满足政府环境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需要。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形成了环境监测体系,具备了很强的监测能力。我国各级环境监测的职能主要是监测所在辖区的环境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情况,配合相关的环境部门进行建设项目的验收等。但不可否认,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在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上的欠缺,导致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必将加剧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尤其农民生活、生产方式转型缓慢,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着严峻的新旧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且往往农民成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最严重的直接受害者。因此环境应急监测在农村建设污染事故中的应急处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环境监测能力最多只覆盖到县(县城镇),现有的农村环境监测统计极其缺乏,因此建立先进的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是及时有效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事故的首要环节。

4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体系建立的对策措施

农村环境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涉及国家食品与生态安全。随着我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些新旧环境问题正日渐凸显并使农村环境保护日益紧迫,并制约着农村的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研究建立农村环境健康危害监测网络,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

新农村建设中控制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除了采取建立事前污染责任保险金制度,推行“绿色保险”等综合策略外,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4.1 编写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

应急预警制度包括事件的初步调查和初步评估两个方面的内容。应对建设中的新城镇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筛选出对环境构成主要危害的重点污染物。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确立一批高风险企业和地点作为优先监测目标,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动态调整监测预案。

4.2 组建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网络

环境监测部门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确定组织机构、界定工作小组、明确职能职责,形成有机整体,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具体实施应急监测的工作小组按分工可包括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

4.3 建立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制度

建立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重点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对应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结合环境质量的监视性监测和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工作,建立感觉灵敏、反应快速的预警监测机制,及时跟踪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加强监测成果的分析评估,主动发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隐患,做好应急响应。

4.4 配备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设备

购置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监测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包括:实验室仪器、现场监测设备、应急监测车、个人防护设备、其它辅助设备等。由于应急现场在通讯、信息传输、现场调查工作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应合理配备一些必要的辅助设备,如防爆型对讲设备、激光测距仪、支持现场上网检索信息的手提电脑等。

4.5 收集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信息

多方收集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的有关信息,汇总各种化学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动植物所产生的毒害症状资料。建立与上级和邻近地区监测站的通信联系,整合本地区其它实验室的应急监测相关资源和能力,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力量的一部分。

4.6 开展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演练

采取多种形式对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队伍培训相关知识,定期开展针对性实战演练,精心设计,高度仿真。演习应着重训练应急监测体系的反应速度,各部门单位的协同水平,对不同程度污染事故的处理方式,现场监测的实施能力,特别应注意加强监测人员现场自我防护能力。

4.7 标记新农村建设重点污染源,为应急处置供

可靠依据和准确的处理方法

详细标记内容包括:污染源的分布,企业位置,危险物资储备地点,总图布置,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信息。掌握了数据源的信息,不仅为监测仪器的准备提供依据,同时也对监测布点有了初步的方案。若在此处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时能够即刻知道可能是何种污染物的泄露和采取何种应急措施处置就会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

4.8 科学进行新城镇建设中污染事故的数据分

析,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开展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和常规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综合分析、风险评估,向社会和各级政府发布换技能名污染事故预警,启动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

[1] 万本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 陈宁,边归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与处置仪器设备的配置[J] .2007,(4).

32

A

1673-288X(2012)04-0055-05

毕国明, 站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与管理

猜你喜欢
环境污染环境监测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